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导致慢性意识障碍(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DAI致DO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Ⅱ级以上为意识恢复),分为意识恢复组(29例)和意识未恢复组(2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病程、入院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意识水平(微意识状态或植物状态)、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长、DAI病变数量和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弥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FA)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脑积水、癫痫、感染、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发病年龄、微意识状态患者所占比例、入院CRS-R评分、术后合并脑积水、影像学DAI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FA值可能为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316,95%CI:1.078~1.580,P=0.006)、入院CRS-R评分(OR=0.200,95%CI:0.044~0.910,P=0.037)、脑干白质损伤(OR=3.991,95%CI:0~21.261,P=0.040)以及术后脑积水(OR=11.874,95%CI:0.308~76.078,P=0.045)是DAI导致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术后合并脑积水、年龄偏高、DAI关键部位的损伤严重、入院CRS-R评分低均不利于其意识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监测意识障碍(DOC)患者的脑电,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脑电背景活动及其特征性波形,比较不同意识水平以及不同预后患者在脑电成分上的差异,探寻DOC患者的脑电活动规律和睡眠期脑电活动的特征。方法收集自2020年1月至4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DOC患者,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评分,以及16 h以上的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分析DOC患者的脑电活动特征、睡眠脑电周期及成分。结果不同意识水平的患者均有可能出现枕区α节律,健侧为优势侧,睁眼时均未被抑制;但意识水平好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枕区α节律,预后较好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睡眠纺锤波。结论DOC患者是否出现枕区α节律以及是否出现特征性的睡眠脑电成分对意识水平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睡眠脑电活动的周期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对DOC患者的临床治疗节律调节及睡眠意识相关性理解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影像学引导的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行STN-DBS的原发性PD患者21例,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局麻组(前8例)和全麻组(后13例)。局麻组在局麻下植入电极,通过术中微电极记录及临床测试验证并矫正植入位置,全麻组在全麻下植入电极,通过术中CT扫描验证并矫正植入位置。比较2种手术流程靶点植入准确性、手术时间及术后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均安全植入双侧电极并完成至少6个月术后随访。全麻组两侧电极的绝对误差均小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两侧电极的径向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开机后6个月药物关期统一帕金森评分量表运动症状部分评分改善率、左旋多巴等效剂量下降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影像学引导并使用术中CT验证电极位置的全麻STN-DBS手术与常规局麻手术相比用时更短,植入准确性及术后疗效同样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