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针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应用饮食营养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 抽取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之间在我院治疗的DM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后,对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30例观察组实施饮食营养健康管理,对比组间血糖水平与饮食管理依从性。结果 干预前,两组之间在血糖水平、饮食管理依从性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糖水平显著改善,在饮食管理中的依从性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DM患者实施饮食营养健康管理,可以明显改善其血糖指标,患者的依从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营养不良病人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使用常规血液透析护理的对照组(n=52),以及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的观察组(n=52)。对比两组患者体内的PA(前白蛋白)、Alb(白蛋白)以及TRF(转铁蛋白)等体内指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PA(前白蛋白)、Alb(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TRF(转铁蛋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血液透析护理来说,能更加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有效促进患者治疗康复。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山东广电网络播控灾备平台的系统架构、组成及建设技术方案,以及播出灾备核心平台在全省有线电视安全播出方面的建设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确诊的初发ALL患儿403例为研究对象,完善骨髓涂片细胞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结果1.403例患儿中,男240例(59.6%),女163例(40.4%);年龄(5.31±3.46)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374例(92.8%),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29例(7.2%)。2.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分裂相者311例(77.2%),异常者126例,异常检出率40.5%,其中高超二倍体和超二倍体占15.4%(48/311例)。3.融合基因:融合基因阳性者110例(27.3%),其中TEL/AML1 70例(17.4%)、BCR/ABL 13例(3.2%)、MLL 19例(4.7%),2015年至2018年检出PBX1/TCF3 8例(4.0%),EBF1-PDGFRB 1例(0.5%),SIL/TAL1 6例,占T-ALL的33.3%(6/18例),提高了T-ALL分子异常检出率;BCR/ABL阳性患儿年龄大于MLL、TEL/AML1阳性患儿[(8.01±3.11)岁比(3.89±1.84)岁、(1.56±1.25)岁,P<0.001];PBX1/TCF3阳性患儿年龄[(6.58±4.83)岁]大于TEL/AML1、MLL阳性患儿(均P<0.05);MLL阳性患儿年龄小于TEL/AML1阳性患儿[(1.56±1.25)岁比(3.89±1.84)岁,P=0.001];MLL阳性患儿初发时的白细胞数高于TEL/AML1、BCR/ABL阳性患儿[(76.97±19.87)×109/L比(16.94±2.28)×109/L、(20.53±6.49)×109/L,P<0.05];PBX1/TCF3阳性患儿初发时的白细胞数高于TEL/AML1阳性患儿[(85.75±30.32)×109/L比(16.94±2.28)×109/L,P=0.002];MLL阳性患儿免疫分型以早前B-ALL为主(14/19例),TEL/AML1阳性、BCR/ABL阳性患儿均以普通B-ALL为主(57/70例、11/15例)。4.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PCR3种方法对初发ALL患儿分子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0.5%(126/403例)、69.2%(279/403例)、29.7%(60/20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染色体核型分析与PCR异常检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不同性别及年龄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1、0.721),而初发时的白细胞数≥50×109/L组与<50×109/L组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51例比107/352例,P<0.001),B-ALL遗传学异常检出率高于T-ALL(275/374例比14/29例,P=0.005)。结论儿童ALL染色体核型以超二倍体比例较高;融合基因分布与年龄、初发白细胞数和免疫分型有关;3种检测方法互相补充大大提高了遗传学异常检出率;T-ALL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低,可能需要新的检测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加速度计步器定量评估4~10岁脑瘫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方法招募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4~10岁的脑瘫儿童29例作为脑瘫组,另选取年龄和性别与脑瘫儿童相匹配的正常儿童29例作为正常组。采用加速度计步器对2组受试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评估,收集数据包括静坐时间百分比、不同强度身体活动(轻、中、高)时间百分比、持续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时间百分比,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比较2组受试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活动水平和不同GMFCS分级脑瘫组患儿的身体活动水平。结果脑瘫组受试患儿的静坐时间百分比为(69.24±8.23)%,明显高于正常组的(64.34±8.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百分比和持续MVPA时间百分比均低于正常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10岁脑瘫组患儿的各项身体活动水平百分比与组内4~6岁和正常组同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CS分级I级的脑瘫患儿各项身体活动水平百分比与GMFCS分级II级的脑瘫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10岁脑瘫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明显不足,静坐时间增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不够,而加速度计步器可作为目前客观评估脑瘫儿童身体活动水平的重要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