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及关节内骨折患者共计60例,根据其治疗措施的差异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实验组实施钢板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2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及关节内骨折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2组干预后的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实验组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几率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及关节内骨折患者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对其疼痛程度进行改善,降低不良反应的几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导航辅助下改良透视法监测经皮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置入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2月— 2016年12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2例髋臼前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0~61岁[(41.6±12.9)岁]。均采用3D导航辅助下逆行经皮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固定术治疗,共置入髋臼前柱螺钉61枚。观察每枚螺钉置入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对比术中透视及术后影像螺钉符合率,并观察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D'Aubigné-Poste L功能评分评估患侧髋关节功能。术后12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18个月[(13.1±3.2)个月]。螺钉置入时间为(18.7±4.8)min,术中出血量为(16.6±3.8)ml,术中透视时间为(25.3±10.9)s。术中透视与术后影像对比螺钉符合率为100%。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血栓形成、伤口感染、异位骨化、长期疼痛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D'Aubigné-Poste L功能评分为(10.7±0.9)分,较术前(8.7±1.6)分有明显改善(P<0.05)。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术后12个月2例患者(3枚螺钉)患肢活动能力下降,2例患者(2枚螺钉)出现螺钉松动。结论对于髋臼前柱骨折,3D导航辅助下改良透视法监测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置入,有助于减少术中透视时间,提高置钉精度,降低手术风险,从而改善髋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与急性缺血性小卒中(MIS)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的相关性及其是否受EPHX2基因的调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且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MIS患者。入院时对所有患者的血浆EETs水平进行检测,并检测其EPHX2基因rs751141单核苷酸多态性。主要终点为患者在入院10 d内出现END(END定义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与入院时基线水平相比增加2分及以上者)。结果共纳入322例患者,其中85例(26.4%)发生了END。与未发生END患者[(68.4±8.1) nmol/L]相比,发生END患者入院时EETs水平[(60.3±7.3) nmol/L]显著降低(t=8.464,P<0.001),EPHX2基因rs751141 GG频率分布明显增高[发生END者66/85(77.6%),未发生END者123/237(51.9%),χ²=17.130,P<0.001]。EPHX2基因 rs751141 GG携带者EETs水平较低[GG型:(59.6±7.8) nmol/L;AG型:(67.9±8.2) nmol/L;AA型:(68.8±3.2) nmol/L,F=9.285, 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浆低水平的EETs(≤64.3 nmol/L)为EN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31.5~51.3 nmol/L组:OR=2.96,95%CI 1.18~8.77, P=0.02;51.4~64.3 nmol/L组:OR=2.46,95%CI 1.06~6.89, P=0.03)。END的发生与患者3个月时预后不良密切相关(OR=1.82,95%CI 1.46~2.35,P=0.02)。结论END在急性MIS后常见,且与预后不良相关。急性MIS后END与EETs水平降低和EPHX2基因rs751141 GG频率分布明显增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