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医院各业务系统,建立重症医学专科大数据平台,支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为临床科研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持。方法整合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监护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放射信息系统、手术麻醉临床信息系统等业务系统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形成重症医学专科大数据平台。同时,基于重症医学专科大数据平台建立APACHE Ⅱ及SOFA自动评分系统。结果重症医学专科大数据平台已纳入重症医学科近10年的历史数据,并持续补充新增数据,已上线试运行自动化评分系统、智能辅助诊断预测模型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系统整体运行良好。结论重症医学专科大数据平台能够高效利用临床上数据,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与临床科研,助力重症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和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 2021年12月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的7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根据对照组接受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和行走能力。3个月干预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值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较大(p < 0.05)。观察组的步频、步速和平均步长均高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髋关节功能,促进髋臼高度安全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护理措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将80例进行剖宫产的产妇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母乳喂养护理即母乳喂养的知识宣传,哺乳姿势与方法的正确指导,产后各方面心理护理及整体护理。对两组母乳的喂养情况惊醒观察与分析。结果对照组40例产妇中21例进行母乳喂养,19例进行人工喂养,其母乳喂养的概率为52.5%;研究组40例产妇有31例进行母乳喂养,9例进行人工喂养,其母乳喂养的概率为77.5%。研究组与对照组间母乳喂养率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哺乳姿势正确指导。可以明显提高母乳喂养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护理中,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以2020.3-2022.3为截点,选取本院收诊的56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依据护理方式不同,患者均分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每组28例,对照组,日常护理模式,实验组,无缝隙护理,对比两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对照组,满意度评分为(90.55±2.61),SAS评分为(47.41±4.44), SDS评分为(50.94±1.21),实验组,满意度评分为(99.01±0.54),SAS评分为(45.21±4.57), SDS评分为(47.32±1.25),实验组,比较两组数据,差异突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在对其实施护理过程中,采取无缝隙护理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外周介入手术患者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期间确诊并且收治的需要行外周介入手术的80例患者,依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将以上患者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自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对其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对其应用常规护理的同时开展心理护理,针对以上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和记录。结果;本文观察组中的外周介入手术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后,组中患者的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配合度方面均表现良好,显著优于本文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比较相对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研究中发现,外周介入手术患者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在临床中进行全面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评估该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分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n=23)与观察组(n=23)。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抑制剂(S,R)-3-(4-羟苯基)-4,5-二氢-5-异噁唑乙酸甲酯(ISO-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肝内胆管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48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O)组、SAP组、ISO-1处理组(ISO-1)和ISO-1对照组(ISO-1con),每组12只。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牛黄胆酸钠法制作SAP大鼠模型,各组于造模后12 h剖杀取材。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胰腺、肝内胆管细胞病理学变化。电镜观察肝内胆管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内胆管细胞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p38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IF mRN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内胆管细胞p38、磷酸化(p)-p38、核因子-κB(NF-κB) p65、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内胆管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含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给予ISO-1预处理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SAP大鼠胰腺及肝内胆管细胞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电镜下见肝内胆管细胞超微结构损伤也明显缓解,两组病理损伤评分比较,ISO-1处理组评分明显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0.84)分比(12.50±0.45)分,t=19.361,P<0.05;(0.83±0.52)分比(2.50±0.55)分,t=5.423,P<0.05]。检测结果提示MIF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SAP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80±1.370比22.470±0.870,t=15.642,P<0.05;22 958±5 926比42 750±1 488,t=7.935,P<0.05)。结论ISO-1可特异性抑制SAP大鼠肝内胆管细胞MIF的表达对SAP时肝内胆管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