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伴食管外症状的GER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食管动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1日至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180例伴食管外症状的GERD住院患者,分为咽喉症状组(65例)、气道症状组(58例)和混合症状组(57例)。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胃镜下表现,以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24 h食管pH联合多通道阻抗监测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40、40~60和>60岁的患者分别占12.8%(23/180)、53.3%(96/180)和33.9%(61/18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0,P=0.017)。有18.9%(34/180)的患者不伴典型的反流症状。咽喉症状组、气道症状组和混合症状组胃镜下食管胃黏膜异位或巴雷特食管发生率[分别为21.5%(14/65)、5.2%(3/58)、8.8%(5/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8,P=0.014)。咽喉症状组、气道症状组和混合症状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和远端收缩积分[分别为(8.57±0.76)、(8.87±0.79)、(10.51±0.97) mmHg(1 mmHg=0.133 kPa),(44.75±2.86)、(42.81±4.06)、(39.14±3.20) mmHg,(506.13±64.30)、(432.59±78.10)、(682.99±82.28) mmHg·s·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咽喉症状组、混合症状组和气道症状组的DeMeester评分分别为(14.33±2.09)、(21.94±5.30)、(30.47±5.85)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6,P=0.043)。多通道阻抗监测结果显示,患者反流物以酸反流和弱酸反流为主,分别占55.5%(76/137)和34.3%(47/137),87.6%(120/137)的患者以立位时段反流为主,12.4%(17/137)的患者以平卧位时段反流为主。结论伴食管外症状GERD的发病与年龄有关。食管胃黏膜异位或巴雷特食管更多见于以咽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气道症状为主的GERD存在更多的酸暴露和病理性酸反流,立位弱酸反流在伴食管外症状GERD的反流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微量射频(Stretta)治疗难治性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于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Stretta治疗的难治性NERD患者50例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7.5岁。对比分析治疗前、后6个月患者的反流症状评分(RDQ)、生活质量评分(SF-36)、对治疗的满意度、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24 h pH监测结果及质子泵抑制剂(PPI)使用情况。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50例Stretta治疗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48例完成6个月后随访,反流症状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RDQ评分自17.0±5.3降至6.4±3.9(t=12.322,P=0.000),SF-36评分自546.6±149.8提升至607.4±143.5(t=-3.479,P=0.002)。45例(90%)患者对Stretta治疗疗效总体满意,LES压力自(9.9±4.3)mmHg(1 mmHg=0.133 kPa)升至(14.4±4.6)mmHg(t=-5.541,P=0.002)。治疗前、后6个月患者的24 h pH监测酸反流次数、食管酸暴露时间及DeMeester积分分别自62次、8.3%及28.7分降至30次(Z=-5.565,P=0.000)、4.4%(Z=-5.585,P=0.000)及13.0分(Z=-5.733,P=0.000)。62%轻度病理性酸反流及22%中度病理性酸反流患者反流积分可恢复至正常。50例患者中,42例(88%)完全停用PPI,5例(10%)减量服用PPI,1例(2%)继续原剂量服用PPI。2例症状持续患者于术后第4个月及5个月分别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术后症状控制理想。结论Stretta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术后能有效控制难治性NERD患者的症状,提高LES压力并减少病理性酸反流,尤其轻度病理性酸反流,减少甚至停用PPI。对Stretta治疗欠佳的NERD患者,经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可行并能有效改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在国外已开展近70年,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Allison于1951年最早尝试使用外科手段控制反流,但单纯性的食管裂孔修补疗效欠佳。Nissen于1955年开创胃底折叠术,经Rossetti改良减少了游离范围和手术损伤,提升了抗反流疗效,但术后吞咽困难和气体相关并发症高发。Toupet、Dor等提出部分胃底折叠术,Donahue和DeMeester提出"短松"Nissen手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手术疗效并降低了术后吞咽困难和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形成了目前三大主流胃底折叠术式。此外,其他医师也对抗反流术式进行了探索,形成了Belsey Mark Ⅳ、Hill、Collis等术式,但由于种种原因上述术式未获得广泛开展。与此同时,手术途径也从传统的开胸开腹,发展到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住院时间。尽管抗反流术式众多,但各种术式各有优缺点,长期疗效不稳定及各种并发症至今仍然是其获得广泛开展的主要障碍,人们仍然在不断探索更好更微创的抗反流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反流性哮喘(RA)与典型胃食管反流病(TGERD)患者反流相关参数的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同期行胃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和24 h pH-阻抗监测检查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症状相关性指数将GERD患者分为RA组和TGERD组,每组各60例,比较2组反流性食管炎(RE)评分、胃镜下食管裂孔疝表现、胃食管阀瓣Hill分级评分、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DeMeester积分和反流次数等反流相关参数。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TGERD组和RA组RE评分、胃食管阀瓣Hill分级评分[0.0分(0.0分,1.0分)比0.0分(0.0分,1.8分)、3.0分(2.0分,3.0分)比3.0分(2.0分,3.0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组UES压力<34 mmHg(1 mmHg=0.133 kPa)检出率高于TGERD组[41.7%(25/60)比23.3%(1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6,P=0.032)。RA组UES压力低于TGERD组[51.7 mmHg(23.6 mmHg,70.1 mmHg)比62.0 mmHg(37.4 mmHg,77.4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5,P=0.035)。TGERD组和RA组HREM其他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组DeMeester积分≥14.7分、酸暴露时间百分比≥4.5%和反流总次数≥73次的检出率均高于TGERD组[分别为41.7%(25/60)比23.3%(14/60)、40.0%(24/60)比21.7%(13/60)、38.3%(23/60)比20.0%(1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46、4.728、4.881,P均<0.05)。RA组反流总次数和弱酸性气体反流次数均多于TGERD组[60次(43次,98次)比52次(34次,69次)和12次(6次,21次)比9次(3次,14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23、-2.053,P均<0.05)。TGERD组和RA组24 h pH-阻抗监测其他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UES压力过低、食管酸暴露异常和反流次数特别是弱酸性气体反流次数增多可能更易诱发RA。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GERD患者立位、卧位和餐后2 h的反流参数,探讨不同体位和餐后2 h各反流参数诊断GERD的临界值及其灵敏度、特异度。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原南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GERD患者200例(GERD组)和非GERD患者61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食管高分辨率测压、24 h食管pH联合阻抗监测,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与组内立位、卧位和餐后2 h反流相关参数。绘制GERD患者立位、卧位和餐后2 h反流参数的ROC曲线,确定其诊断GERD的临界值及其灵敏度、特异度。结果对照组卧位酸反流患者比例高于GERD组[41.0%(25/61)比8.5%(1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3,P<0.01)。对照组患者立位酸反流时间、酸反流次数、酸暴露时间(AET)、最长反流时间、弱酸反流次数均高于卧位[6.00 min(2.00 min,13.50 min)比0.00 min(0.00 min,1.50 min)、16.00次(8.00次,27.00次)比1.00次(0.00次,3.00次)、0.90%(0.33%,1.88%)比0.00%(0.00%,0.30%)、2.00 min(1.00 min,4.00 min)比0.00 min(0.00 min,1.00 min)、7.00次(3.00次,11.00次)比1.00次(0.00次,2.0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5.43、6.61、5.06、3.58、6.24,P均<0.01)。GERD组患者立位酸反流时间、酸反流次数、AET、最长反流时间、长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均高于卧位[51.00 min(31.00 min,86.75 min)比8.00 min(1.00 min,42.00 min)、60.00次(48.00次,83.75次)比6.00次(2.00次,19.50次)、7.30%(3.90%,12.10%)比1.50%(0.20%,6.50%)、7.00 min(4.00 min,12.00 min)比4.00 min(1.00 min,17.00 min)、1.00次(0.00次,3.00次)比0.00次(0.00次,2.00次)、7.00次(3.00次,12.00次)比0.00次(0.00次,1.0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92、11.22、6.90、2.56、5.11、11.76,P均<0.05)。对照组和GERD组患者餐后2 h酸反流时间、酸反流次数、AET、最长反流时间和弱酸反流次数分别为3.00 min(2.00 min,9.00 min)、10.00次(5.00次,18.00次)、0.90%(0.40%,1.98%)、1.00 min(0.00 min, 3.00 min)、4.00次(1.50次,8.50次)和28.50 min(15.00 min, 54.75 min)、35.00次(24.00次,52.00次)、8.30%(4.32%,15.83%)、6.00 min(3.00 min, 11.00 min)、4.00次(2.00次,7.25次),均高于同组卧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30、6.33、5.50、3.40、5.71和3.76、9.21、5.76、1.97、10.46,P均<0.05)。200例GERD患者中,125例在24 h食管pH联合阻抗监测过程中有反流症状记录,立位反流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卧位[89.6%(112/125)比65.6%(8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1,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立位酸反流时间预测GERD的准确度最高,AUC值为0.94,临界值为24.5 min,诊断GER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0%和95.08%;立位酸反流次数、立位AET预测GERD的准确度次之,AUC值均为0.93,立位酸反流次数临界值为39.5次,诊断GER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00%和95.08%,立位AET临界值为2.75%,诊断GER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0%和93.33%。餐后2 h AET预测GERD的AUC值为0.91,临界值为4.60%,诊断GER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49%和95.00%。结论GERD和非GERD患者反流均以立位多见,尤其在餐后2 h内。立位酸反流时间、酸反流次数、AET和餐后2 h AET对GERD的诊断价值较高,AUC值均>0.90,可作为分析、诊断GERD更全面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