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血清尿酸水平(SUA)与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选择择期在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50例,性别不限,年龄50~9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麻醉前采集患者静脉血样,采用酶偶联法测定SUA。取L3,4为穿刺间隙,于蛛网膜下腔取脑脊液(CSF)标本2 ml,采用ELISA法测定β淀粉样蛋白42(Aβ42)、总tau蛋白(t-tau)以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浓度。根据高尿酸血症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HS组)和非高尿酸组(NS组),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与非POD组(NPOD组)。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POD危险因素,并分析CSF生物标志物的中介效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SUA和CSF生物标志物浓度预测POD的效能。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699例患者,POD发生率为21.5%。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等多项混杂因素后的结果显示,SUA、CSF p-tau和t-tau浓度升高为POD的危险因素(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CSF p-tau和t-tau浓度是SUA和POD之间关系的中介因子,中介效应分别为0.000 301(95%CI 0~0.000 152)和0.000 236(95%CI 0~0.000 092),中介比例分别为14.9%和11.7%。SUA预测PO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4(P<0.05)。结论术前SUA升高是POD的危险因素,预测POD的准确性较高,CSF p-tau和t-tau浓度是SUA影响POD的中介因子。

  • 标签: 尿酸 血清 谵妄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miR-20a-5p在M1型小胶质细胞加重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后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的关系。方法将生长良好的BV2小胶质细胞(M0型)用脂多糖(100 ng/ml)和干扰素-γ(20 ng/ml)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为M1表型,并通过qRT-PCR和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将生长良好的N2a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6):对照组(C组)、OGD/R组(OGD/R组)、M0型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组(M0组)、M1型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组(M1组)、转染miR-20a-5p抑制剂组(I组)和阴性对照组(NC组)。C组细胞常规培养;OGD/R组氧糖剥夺3 h,复糖复氧24 h制备N2a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损伤模型;M0组氧糖剥夺3 h,复糖复氧时与M0型小胶质细胞共培养24 h;M1组氧糖剥夺3 h后复糖复氧时与M1型小胶质细胞共培养24 h;I组和NC组分别将转染试剂miR-20a-5p抑制剂和阴性对照miRNA转染至M1型小胶质细胞后,将N2a细胞氧糖剥夺3 h,复糖复氧时与转染后的M1型小胶质细胞共培养24 h。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采用qRT-PCR法检测miR-20a-5p和MFN2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FN2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5组细胞活力降低,LDH漏出量增加,MFN2及其mRNA表达下调,OGD/R组、M0组和M1组miR-20a-5p表达上调,I组miR-20a-5p表达下调(P<0.05);OGD/R组与M0组细胞活力、LDH漏出量、miR-20a-5p、MFN2及其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GD/R组和M0组比较,M1组细胞活力下降,LDH漏出量增加,MFN2及其mRNA表达下调,miR-20a-5p表达上调(P<0.05);与M1组比较,I组细胞活力增加,LDH漏出量下降,MFN2及其mRNA表达上调,miR-20a-5p表达下调(P<0.05)。结论M1型小胶质细胞加重N2a细胞OGD/R损伤的机制可能与M1型小胶质细胞miR-20a-5p表达上调抑制N2a细胞MFN2表达有关。

  • 标签: 微RNAs 小神经胶质细胞 低氧 神经元 线粒体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胎儿心律失常(FA)是产科及儿童心血管科门诊常见的胎儿疾病,约10% FA可持续存在或进展,导致重要脏器继发性损伤及胎儿心力衰竭,甚至可导致胎儿早产及死亡。在准确的产前诊断基础上,对FA的性质进行甄别,对严重FA进行及时恰当干预,改善胎儿预后,具有极大的医学及社会学意义。目前国外在FA产前干预方案制定,以及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均取得较多进展,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尚较少,不同研究对FA的产前治疗及管理差异均较大。为提高中国儿科及围生医学科医师对FA产前管理认识,严格把控FA临床治疗适应证,规范治疗策略,推动FA产前干预在国内的健康良性发展,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胎儿心脏病协作组、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诊疗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FA产前治疗及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国内实际,经过充分讨论,对我国FA产前干预指征、干预策略、药物治疗选择等,达成初步共识后,制定《胎儿心律失常产前治疗及管理专家指导意见》。但是,目前国外关于快速及缓慢性FA产前干预的临床研究,多局限于单中心、回顾性及小样本研究,不同研究的干预方案差异较大,临床证据级别较低。随着国内外FA产前干预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数据的发布,在国内同道共同努力下,本意见内容将不断更新、完善,也将更符合国内临床实践需求,达到促进FA产前治疗及管理不断进步的目的。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心率,胎儿 心动过速,室上性 心房扑动 房室传导阻滞 超声心动描记术,压力 产前诊断 水肿,胎儿 诊疗工作管理,医学 胎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采用"洪氏一针法"胰管空肠吻合方式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47例。依据患者胰肠吻合所用导管类型分为两组:应用普通胰腺导管的患者作为普通组(n=61);应用"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的患者作为变径组(n=86)。对比分析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7例患者中,男性89例,女性58例,年龄(56.7±1.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径组胰体部断面胰管直径(3.2±0.1)mm,胰管内置管深度(4.7±0.2)cm,普通组则无法准确测量。变径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组[2.32%(2/61)比11.47%(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在LPD的应用中安全、有效。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胰腺导引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术治疗的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与脾切除组相比,脾动脉结扎组手术时间短[(181±72)min比(284±72)min ,t=-6.205,P<0.01]、术中失血量少[(100±50)ml比( 700±86) ml,t=-5.166,P<0.01]、输血率低(28%比67%,χ2=11.47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动脉结扎组术后排气时间短于脾切除组(2 d比3 d,Z=2.361,P<0.05);脾切除组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上升程度高于脾动脉结扎组(P<0.05);脾切除组10例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动脉结扎组6例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7,P<0.05)。结论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具有手术方式相对简单、创伤小、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低等优势。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脾动脉 结扎术 脾切除术 腹腔镜
  • 简介:摘要对2019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6岁4个月,既往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主诉"右侧肢体乏力10余天"。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双侧额顶叶较广泛异常信号伴左侧丘脑、外囊软化灶形成。血常规示白细胞4.88×109/L,淋巴细胞比例0.291,淋巴细胞计数1.42×109/L,血红蛋白99 g/L,血小板23×109/L。淋巴细胞亚群:CD3+ 84.1%,CD3+CD4+ 0.2%,CD3+CD8+ 61.4%,CD4+/CD8+ 0,CD3-CD19+ 9.2%,CD3-CD16+56+ 6.1%,CD19+CD23+5.8%。输血前检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余阴性。患儿父母双方均为HIV感染患者。本病例提示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在HIV感染中并不少见,且脑卒中是HIV感染患儿出现临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最常见原因。高危患儿出现其他神经受累表现或认知改变,须尽早完善头颅磁共振检查。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缺血性脑卒中 儿童
  • 简介:摘要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是川崎病的一种严重亚型,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组织低灌注。与无休克的川崎病相比较,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如发生冠状动脉病变、二尖瓣反流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的风险增高;并常伴有多脏器损害;容易对IVIG无反应。儿科医师应充分认识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避免误诊、漏诊,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川崎病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内结石应用肝段切除术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内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肝段切除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17.5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段切除术比胆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更显著,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且不良反应率低,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 标签: 肝内结石 肝段切除 胆管取石术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