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SR1)基因PvuⅡ(rs2234693,C>T)和XbaⅠ(rs9340799,A>G)位点多态性与女童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就诊的86例新发T1D女性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于本院参加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女童作为健康对照。测定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和相关代谢指标;采用毛细管电泳和片段分析(SNaPshot)技术对ESR1基因进行分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ESR1基因的mRNA表达量。结果基因分型结果显示T1D组和对照组的PvuII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2,P=0.003),而XbaI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33,P=0.066),T1D组的PvuII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和XbaI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vuII T vs C:OR=1.909,95% CI=1.261~2.892,P=0.002;XbaI G vs A:OR=1.815,95% CI=1.112~2.961,P=0.016)。携带PvuII T等位基因的T1D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水平显著高于携带CC基因型的患者(P均<0.05),携带XbaI G等位基因的T1D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TC水平显著高于携带AA基因型的患者(P均<0.05)。T1D患者的ESR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42±0.05 vs 1.04±0.16,t=6.227,P<0.001)。PvuII位点CC、CT和TT基因型的T1D患者ESR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23,P<0.001),XbaI位点AA、AG和GG基因型的T1D患者ESR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5.415,P<0.001)。结论ESR1基因PvuII和XbaI位点多态性可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参与到女童T1D的发生、发展中。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研究患者为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无痛心肌缺血患者180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对患者分组,每组90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另给予丹参滴丸,连续治疗8周。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9%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8.9%,组间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变化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除第一次心电图素质变化并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下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可改善患者心电图监测结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内容摘要:基于语文新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贯彻的思想和达成的目标。可是思辨性阅读中的批判性常常会诱导人误入为标新立异而忽略文本重要性的歧途,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强化思辨性阅读立足文本的意识,积极主张阅读精细化,以精细化阅读促思辨性培养。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开始大量出现,这些建筑工程一方面,给经济社会创造了大量的产值,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如果一味的沿用传统的理念来进行建筑工程的管理的话,是很难跟上社会的发展要求的,而且如果在管理上跟不上,还很容易导致一系列安全事故问题的出现,这样就会延误工期,导致施工企业在造价费用开支上的投入加大,由此可见,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要牢牢抓好施工环节的管理,大量的实践证明,这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RIPK1/RIPK3/MLKL介导的程序性坏死途径,探讨细胞FLICE样抑制蛋白(cellular FLICE-like inhibitory protein, cFLI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缺氧4 h/复氧12 h构建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 H/R)模型,通过结扎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3 h构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模型,使用CCK-8检测各组心肌细胞活力,使用DAPI/PI双染色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坏死率变化,使用STRING数据库预测cFLIP的蛋白互相作用网络,使用TT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使用Western Blot检测cFLIPL、cFLIPS、p-RIPK1、p-RIPK3以及p-MLKL的蛋白表达或活化水平。结果在心肌细胞H/R损伤和心肌组织I/R损伤过程中,cFLIPL和cFLIPS的蛋白表达均被显著下调,而程序性坏死的相关蛋白RIPK1、RIPK3以及MLKL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上升。上调cFLIP的蛋白表达可明显地减轻心肌细胞H/R损伤、降低H/R诱导的细胞坏死率并缩小I/R导致的心肌梗死面积。STRING数据库结果显示cFLIP与RIPK1和RIPK3存在直接蛋白相互作用,在心肌细胞H/R损伤模型和心肌组织I/R模型中过表达cFLIP均可显著抑制了RIPK1、RIPK3以及MLKL的磷酸化水平。结论过表达cFLIP可显著抑制RIPK1/RIPK3/MLKL介导程序性坏死发生,从而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并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死亡受体3(Dr3)基因缺陷对不同结肠炎小鼠模型肠黏膜炎症的影响,并探讨Dr3基因缺陷与肠黏膜通透性的关系。方法收集雌性Dr3基因缺陷(Dr3-/-)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各9只,分别设为Dr3-/--DSS组和WT-DSS组。两组小鼠均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连续饮用5 d、灭菌水饮用2 d为1个循环,共4个循环的方法建立慢性结肠炎模型。收集雄性WT、Dr3-/-小鼠作为供体鼠,采用磁珠和流式细胞术分别筛选出WT、Dr3-/-的初始T淋巴细胞并腹腔注射至免疫缺陷(Rag1-/-)小鼠和Dr3-/-Rag1-/-小鼠,作为WT转移组和Dr3-/-转移组,从而建立T细胞过继转移诱导的结肠炎模型。观察小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及潜血,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肠黏膜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并计算肠炎组织学评分。通过FITC-dextran血清荧光法检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比较两组间的DAI评分、组织学评分和FITC-dextran含量的差异。结果(1)Dr3-/--DSS组小鼠的DAI评分在建模第12、19、26天明显高于WT-DSS组小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模后4周,WT-DSS组小鼠直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盲肠和结肠(10.130 ± 1.540比3.667 ± 0.236和7.222 ± 1.199,均P<0.05),提示WT-DSS组直肠炎症程度最重;Dr3-/--DSS组小鼠结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盲肠和直肠(11.330 ± 1.167比7.556 ± 1.519和9.500 ± 0.824,均P<0.05),提示Dr3-/--DSS组结肠炎症程度最重;与WT-DSS组比较,Dr3-/--DSS组小鼠盲肠和结肠的组织学评分显著增高(盲肠:7.556 ± 1.519比3.667 ± 0.236,P = 0.022;结肠:11.330 ± 1.167比7.222 ± 1.199,P = 0.026),而两组直肠的组织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r3基因缺陷使盲肠和结肠炎症加重。(2)建模后6周,WT转移组直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末端、盲肠、结肠中段(均P<0.05),提示WT转移组直肠炎症最重;Dr3-/-转移组盲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末端、结肠中段、直肠(均P<0.05),提示Dr3-/-转移组盲肠炎症最重;Dr3-/-转移组小鼠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末端)组织学评分显著高于WT转移组(17.667 ± 0.943比14.667 ± 1.167,P<0.05),且小肠的炎症细胞浸润更为明显(十二指肠:4.000 ± 0.289比3.222 ± 0.401,P=0.135;空肠:4.000 ± 0.236比3.111 ± 0.309,P<0.05;回肠:4.889 ± 0.309比3.889 ± 0.261,P<0.05),提示Dr3基因缺陷加重小肠炎症。(3)Dr3-/-小鼠眼静脉血FITC-dextran含量明显高于WT小鼠(656.0 ± 60.9比403.8 ± 54.8,P<0.05),Dr3-/--DSS小鼠眼静脉血FITC-dextran含量显著高于WT-DSS组(1176.4 ± 109.5比545.7 ± 97.8,P<0.05),Dr3-/-转移组小鼠眼静脉血FITC-dextran含量显著高于WT转移组(1270.5 ± 112.2比711.0 ± 71.5,P<0.05),Dr3-/-Rag1-/-小鼠眼静脉血FITC-dextran含量明显高于Rag1-/-小鼠(714.5 ± 62.9比501.8 ± 59.8,P<0.05),提示Dr3基因缺陷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更高。结论小鼠Dr3基因缺陷增加肠黏膜通透性,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加重实验性结肠炎的肠道近端炎症,提示Dr3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肠黏膜通透性在肠道炎症中发挥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