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前列发生进展有关的核心基因及其调控网络。方法获取2018年1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的495例前列和52例对照样本的基因表达数据、498例前列和50例对照样本的甲基化芯片数据、494例前列和52例对照样本的miRNA表达谱数据,核对及更新于2020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整合NCBI-gene和OMIM上的前列相关基因,构建前列致病基因表达谱矩阵,包括编码蛋白基因、非编码基因及甲基化基因,并进行差异分析、共表达网络及pivot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 08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编码基因,筛选出149个差异lncRNA。挖掘到9个模块,与前列最相关的模块是棕色和青绿色模块(均P<0.001)。青绿色模块可以将样本分成两个聚类,两个聚类中的前列样本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例vs. 332例,P<0.05)。富集分析发现青绿色模块基因与细胞黏附、细胞迁移等生物学过程有关,这些基因参与了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与是否患病具有相关性(P<0.05)。蛋白质互助分析发现包括溶血磷脂酸受体1(LPAR1)、人腺苷酸环化酶5(ADCY5)等5个前列差异基因。筛选出651个差异甲基化位点,青绿色模块中有31个基因显著表达,同时也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出55个差异miRNA,参与这些miRNA的调节因子包括CRNDE、FENDRR、NEAT1和H19。差异转录因子的pivot分子包括KLF5、PGR、TWIST1、TWIST2。结论多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编码基因及ncRNAs通过影响细胞迁移、调控转录因子及基因甲基化调控等作用,影响前列患病及进展,这可为了解前列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管理中,留置或移除不必要的导线是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本文介绍1例留置故障导线、行起搏导线重置术两年后再发黑矇的患者,经移除导线、重新植入后无黑矇再发的病例。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起搏导线重置术 故障导线 黑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起搏装置感染移除术后患者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移除感染起搏装置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患者,回顾性分析手术相关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起搏电学参数(阈值、R波振幅、阻抗)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共入选10例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76.2±6.0)岁,其中9例患者为囊袋感染,1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所有患者均完整移除感染起搏装置并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美国美敦力公司),植入部位均为右心室中位间隔部。平均手术时间(65.0±24.8)min,平均X线曝光时间(9.6±2.3)min,平均X线曝光量(212.6±96.4)mGy。植入时起搏电学参数:阈值(0.5±0.2)V/0.24 ms、R波振幅(9.0±2.2)mV、阻抗(687.0±120.9)Ω。围术期未出现心脏穿孔、心脏压塞、血管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器械移位、装置感染、胸痛、血胸等不良事件。结论在起搏装置感染移除术后患者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是安全、可行的,无导线起搏器将为此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无导线起搏器 起搏装置感染 导线拔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后感染情况。采用全自动生物分析仪及细菌鉴定系统分离鉴定病原菌;采用K-B法进行耐药性试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结果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180例中,发生术后感染29例,感染率为16.11%。术后感染29例中,分离病原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革兰阴性菌13株,真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80.00%。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受伤部位、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52、0.416、0.734、0.856、0.572,均P>0.05);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污染和术后放置引流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537、9.664、17.244、15.459、24.327、19.804,均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 h、住院时间>14 d、伤口污染和术后放置引流管时间>4 d为影响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术后感染受多因素影响,为预防术后感染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严格按照药敏实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标签: 骨折,开放性 四肢 感染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