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作者: 杨力 吴健章 尤俊 樊林 靖昌庆 王权 燕速 余江 臧潞 邢加迪 胡文庆 刘凤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南京210029,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上海 200032,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厦门 361000,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西安 710061,山东省立医院普通外科,济南 25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长春 130061,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西宁 81000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广州 51051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通外科,上海 200025,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胃肠肿瘤中心,北京 100143,长治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长治 04609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近端胃切除后不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11家医疗中心就诊的338例近端胃切除后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3例,女性65例,年龄(63±10)岁(范围:28~91岁)。其中管状胃食管吻合159例(管状胃组),空肠双通道重建107例(双通道组),食管胃双肌瓣技术吻合72例(双肌瓣组)。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分级、术后营养状态,根据洛杉矶分级法对术后12个月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分级,Visick分级标准评估术后生活质量。分别采用方差分析、混合线性模型、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多组间比较,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结果双肌瓣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管状胃组和双通道组[(352±63)min比(221±66)min,(352±63)min比(234±61)min,P均<0.01]。管状胃组、双肌瓣组、双通道组术后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Ⅱ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0%(27/159)、9.7%(7/72)、10.3%(11/107)(χ2=3.51,P=0.173)。三种重建方式术后体重指数变化趋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8,P<0.01)。管状胃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体重指数较术前的下降幅度高于双肌瓣组(均数差值:1.721 kg/m2,P<0.01;均数差值:2.429 kg/m2,P<0.01),双通道组术后12个月体重指数下降幅度高于双肌瓣组(均数差值:1.319 kg/m2,P=0.027)。三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个月双通道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12.9%(4/31),低于双肌瓣组的45.9%(17/37)(χ2=8.63,P=0.003)。双肌瓣组术后Visick 2~4级不适症状的比例为10.4%(7/67),低于管状胃组的34.6%(27/78)(χ2=11.70,P=0.018),但与双通道组的22.2%(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肌瓣技术手术时间长于管状胃吻合及双通道重建,但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双肌瓣技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优势相较于管状胃吻合更加明显。双通道重建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风险低于双肌瓣技术。

  • 标签: 食管胃接合处 胃切除术 胃食管反流 管状胃吻合 双通道重建 双肌瓣技术
  • 简介:摘要历经百余年的探索,胃外科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实验研究不断深入。胃癌、胃间质瘤作为胃外科实验研究的热点话题,围绕其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尤其近年来黏膜微生态、肿瘤干细胞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另外,随着微创外科的逐步开展,国际区域合作的大宗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为胃外科疾病的标准化手术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支持。同时在分子医学、精准医学的推动下,疾病分子分型的完善、新治疗靶点的探索成为胃外科实验研究的热点,为胃外科疾病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胃癌 胃肠道间质瘤 精准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