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并胸导管栓塞治疗乳糜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乳糜胸6例,乳糜腹1例,乳糜胸合并乳糜腹3例。所有患者均保守治疗失败。经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明确乳糜池及胸导管位置后,经皮经腹穿刺乳糜池并引入微导管,胸导管造影显示漏口位置后使用弹簧圈联合组织胶进行栓塞。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除1例患者淋巴管造影未能显示乳糜池和胸导管而未行胸导管栓塞外,其余患者淋巴管造影明确漏口位置后成功实施胸导管栓塞。8例患者经皮经腹腔穿刺乳糜池获得成功,1例患者多次穿刺失败后改行透视引导下逆向穿刺胸导管近心端并获得成功。8例患者术后3~7 d引流液完全消失,1例患者术后引流量显著减少至120 ml/d。仅1例患者术后腹腔少量出血,无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并胸导管栓塞治疗乳糜漏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

  • 标签: 乳糜漏 淋巴管造影 乳糜池 胸导管 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8年收治的1例以肱骨破坏为首发表现的多系统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影像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肱骨破坏为首发表现,表现为多部位骨骼受累,溶骨性与成骨性病变同时存在,伴层状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肿物小。随后出现多部位多系统受累,综合诊断为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结论对以发热、多发干骺端骨质破坏,并伴有其他系统病变的患者,应注意鉴别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 标签: 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肱骨
  • 简介:摘要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是一种少见的可致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可能存在酒精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基础疾病。酒精性CPM可表现为多种临床症状,但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病例较少报道。本例为出现精神症状的CPM患者,提示精神症状可能是CPM的表现之一,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尽早完善头颅磁共振检查以减少对CPM的漏诊、误诊。

  • 标签: 髓鞘溶解,中心性脑桥 酒精戒断综合征 幻觉 妄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方位护理对改善股骨骨折后便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到我院住院、就医的股骨骨折后便秘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表法将参与研究的50例股骨骨折后便秘患者分成两组,即参照组(n=25)与研究组(n=25),对参照组股骨骨折后便秘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研究组股骨骨折后便秘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参照组(60.00%),且前者护理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后者(76.00%),组间存在较大差异性,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将全方位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股骨骨折后便秘患者便秘症状改善中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能够提高股骨骨折后便秘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改善其便秘症状。

  • 标签: 全方位护理 股骨颈 骨折 便秘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于股骨骨骨折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途径与常规护理方式,对于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3月在我院就诊并且接受治疗的80例股骨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各40例患者,分别采取整体护理与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患者例数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骨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减少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数量,同时将患者的舒适度也有效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股骨颈骨 整体护理 常规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丘脑代谢物质的变化,探讨PD患者丘脑MRS比值与临床Hoehn &Yahr分级评分量表(H-Y分级)和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30例确诊的PD患者和24名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PD组和对照组,并对PD组30例患者进行H-Y分级和UPDRS评分。使用Philips Achieva TX 3.0 T MR成像系统多体素1H-MRS技术对研究对象的双侧丘脑进行检测,获取相应代谢物比值及谱线信息。探讨PD组丘脑MRS比值与临床H-Y分级的关系,并比较其与UPDRS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对照组左、右侧丘脑NAA/Cr、Cho/Cr、NAA/Ch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症状严重侧与对侧丘脑NAA/Cr、Cho/Cr值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 0.05)。(2) PD组症状重侧丘脑NAA/Cr值与NAA/Cho值,以及对侧的NAA/Cr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早、中、晚期帕金森患者的症状重侧NAA/Cr、NAA/Cho及对侧NAA/Cr比值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发现PD患者症状重侧NAA/Cr值在病情进展中存在统计学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D患者症状重侧丘脑NAA/Cr值与H-Y分级存在极强的负相关性,症状重侧丘脑NAA/Cho值、对侧丘脑的NAA/Cr值及Cho/Cr值与H-Y分级存在中等强度负相关性。(4)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D患者的症状重侧丘脑NAA/Cr值与UPDRS评分存在极强的负相关性,NAA/Cho值与UPDRS评分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对侧的NAA/Cr值与Cho/Cr值与UPDRS评分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结论1H-MRS能够无创性检测出丘脑神经功能的减低,并与帕金森病症状体征的不对称性进展具有密切关系,能够为帕金森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MRS相关代谢物比值与H-Y分级和UPDRS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反映病情程度及分期上具有一定辅助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丘脑 质子磁共振波谱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股骨骨折患者术后静脉血栓的护理预防措施展开研究。方法 将我院在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针对静脉血栓的预防对常规护理进行优化,常规护理入组对照组,优化后的护理方案入组观察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 结合深静脉血栓发生机制以及骨折患者病症特点,采用加强按摩、体位干预以及康复指导的方式帮助患者改善血液循环可有效对静脉血栓进行预防。

  • 标签: 临床护理效果 静脉血栓 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的3例ALL合并毛霉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毛霉菌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mucormycosis”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6月的相关文献,总结ALL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预后。结果例1,男,12岁,因“确诊ALL 7 d”就诊,诱导化疗期间出现发热、胸痛,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出米根霉菌,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病情好转后改为泊沙康唑单药应用,出现骨质破坏,再次加用两性霉素B。例2,男,4岁,因“面色苍白1个月,皮肤出血点10 d”就诊,诊断为ALL,诱导化疗期间出现咳嗽、发热,血液mNGS检出微小根毛霉,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出现播散感染,改为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并行皮肤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术。例3,女,2岁,因“发热20 d,下肢跛行10 d,咳嗽6 d”就诊,诊断为ALL,诱导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咳嗽,肺泡灌洗液mNGS检出微小根毛霉,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病情好转后改为泊沙康唑单药应用。随访至2021年6月,3例患儿病情好转,未出现毛霉菌感染反复,原发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7篇、英文文献17篇,共25例儿童ALL合并毛霉菌病患儿。结合本组3例,28例中11例鼻眶脑型,4例肺型,2例皮肤型,2例胃肠道型,9例播散型。17例发生于诱导化疗期间,8例发生于维持化疗期间,3例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5例曾应用伏立康唑治疗。19例药物联合手术治疗,7例单纯药物治疗,2例未治疗。21例经治疗后好转,7例死亡。结论ALL合并毛霉菌病多发生于诱导化疗阶段,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行mNGS可协助明确病原体,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病情需要时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儿童 白血病 毛霉菌病 宏基因组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正成为全球肝病相关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其病理学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清楚,免疫调节无疑是其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尤其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现介绍T淋巴细胞参与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恶性转化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T淋巴细胞 慢性肝病 CD分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不完全性段脊髓损伤的疗效,分析脊髓损伤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变化水平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不完全性段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治疗组)、对照组(伪刺激组)。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功能独立性(FIM)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分;脊髓神经生理评价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血清进行qRT-PCR检测,分析tDCS干预前后LncRNA-MALAT1、MIAT、GPNMB、LILRB4和SCD1的表达水平,并将LncRNA表达水平与MB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8周后,tDCS组患者轻触觉、针刺觉、运动、FIM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SEP中枢传导时间(CT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LncRNA-MALAT1、MIAT相对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ncRNA-GPNMB、LILRB4和SCD1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CS干预后LncRNA-MALAT1、MIAT相对表达水平与MBI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和0.803,P<0.05)。结论tDCS能促进不完全性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LncRNA-MALAT1、MIAT表达相关。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脊髓损伤 长链非编码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