简介:课程价值的人文取向孕育于古希腊,勃兴于近代文艺复兴。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工业革命,课程价值的科学取向日渐兴盛。至18、19世纪,两种取向之争日趋激烈,尤以英国为甚。进入20世纪以来,基于对两次世界大战和科技文明的反思,人文取向的课程价值观得到重新关注与思考。永恒主义、改造主义、存在主义和批判理论的产生,即是其反映。基于对西方学校课程演进史的考察,笔者认为,课程价值两种取向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存在交叉融通的部分;用人文的方式(即"叙事的认知法")去教科学是必要的;学校必须保持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的平衡,以培养具有科学头脑和人文关切的合格公民;在承认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都是必需之物的前提下,仍有必要强调人文课程的优先性;现代人文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人文学科的学习,还应当有更广阔的视野,如包括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存在体验论课程、批判与解放取向的课程等。
简介:一、什么是人文主义:一种简明的概念图式导入“人文主义”(humanism),中文有时又译为“人本主义”,是个复杂的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包容性的历史概念。依据笔者的查阅,各种百科全书、辞典对“人文主义”一词的解释虽彼此侧重点各异,但基本的解释大体上是一致的,兹选取两种比较典型的解释如下:1)1977年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TheEncyclopediaAmericana)认为,人文主义在严格的意义上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称之为“新学术”(newlearning)的文学风尚。这里的“新学术”即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学研究。它之所以是“新”的,就在于它探讨古典学科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