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首诊的干眼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干眼诊断标准诊断干眼与亚洲干眼诊断标准的符合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4个临床研究中心连续纳入首次就诊的干眼患者141例141眼。所有患者均自行完成中国干眼问卷,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和干眼相关生活质量评分问卷(DEQS)调查以评估干眼相关症状,患者均接受泪膜破裂时间(BUT)、角结膜荧光素钠染色、睑板腺形态和功能检查、无麻醉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试验)检查以评估干眼相关体征,评估受检眼干眼症状与体征之间的关联;根据有无角膜荧光素染色将受检眼分为角膜染色阳性组和角膜染色阴性组,采用各问卷评分方法评估两个组受检眼干眼症状情况。根据《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标准将受检眼分为水液缺乏型干眼组、蒸发过强型干眼组、混合型干眼组和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组,比较组间受检眼干眼相关体征的差别。结果受检眼中国干眼问卷总评分为12.00(7.00,16.00)分,OSDI问卷总评分为25.00(17.50,36.93)分,DEQS问卷总评分为32.02(15.77,52.34)分。最常见的症状是受检眼中有眼干燥感者130眼,占92.2%;有眼疲劳症状者109眼,占77.3%;有异物感者108眼,占76.6%。眼干、异物感、畏光评分与角膜染色评分均呈弱正相关(r=0.177、0.297、0.172,均P<0.05);受检眼眼痛不适、畏光、视力波动评分与泪液分泌量呈弱负相关(r=-0.178、-0.197、-0.174,均P<0.05)。43.3%(61眼)患者使用视频终端。蒸发过强型干眼75眼,占53.2%;混合型干眼43眼,占30.5%;水液缺乏型干眼18眼,占12.8%;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3眼,占2.1%。结论首次就诊的干眼患者以轻中度干眼为主,症状与体征具有一定关联。蒸发过强型干眼是最常见的干眼类型。中国干眼诊断标准诊断干眼与亚洲干眼诊断标准的符合率为97.2%。
简介:摘要亚洲干眼协会(ADES)是亚洲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干眼研究学术组织。在国际泪液与眼表协会(TFOS)2007年发布的DEWSⅠ、2017年发布的DEWSⅡ等干眼诊疗指南文件的基础上,ADES进一步结合亚洲干眼人群的特点对干眼的定义、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法进行了7年的系统研究,于2020年形成了新的亚洲干眼分类共识。亚洲干眼共识的发布有助于眼科医生和患者对干眼发病机制的理解,使得干眼的诊断、分类和治疗的可操作性更具体、可行,促进了干眼精确性治疗研究的进展。2017年ADES在The Ocular Surface发布的《关于干眼定义和诊断的新观点:ADES的共识报告》及2020年在Eye and Contact Lens发表的《关于干眼分类的新观点:ADES的建议》是亚洲地区干眼诊疗的指导性文件,本文对这2个文件中关于亚洲干眼的新定义、诊断、分类及治疗共识进行详细解读,为广大眼科医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和知识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干眼是最常见的眼表疾病,眼表炎性反应是其核心发病机制,抑制炎性反应是干眼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环孢素A具有确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其局部制剂环孢素A滴眼液已应用于干眼多年,关于其治疗效果、适应证、应用方法等问题一直受到此领域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更是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介绍环孢素A滴眼液的作用机制,对其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病因及不同严重程度干眼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目前环孢素A各类眼用剂型的利弊及应用前景,概括其治疗干眼的适应证、治疗方案及安全性,以期为环孢素A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87-795)
简介:摘要我国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曾于2013年制定《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但随着近年来对干眼研究的逐步深入、认识的不断加深及诊疗设备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干眼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原共识已无法满足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亟需进一步完善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的干眼诊疗流程,制定新的相关专家共识或操作指南,同时加强干眼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推动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为广大干眼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干眼诊疗建议专家组于2019年1月12日在广州召开讨论会,对目前我国干眼领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围绕干眼定义的新认识、功能异常性干眼新概念、干眼诊断与分类的建议、干眼的精细化和规范化治疗以及干眼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推荐意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使用复方野菊花眼贴治疗轻中度干眼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受试者为自2019年4月至9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和河北省眼科医院6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中老年轻中度干眼患者。采用计算机区组随机方法将纳入者按1∶1 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复方野菊花眼贴及模拟剂眼贴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记录并观察患者的干眼相关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若考虑协变量的影响则采用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干眼患者120例,排除脱落且未用药的8例后,最终进入统计分析的受试者共有11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80例,年龄(54.26±7.44)岁(41~75岁)。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6例(56只眼),各基线指标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试验组干眼症状总评分分别为14.50(10.00,19.00)、9.00(5.00,14.00)、7.00(4.00,10.00)分,对照组分别为14.00(9.00,22.50)、12.00(6.00,20.00)、10.00(3.50,17.00)分;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6,S=398.00;P<0.01);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总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681.00,575.50;P<0.05);试验组治疗后干眼症状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Z=3.27,2.81;P<0.05)。治疗后1周,试验组BUT为(5.71±2.31)s,较治疗前的(5.06±2.00s)s明显延长(S=208.50,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150.00,P>0.05);治疗2周后两组BU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407.00,t=3.07;P<0.01)。治疗1周后,两组SⅠt结果分别为(6.88±4.78)和(6.80±5.85)mm,试验组较治疗前明显延长(S=196.50,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55.00,P>0.05);治疗2周后分别增加至(7.43±4.86)和(7.29±4.56)mm。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的BUT、SⅠt结果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共发生5例不良事件(其中不良反应3例),均为轻度不良事件。结论复方野菊花眼贴可缓解轻中度干眼的症状、改善体征,在轻中度干眼的辅助治疗中安全性较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01-607)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具有顽固症状的轻中度干眼患者的双眼调节集合功能及相关干预对此类患者主观症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103例轻中度干眼患者,经过3个月的常规治疗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下降≥12.5分为症状改善组,其余为顽固症状组。评估所有患者双眼调节集合功能、OSDI、泪膜破裂时间(TBUT)、泪液分泌试验(ST)、角膜荧光素染色(FL)。顽固症状组患者在常规干眼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对调节集合功能异常的矫正干预,8周后再次复查上述指标。比较顽固症状组、症状改善组中双眼调节集合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顽固症状组治疗前后双眼调节集合功能、OSDI及泪膜稳定性的变化。结果103例干眼患者中,43例常规治疗有效为症状改善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27±6)岁;60例常规治疗后效果不佳为顽固症状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0±6)岁。顽固症状组双眼调节集合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症状改善组(100%比72.1%,P<0.001)。40例顽固症状者在评估双眼调节集合功能后,增加针对双眼调节集合功能异常的相关矫正干预8周。8周后OSDI较前明显下降[(23.4±16.0)比(40.6±15.7)分,P<0.001],但ST、TBUT、FL未见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双眼调节集合功能异常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干眼患者中发生率很高,对调节集合功能进行干预可改善这些患者的主观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凝胶和凝胶基质治疗中度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4月在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及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5个单位符合条件的中度干眼患者,采用动态随机化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rb-bFGF凝胶和凝胶基质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对患者的干眼症状进行评分,并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等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并观察用药后的药物刺激性。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或曼-惠特尼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共100例患者纳入研究,84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男性25例,女性59例;年龄(43±14)岁;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后2、4周,试验组干眼症状总评分分别为(7.17±3.60)、(5.95±3.25)分,对照组分别为(7.01±3.25)、(6.32±3.85)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的(9.48±3.88)分(t=6.226,6.563)和对照组的(9.15±3.58)分(t=4.693,4.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试验组BUT分别为4.00(2.40,5.00)、4.64(3.00,5.00)s,较治疗前的3.72(2.00,4.39)s均明显延长(Z=-2.485,-3.152;P<0.05);治疗后2周,对照组BUT为4.41(2.79,5.12)s,较治疗前的3.89(2.09,4.25)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53,P>0.05);治疗后4周,对照组BUT为 5.21(3.00,5.02)s,较治疗前明显延长(Z=-2.485,P<0.05)。治疗后2、4周,试验组SⅠt结果分别为 7.31(3.75,10.00)、8.50(4.00,11.00)mm,较治疗前的6.69(2.00,8.13)mm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1,-2.236;P<0.05);治疗后2、4周,对照组SIt结果分别为6.82(2.00,8.25)、6.86(3.00,9.25)mm,较治疗前的6.50(2.00,7.75)mm均无明显增加(Z=-0.179,-1.161;P>0.05)。治疗后2、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点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均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2个组的干眼症状总评分、BUT、SⅠt结果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点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4周,试验组结膜印迹细胞染色分级和杯状细胞数量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03,-3.308;P<0.05);对照组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95,-0.095;P>0.05)。治疗后4周,2个组结膜印迹细胞染色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83,P<0.05),而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62,P>0.05)。治疗期间2个组大部分患者均认为药物无刺激性,仅有少部分患者出现眼部刺激症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90,P>0.05)。结论rb-bFGF凝胶和凝胶基质均能有效改善中度干眼的症状和体征,但rb-bFGF凝胶在促进结膜上皮细胞修复和增加杯状细胞数量方面较凝胶基质有明显优势。(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3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