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设备和电气技术取得的成就非常显著。为适应现代化生产生活的趋势,机械电 气一体化设备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也给我国社会生产建设提供了极大方便。我国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与发达国 家相比,许多控制要点的操作规范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这就需要安装人员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施工环节细 化控制管理,强化控制设备安装要点,为我国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在对机械电气一体化的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存在的问题,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科学安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最后就机电一体化安装的发展 趋势提出了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与晚发性结直肠癌(LOCRC)患者的发病趋势、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的差异。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病理证实的结直肠腺癌,包括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如Lynch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和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2)在上海长海病理登记系统中有登记信息。排除邻近器官的恶性肿瘤侵犯结直肠者、远处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结直肠者、结直肠良性病变者以及复发性CRC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间结直肠癌登记病例资料,采用年均变化率(AAPC)来描述长期变化趋势,比较两组发病趋势、临床、病理、分子和治疗特征以及预后的差异。结果(1)发病趋势:共纳入34 067例CRC患者,其中EOCRC患者6 369例,LOCRC患者27 698例。2000—2021年间,EOCRC(AAPC=8.4%)、LOCRC(AAPC=11.6%)和CRC(AAPC=11.0%)病例数均显著增加。在EOCRC患者中,40~49岁组病例数最多(AAPC=8.3%),30~39岁组增长最快(AAPC=9.0%),<30岁组的AAPC为7.2%;男性和女性EOCRC患者的AAPC分别为8.8%和7.8%;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AAPC分别为8.7%、8.9%和7.9%。(2)人口学特征:与LOCRC组相比,EOCRC组中男性更少[58.4%(3 717/6 369)比63.2%(17 497/27 698),χ2=50.785,P<0.001],直肠癌[56.1%(3 575/6 369)比52.6%(14 561/27 698),χ2=69.584,P<0.001]和结直肠多原发癌[2.1%(134/6 369)比1.2%(343/27 698),χ2=27.479,P<0.001]更多,但左半结肠癌[26.7%(1 698/6 369)比28.4%(7 861/27 698),χ2=7.511,P=0.006]和右半结肠癌[15.1%(962/6 369)比17.8%(4 933/27 698),χ2=26.300,P<0.001]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临床特征:与LOCRC组相比,EOCRC组的体质指数更低[(23.13±3.39)kg/m2比(23.44±4.46)kg/m2],肿瘤直径更大[(4.6±2.0)cm比(4.4±2.0)cm],血清癌胚抗原水平较低(中位数3.0 μg/L比3.7 μg/L),血清糖类抗原19-9水平偏高(中位数11.8 kU/L比10.7 kU/L),直肠癌位置更低[(6.1±3.6)cm比(6.5±3.4)cm],腹痛[23.0%(749/3 254)比19.3%(2 642/13 687)]、里急后重[1.6%(52/3 254)比0.9%(124/13 687)]和腹部肿块[1.1%(37/3 254)比0.7%(98/13 687)]的发生率较高,各种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脑部疾病)[36.64%(1 191/3 254)比60.5%(8 276/13 687)]、伴发息肉[9.4%(305/3 254)比14.7%(2 016/13 687)]和伴发其他癌症[1.8%(57/3 254)比3.2%(435/13 687)]的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病理特征:与LOCRC组相比,EOCRC组的溃疡型肿瘤更多[68.1%(2 216/3 254)比64.4%(8 817/13 687)],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更多[17.9%(544/3 254)比11.6%(1 495/13 687)],脉管浸润和神经浸润更多[分别为:22.1%(285/1 291)比17.5%(1 203/6 864);29.7%(386/1 299)比22.4%(1 541/6 876)],无淋巴结转移比例更少[54.9%(1 707/3 110)比62.6%(8 138/13 002)],远处转移更多[18.0%(576/3 200)比15.4%(2 061/13 392)],浸润深度更深[T3期:75.2%(2 346/3 119)比73.6%(9 676/13 149)],TNM分期更晚[Ⅲ期:32.7%(1 047/3 200)比27.6%(3 700/13 3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分子特征:与LOCRC组相比,EOCRC组KRAS基因突变率更低[40.1%(1 272/3 171)比 44.9%(7 288/16 239),χ2=24.253,P<0.001],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肿瘤更多见[21.4%(563/3 171)比13.1%(1 840/16 239),χ2=100.33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与LOCRC组相比,EOCRC组接受了更多的Miles或Hartmann手术[14.3%(281/3 254)比11.9%(950/13 687)]、扩大根治性切除术[12.6%(410/3 254)比10.2%(1 393/13 687)]、肠造口术[35.3%(1 148/3 254)比32.0%(4 380/13 687)]、术前治疗[22.3%(725/3 254)比15.8%(2 159/13 6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NRAS、BRAF和PIK3CA基因突变率、无瘤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过去的20年里,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诊治的EOCRC和LOCRC的病例数均持续增加。与LOCRC组相比,EOCRC组的肿瘤更具侵袭性,TNM分期更晚,接受了更积极的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治疗,但两组的DFS和OS相似。建议对年轻人进行更多的CRC筛查,以便应对EOCRC不断增长的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微卫星稳定(MSS)极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二期、单臂、开放性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报道。筛选2021年1—10月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cT1~3aN0~1M0、无法保肛的极低位直肠癌患者。研究纳入标准:(1)具有强烈的保肛意愿,愿意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2)18~75周岁,体质指数≤30 kg/m2,性别不限;(3)经肠镜、腔内超声和盆腔高分辨率MRI(增强CT)检查确诊为肿瘤下缘距齿线≤2 cm内的极低位直肠癌,治疗前分期cT1~3aN0~1M0;(4)错配修复蛋白(MMR)检测为MSS患者;(5)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直肠腺癌;(6)患者依从性较好,能按要求来医院复查;(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0~1分;(8)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9)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具有恶性结直肠肿瘤病史;(2)合并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等需急诊手术的患者;(3)已知对卡培他滨、PD-1单抗等药物过敏者;(4)病理提示为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法如下:使用长程放疗模式,对原发肿瘤和高危区域照射肿瘤剂量50 Gy(2 Gy/次×25次);放疗过程中同步给予卡培他滨;首次放疗2周后添加PD-1抗体(200 mg/3周),放疗期间应用2个疗程PD-1抗体。放疗结束后给予卡培他滨单药或XELOX方案化疗,再应用2个疗程的PD-1抗体(200 mg/3周×2)。完成新辅助治疗后通过直肠指检、内镜、盆腔MRI等手段评估治疗效果,对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行等待观察;肿瘤退缩不良甚至进展的患者根据情况进行根治性手术;对于肿瘤退缩良好,接近临床完全缓解(ncCR)的患者,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决定是行经肛肿瘤全层切除术或进入等待观察队列。观察指标:(1)患者基本资料;(2)新辅助治疗及其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后续治疗决策及随访情况。结果共入组24例患者,2例患者退出研究,4例患者仍在治疗中。完成治疗并进行评估的18例患者最终纳入分析,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5(39~71)岁;基线临床分期为:cT2N0M0 8例,cT2N1M0 2例,cT3aN0M0 5例,cT3aN1M0 3例。完成新辅助治疗后,初始疗效评估结果为cCR 7例,ncCR 5例,临床部分缓解6例。本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3级以上的不良事件,1~2级不良事件共计发生30例次。7例cCR和1例ncCR患者直接进入等待观察队列,其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再生并进行Miles手术;4例ncCR患者行局部切除,之后重新进入等待观察队列(分别为1例ypT0,TRG=0;1例ypT1,TRG=1;2例ypT2,TRG=2);6例临床部分缓解患者行根治性手术。至末次随访,直肠肛门保留比例为11/18,保肛比例为17/18。结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应用于MSS极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患者可获得较高的cCR率,有利于保留器官及肛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收治时期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1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346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17例,女129例;年龄为(58±12)岁。患者均行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切除术。观察指标:(1)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3)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预后分析。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癌胚抗原、CA19-9、腹部B超,每6个月进行胸部CT平扫检查、肝脏MRI和(或)CT增强扫描检查、腹部或盆腔MRI和(或)CT增强扫描检查,2年后每6~12个月检查1次上述项目至术后5年。术后每年检查1次电子结肠镜。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1月12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346例患者中,2000—2010年行同期切除术59例;2011—2021年行同期切除术287例。2000—2010年收治的患者性别(男、女),基础疾病(无、有),原发灶淋巴结检出数目(<12枚、≥12枚),原发灶最大径,肝转移灶最大径,肝转移灶数目,术前治疗(无、有),术后治疗(无、有),辅助治疗(围手术期治疗、手术、其他)分别为47、12例,36、23例,19、40例,(5.5±2.4)cm,(2.1±0.7)cm,(1.6±0.5)个,59、0例,16、16例,0、16、43例;2011—2021年收治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0、117例,121、166例,58、229例,(4.2±2.0)cm,(3.0±2.0)cm,(1.9±1.4)个,208、79例,34、235例,74、29、184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8.73、7.02、4.07,t=4.40、-6.04、-3.10,χ²=21.05、28.82、26.68,P<0.05)。(2)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2000—2010年收治的患者手术方式(完全开放手术、腹腔镜+开放手术),手术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并发症(无、有),术后住院时间(≤10 d、>10 d)分别为58、1例,(281±57)min,(5±1)d,33、26例,14、45例;2011—2021年收治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0、147例,(261±82)min,(3±1)d,233、54例,198、89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9.04,t=2.24、7.53,χ²=17.56、26.02,P<0.05)。346例患者无死亡。(3)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预后分析。346例患者中,29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7(1~108)个月。2000—2010年获得随访的29例患者中,27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18.0个月(95%可信区间为12.7~23.3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8%、11.5%、3.8%,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3.6%、8.3%、4.2%;2011—2021年获得随访的266例患者中,109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54.0个月(95%可信区间为38.1~70.4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61.8%、47.0%,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8.2%、33.7%、28.3%;两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7.57,9.17,P<0.05)。结论随着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切除术手术量增长,手术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且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均显著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结肠镜或指检或磁共振(MRI)检查提示肿瘤下缘距离齿状线10 cm以内;(2)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3)术前活检结果为直肠腺癌;(4)术前行盆腔MRI或直肠腔内超声检查;(5)未发现有远处转移。病例排除标准:(1)术前放化疗未按标准执行;(2)同时性多原发癌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45例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中低位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新辅助治疗术后pCR的临床因素。pCR定义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包括淋巴结)中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完全消失。结果本研究入组72例pCR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pCR与患者肿瘤术前T分期、肿瘤周径、肿瘤形状、糖类抗原19-9、放化疗结束与手术的间隔时间有关(均P<0.05)。将以上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分期(OR=5.743,95% CI:2.416~13.648,P<0.001)、肿瘤周径(OR=7.754,95% CI:3.822~15.733,P<0.001)、肿瘤形状(OR=0.264,95% CI:0.089~0.786,P=0.017)以及新辅助治疗结束与手术间隔(OR=0.303,95% CI:0.147~0.625,P=0.001)是影响本组新辅助治疗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pCR的独立因素;而糖类抗原19-9水平并不是其独立影响因素(OR=1.873,95% CI:0.372~9.436,P=0.447)。结论通过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前临床T分期、肿瘤周径、肿瘤形状和新辅助放化疗后与手术间隔时间等临床特征的判断,可甄别新辅助治疗后可能出现pCR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病理完全缓解(pCR)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nCRT前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无远处转移;(2)nCRT前经MRI检查,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临床分期为cT3~4N+和T2N0,为保肛而进行nCRT;(3)之前未接受过系统化疗和放疗;(4)术后肿瘤分期为ypT0;(5)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术前短程放疗;(2)放疗中出现肠梗阻行急诊手术;(3)nCRT后、手术前出现远处转移。根据上述标准,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nCRT并施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ypT0的患者共78例,有2例nCRT前已分别出现肝多发转移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予以排除。共入组7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长程调强放疗(IMRT),每周5次,每次2 Gy,共5周50 Gy;并同时口服卡培他滨;其中41例在放化疗结束前后行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或FOLF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巩固化疗或诱导化疗。所有患者均在nCRT后5~13周接受手术。术后随访,了解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包括无病生存率(DFS)和总体生存率(O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检验分析DFS和OS的影响因素。结果76例ypT0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16例,年龄(56.0±10.3)岁;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4.1±2.4)cm。术后病理示所有患者肿瘤远切缘和基底切缘均为阴性,共计清扫淋巴结692枚,人均清扫9.1枚。术后ypT0N0患者67例(88.2%),ypT0N1~2(有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和癌结节转移)患者9例(11.8%)。全组中位随访时间38.4(2.0~103.1)个月,期间有7例(9.2%)发生远处转移,2年内发生转移5例,术后3~5年发生转移2例;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肿瘤转移。全组患者术后5年DFS和5年OS分别为86.2%和94.7%;ypT0N0和ypT0N1~2两组患者的5年DFS分别为89.3%和62.5%(P=0.003);5年OS分别为97.6%和72.9%(P=0.002);nCRT前血清癌胚抗原升高的22例患者中有5例(22.7%)发生远处转移,而nCRT前血清癌胚抗原正常的54例患者中只有2例(3.7%)发生远处转移。nCRT前血清癌胚抗原升高和正常的两组患者5年DFS分别为71.0%和92.8%(P=0.007),5年OS分别为86.6%和97.5%(P=0.143)。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CRT前血清癌胚抗原升高(HR=8.395,95%CI:1.378~51.151,P=0.021)和ypN+(HR=6.112,95%CI:2.289~91.209;P=0.005)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未发现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nCRT后ypT0N0直肠癌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针对ypN+和nCRT前血清癌胚抗原升高患者,应加强术后治疗和随访。
简介:《间接的语言与沉默的声音》是梅洛·庞蒂中期有关艺术理论的论文,主要是运用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重新阐释艺术史的生成问题。在他看来,艺术史并不是一系列艺术事件的松散拼凑,也不是某种艺术精神对艺术事件的外在操控,而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历史。这种艺术史的生成如同语言表达的历史一样,当下的事件一方面由于有意识的创新而区别于以前的事件并在与以前的事件的比较中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被进一步的创新而与后一个事件相区别并作为背景生成后一个事件的意义,这种环环相扣的事件序列既为艺术史的统一性提供了可能,也为艺术史的延续提供了内在动力。遗憾的是,梅洛.庞蒂并没有揭示艺术史区别于一般历史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