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前胆道引流(PBD)方式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壶腹周围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PD的303例壶腹周围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99例,女性104例,年龄(64.2±8.8)岁。根据PBD方式分为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组(n=228)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组(n=75)。比较两组PBD操作相关并发症(包括出血、胆漏等)、PD术后并发症(包括胰瘘、胆漏、手术部位感染等)、围手术期并发症(PBD操作相关并发症+PD术后并发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响因素。结果PTBD组的PBD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0.1%(23/228),低于ERCP组25.3%(19/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P=0.001)。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TBD组为38.2%(87/228),低于ERCP组69.3%(5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9,P<0.001)。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PTBD组44.3%(101/228),低于ERCP组73.3%(5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RCP胆道引流的壶腹周围癌患者PD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增加(OR=2.86,95%CI:1.59~5.16,P<0.001),胰瘘风险增加(OR=3.06,95%CI:1.21~7.74,P=0.018)。结论ERCP胆道引流是壶腹周围癌患者PD术后胰瘘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行PD的壶腹周围癌患者,若需行PBD建议首选PTBD。
简介:摘要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临床上常选择苍白球内侧部或丘脑底核作为电极植入靶点。针对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患者,靶点选择、参数设置等皆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刺激器开启后的临床效果呈渐进式,程控比较复杂。本文针对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靶点选择、开机参数设置、长期程控管理方法、程控相关不良事件及治疗效果等进行综述。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 以2020.7-2022.7本院收治的80例IH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TAPP)与对照组(开放式TFH)。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年人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后天性上斜肌麻痹并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患者7例(7只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9±12)岁。所有患者均有闭合性颅脑损伤史,第一眼位存在旋转性复视,眼球运动检查可见受累眼上斜肌麻痹,不伴有明显下斜肌功能运动过强。术前行双眼被动牵拉试验,术中根据被动牵拉试验肌腱松弛情况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旋转斜视角度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旋转斜视角度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前部1/3上斜肌肌腱根据肌腱的松弛程度行6.0~10.0 mm折叠,折叠量为(7.7±1.8)mm。术中患者均主诉第一眼位旋转复视明显好转,双马氏杆测量第一眼位主观外旋转度数由术前10°(8°,15°)改善至术后第1天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9;P<0.05)。随访时间为(112±38)d,患者末次随访时第一眼位外旋转度数为2°(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5;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旋转复视主诉。结论成年人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能够有效改善第一眼位外旋转斜视的临床症状,术后短期随访效果稳定,未发生明显回退。(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85-688)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股骨头坏死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68例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选取时间:2023.1~2023.12;随机分组;护理方法:参照组34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4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对比两组髋关节评分、VAS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Harris评分上升更为明显,VA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围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应用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网状大脑中动脉(MCA)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探讨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治疗症状型网状MC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例33~52岁症状型网状MCA患者。8例患者中1例先行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行联合脑血运重建术;7例行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和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WI)评估术后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癫痫发作,无脑梗塞和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6个月DSA和PWI显示,7例出现颈外动脉系统向颅内代偿供血,脑灌注缺血情况改善。术后6个月的mRS评分为(0.38±0.52)分,较术前[(1.13±0.35)分]降低。术后6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到改善,术后2例患者症状稳定,未再出现新发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是治疗有临床症状的网状MCA患者有效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脑灌注情况,短期随访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70例。观察单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Matsushima分级标准评估术侧的脑血流重建情况。结果37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75例(20.3%)发生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死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29例、癫痫26例。15例患者预后差(mRS 3~6分),其中2例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首发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OR=2.616,95%CI:1.442~4.744,P=0.002)、合并高血压病史(OR=2.308 ,95%CI:1.326~4.015,P=0.003)、术前mRS 3~5分(OR=2.371,95%CI:1.236~4.547,P=0.009)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3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6±5.3)个月(6~32个月)。末次随访mRS的中位数为1分(P25、P75分别为1、2分),与术前的2分(P25、P75分别为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62例患者行DSA检查,术侧Matsushima分级0级12例,1级121例,2级198例,3级31例。结论术前首发症状为TIA、合并高血压病史、术前mRS 3~5分的成人烟雾病患者,应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锚式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self anchored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至12月采用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59.6±11.3)岁(范围49~77岁)。诊断包括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17例、椎间盘退变性疾病8例、退变性滑脱8例、退变性侧凸5例、融合术后翻修3例,其中5例伴骨质疏松;责任节段包括L2, 3 2例、L3, 4 11例、L4, 5 20例、L2~L4 3例、L3~L5 5例。手术采用侧卧位,取椎间隙中点斜向腹侧6 cm小切口,经腹膜外入路显露腰大肌前缘,向背侧牵开腰大肌,切除椎间盘及处理椎间隙,试模撑开,经同切口取髂骨填充融合器,正侧方植入融合器,以融合器远侧和近侧嵌片锚定融合器与相邻椎体。术后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融合器位置、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和滑脱率。结果手术时间(79.0±19.5)min(范围60~100 min);术中出血量(38.0±28.2)ml(范围15~70 ml)。术后随访(10.6±4.6)个月(范围4~15个月)。41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2±2.1)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1.9±1.2)分、末次随访时(1.6±1.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48,P=0.00);末次随访时VAS改善率为73.9%±16.4%,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 ,P=0.97)。ODI由术前47.8%±15.1%降低至术后3个月14.6%±10.5%、末次随访时11.0%±7.3%,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29 ,P=0.00);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75.8%±16.9%,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P=0.99 )。腰椎X线片示脊柱序列明显恢复,融合器无移位或脱位。7例出现融合器下沉2~3 mm,除1例肥胖患者一过性腰痛外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6.4°±10.2°恢复至48.0°±10.7°,椎间隙高度由术前(8.3±2.5)mm恢复至(11.3±3.3)mm, 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由术前19.7%±4.4%减少至9.3%±5.3%,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增加单纯LLIF的即刻稳定性,避免后路内固定,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70例。观察单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Matsushima分级标准评估术侧的脑血流重建情况。结果37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75例(20.3%)发生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死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29例、癫痫26例。15例患者预后差(mRS 3~6分),其中2例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首发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OR=2.616,95%CI:1.442~4.744,P=0.002)、合并高血压病史(OR=2.308 ,95%CI:1.326~4.015,P=0.003)、术前mRS 3~5分(OR=2.371,95%CI:1.236~4.547,P=0.009)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3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6±5.3)个月(6~32个月)。末次随访mRS的中位数为1分(P25、P75分别为1、2分),与术前的2分(P25、P75分别为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62例患者行DSA检查,术侧Matsushima分级0级12例,1级121例,2级198例,3级31例。结论术前首发症状为TIA、合并高血压病史、术前mRS 3~5分的成人烟雾病患者,应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个性化导板在颅内病变定位和穿刺活组织检查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行穿刺活组织检查术的颅内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8例。以术前头颅CT和MRI增强影像为原始数据,利用Mimics 17.0软件,重建三维图像、规划进针位置、设计穿刺孔道、计算穿刺深度及打印个性化穿刺导板。术中贴合穿刺孔道置入穿刺针,控制穿刺深度,取组织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以CT结果评估穿刺是否成功。结果术中8例患者的导板与穿刺部位解剖结构贴合好,进针方位、深度均与术前设计方案一致;所有穿刺手术均为1次完成并成功取出目标组织;手术时间为(72.0±10.5)min。术后6 h复查头颅CT,8例患者穿刺通道和穿刺点均未见出血;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与手术相关的颅内感染以及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3D打印个性化导板可简化颅内病变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操作程序,能精准、安全、快速地获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