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和评价腹腔镜外囊完整切除与开腹外囊完整切除治疗囊型病(HC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行外囊完整切除术治疗HCE患者中的5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腹腔镜组19例,开腹组37例。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达到临床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相较于开腹组,虽然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带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方面均较低(P<0.05)。腹腔镜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6.3%)明显低于开腹组(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外囊完整切除术在具备安全性、有效性的同时,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切口美观等多诸多优势。但术前准确的病情评估、术中精准的外科操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腹腔镜 肝囊型包虫病 肝包虫外囊完整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泡型病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1例泡型病脑转移患者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19~49岁,平均34岁。11例患者中7例采用手术联合药物治疗,4例仅为药物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方法及随访疗效。结果2例仅行肝部手术患者,术后规律口服抗药物,随访期间病情稳定。3例仅行脑部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3年,随访期间1例出现肺炎并肺不张,1例出现腹水、黄疸、体力下降,另1例病情稳定,生活能自理。2例联合行肝部分切除术和脑切除术患者,其中1例多次行脑切除术,至今随访5年,生活不能自理,在家休养。另1例,随访3年病情稳定,健在并能自理。4例单纯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其中1例随访3年病情平稳,1例出现腹水,1例出现体重减轻、体力下降、肢体水肿,另1例出现胸腔积液、盆腔积液、肺炎等,均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生命体征平稳,健在。结论泡型病脑转移的治疗仍然以手术为主,术后予以抗药物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差。原则上先行神经外科手术,再行、肺、脾等器官手术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脑泡型包虫病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 单纯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囊型病的疗效。方法在万方医学、维普、知网、PubMed、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等文献平台以"囊型病"、"细粒棘球蚴"、"手术"、"开腹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echinococcosis","liver or hepatic","laparoscopic or minimal invasive"为关键词检索2010年2月至2020年2月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中关于术中指标(如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复发率等相关数据进行提取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篇,其中2篇前瞻性研究,7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1 031例患者,腹腔镜组272例,开腹组759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组低于开腹组(OR=1.64,95%CI:1.10~2.45,P<0.05),其中切口相关并发症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81,95%CI:1.03~7.70,P<0.05),腹腔镜组住院时间少于开腹组(SMD=1.21,95%CI:0.47~1.96,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胆漏、残腔感染及积液、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腹腔镜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囊型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肝囊型包虫病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阻断动脉血流在囊型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囊型病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7岁。所有患者均行外囊完整剥离术,依据术中血流阻断不同分为:A组(n=42),选择性阻断动脉;B组(n=38),阻断第一门血流。比较两组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以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总胆红素。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215.7±29.6)ml、术后通气时间(2.3±0.1)d、住院天数(11.6±1.0)d,少于B组(254.8±20.6)ml、(3.2±0.2)d、(12.7±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9.5%),B组发生并发症5例(1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3天ALT、AST、白蛋白和总胆红素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第5天ALT(62.8±5.2)U/L、AST(32.7±2.6)U/L、白蛋白(39.1±0.3)g/L、总胆红素(12.1±0.5)μmol/L,均优于B组(121.9±5.6)U/L、(53.9±8.0)U/L、(32.2±0.6)g/L、(19.3±0.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囊型病外囊完整剥离术中选择性阻断动脉,在控制术中出血以及术后肝功能恢复等方面优于传统第一门血流阻断法。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肝动脉 并发症 肝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电压纳秒刀消融大鼠泡型对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32只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按每组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低电压组(1 000V)、中电压组(1 500V)、高电压组(2 000V)三个模型治疗组。对4组大鼠采用选择性左门静脉注入浓度为500个/100 μl多房棘球蚴头节悬液100 μl,建立大鼠左叶泡型病模型。建模3个月后对低电压组、中电压组、高电压组大鼠左叶泡型病灶行不同电压的纳秒脉冲治疗。治疗后第3天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组大鼠外周血中CD3+T、CD4+T、CD8+T、NK、NKT进行检测,并计算CD4+T与CD8+T的比值。结果高电压组和中电压组大鼠外周血CD3+T细胞比例分别为(62.08±2.75)%和(63.84±7.73)%,均高于低电压组(55.19±8.55)%及模型组(54.76±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比例在高电压组为(43.70±6.51)%,高于中电压组(38.82±5.47)%、低电压组(37.31±6.96)%及模型组(38.1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比例高电压组为(20.03±2.40)%、中电压组(21.22±1.74)%、低电压组(19.00±3.06)%、模型组(20.56±3.98)%,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电压组NK细胞比例为(6.49±1.60)%高于中电压组(3.02±0.32)%、低电压组(3.42±0.91)%及模型组(3.44±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KT细胞比例在高电压组为(1.53±0.16)%亦高于中电压组(0.82±0.09)%、低电压组(0.70±0.17)%及模型组(0.78±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CD8+T比值高电压组(2.26±0.65)高于中电压组(1.90±0.40)、低电压组(1.98±0.37)及模型组(2.06±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秒刀消融大鼠泡型选用高电压(2 000V)较中电压(1 500V)、低电压(1 000V)可增加外周血中T、NK、NKT细胞,纳秒刀消融泡型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反应。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纳秒刀 肝泡型包虫 免疫细胞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腹腔镜在泡型病(HA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HAE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9例;平均年龄(39±12)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3D腔镜组(12例)和开腹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等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3D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0(188)ml、4(1)d、6(2)d,明显低于开腹组的400(300)ml,7(4)d,9(4)d(Z=-3.568,-3.956,-2.675;P<0.05)。3D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3/12),明显低于开腹组的68%(27/40) (χ2=6.831,P<0.05)。结论3D腹腔镜技术在HAE治疗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具有精准、微创等优势。

  • 标签: 成像,三维 腹腔镜 棘球蚴病,肝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在门部胆管癌(HCCA)手术期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48例HCCA患者,其中25例患者手术行加速康复外科处理(ERAS组),23例患者手术进行传统处理(传统组),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术后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采用(±s)表示,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前生化指标TBiL、ALT、AST、ALB无差异,术后第7天ERAS组TBiL、ALT、AST显著低于传统组,而ALB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 ERA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显著减少(P<0.05)。ERAS组术后并发症2例(8%)低于传统组9例(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CCA手术期中实施ERAS模式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有助于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胆管肿瘤 康复 围手术期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脾切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治疗继发性脾囊型病的手术难度、手术风险及患者预后进行分析,以探讨临床治疗首选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1例继发性脾囊型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脾切除术26例(A组),外囊次全切除术26例(B组),内囊摘除术19例(C组)。观察和比较三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残腔并发症、复发等相关指标。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最大,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带管时间、住院天数最长,住院费用最高;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住院天数最短,住院费用最少(均P<0.05)。随访2.5~12.5年,A、B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3.85%(1/26),无一例复发;C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为21.05%(4/19),复发率为15.79%(3/19)。三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2,P=0.090),但C组术后复发率最高(χ2= 8.28,P=0.016)。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继发性脾囊型病较为安全,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较低等优势,可视为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棘球蚴病 脾切除术 继发性 手术方式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对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接受ERCP手术治疗的各类胆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饮食管理理念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63)和ERAS组(n=69)。对照组术前禁食、禁水6 h;ERAS组术前2 h给予麦芽糊精果糖饮品400 ml。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术后疲劳程度评分、腹痛评分、术后18 h血清学指标以(±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校正,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ERAS组患者的术后疲劳程度评分(2.4±1.6)、术后18 h血糖(5.3±1.5) mmol/L、术后住院时间(26.6±5.0) h及住院费用(2.1±0.2)万元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腹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8 h血清淀粉酶及白细胞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有利于缓解ERCP患者的疲劳及饥饿感,降低患者胰岛素抵抗,加速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相较于传统手术管理理念,更为安全有效。

  • 标签: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碳水化合物 胰岛素抗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期联合手术治疗肾囊型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1例肾C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男8例、女3例,中位年龄44岁(22~60岁)。症状包括腹痛、腰痛、发热;+右肾病灶9例,+左肾病灶2例,病灶体积中位数944.1 cm3(67.1~9 310.4 cm3)。采用同期联合手术治疗,术式包括外/内囊切除10例、/肾切除4例以及肾外病灶切除5例。手术均顺利,根治率为63.6%(7/11),术后未发生/肾功能不全,中位手术时长2.5 h(1.4~4.5 h)、中位出血量100 ml(50~200 ml)、中位住院天数7 d(5~10 d)。中位随访时长42个月(34~123个月),无死亡或疾病复发病例,均获得治愈。结论采用同期联合手术治疗复发性或继发性肾CE安全、可行、有效,可一并切除其他临近器官的CE病灶,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实施。

  • 标签: 棘球蚴病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肾泡型棘球蚴病(AE)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10例肾AE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42.5±10.3)岁(范围:27~52岁)。7例曾行姑息性治疗但服药依从性差。10例均存在右叶和右肾的联合病灶,2例分别合并左外叶和左肾小病灶。病灶体积为(726.4±576.1)cm3(范围:117.0~1 998.0 cm3)。病灶侵犯右侧膈肌7例、下腔静脉7例、右肾上腺6例、腹壁2例、右侧腰大肌1例、十二指肠1例和右肺下叶2例。采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和血管重建等方法治疗肾及邻近器官的AE病灶。半及以上切除8例,离体切除自体肝移植2例,肝部分切除1例;右肾全切除7例,右肾部分切除3例,左肾部分切除1例;清除肾外受侵组织器官的病灶,并进行相应修补或重建。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肾功能不全。3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经保守治疗后改善;1例出现右肾周围尿漏,置入双“J”管并保守治疗后改善。随访6~8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无死亡病例,无发生肾功能不全、急慢性肾病者。1例术后7个月时发生腹壁切口疝,接受腹腔镜疝修补术。随访中无复发,1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采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复发性或原发性肾AE安全可行,可同时有效清除其他邻近器官的病灶。

  • 标签: 棘球蚴病 外科手术 同期联合手术 棘球蚴病,肝 棘球蚴病,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指导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行PD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采用ERAS理念行管理(ERAS组),20例患者运用传统观念行管理(传统组),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术中术后各项指标采用(±s)表示,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术后胃肠道通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24 h、48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而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共发生并发症5例(20.8%),明显少于传统组并发症10例(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行PD手术管理安全有效,具有患者花费少,手术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围手术期管理 治疗结果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除术治疗泡型棘球蚴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例继发于泡型棘球蚴病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门静脉海绵样变Ⅰ型1例,Ⅱ型6例,均行肝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9.24±4.09) h。2例术中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段的切除和重建,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出院后预防性口服阿苯达唑药物2年,其中采用人造血管重建门静脉的患者同时口服抗凝药物,未见复发和血管并发症。5例行姑息性切除大部分泡球蚴病灶,未切除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段,出院后终身口服阿苯达唑药物。随访5例患者第一门残留病灶无发展征象,3例门静脉海绵样变进展,其中2例患者继发门静脉高压致多次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结论根治性切除和血管重建治疗泡型棘球蚴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安全有效。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门静脉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后下腔静脉重建方式在离体切除和自体肝移植(ELRA)术治疗泡型病(AE)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是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LRA治疗的88例终末期AE受者。根据术中后下腔静脉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A组(自体血管重建组,50例);B组(后下腔静脉替换组,31例);C组(后下腔静脉切除不重建组,7例),分析比较各组受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总手术时间、无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资料。结果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6.32±3.20 h、15.99±3.32 h和16.86±4.18 h(P>0.05),无时间分别是(398.48±104.12)min、(389.41±135.25)min和(337.43±108.65)min(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受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是(30.64±18.54)d、(25.94±16.37)d和(51.29±29.43)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受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A、C组。A、B两组中术后下腔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 %和9.7 %。9例受者术后出现下腔静脉狭窄,4例形成血栓,B组受者中均未见下腔静脉狭窄情况。结论ELRA中后下腔静脉的重建方式应根据切除病灶后血管壁的缺损程度而适当选择。

  • 标签: 离体肝切除 自体肝移植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 肝后下腔静脉 血管重建
  • 简介:摘要人泡型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蚴感染所致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呈"恶性肿瘤样"浸润性生长。病灶的不同分型、临床分期、生物学活性、脉管侵犯情况、病理特点、患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共同决定治疗措施的选择及相应预后或转归。然而,虽然目前存在多种分型方法,但仍缺乏公认的分型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范诊疗。本研究系统回顾近20年内的国内外文献,重点分析了超声、计算机断层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血清学和病理学以及部分新技术的分型方法,详细分析了各分型方法的优缺点和联系。同时提出了未来新分型方案的参照因素或理论依据,为尽早提出更优化的分型方案建立了基础。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超声 计算机断层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