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发生率和治疗现状,并分析术前贫血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至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7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患者术前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879例胃癌患者的术前贫血发生率为35.6%,术后贫血发生率为63.5%。术前贫血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比例为17.3%,术后贫血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比例为17.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T分期、M分期、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与胃癌患者术前贫血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3、肿瘤T3-4期及M1期是胃癌患者术前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发生率较高,胃癌贫血患者接受治疗的比例较低。营养风险高、高龄、较晚的肿瘤T分期及肿瘤远处转移是胃癌患者术前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散发型多原发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确诊为GIST;(2)单发或散发型多原发者(散发型GIST定义为除家族性和综合征相关GIST外的原发GIST,多原发GIST定义为同一患者GIST个数≥2个,且无证据表明肿瘤为复发或转移);(3)临床病理资料完整者。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GIST患者完整病例资料,排除肿瘤复发或伴远处转移、以及伴发其他恶性肿瘤者后,根据GIST原发数量将患者分为散发性多原发GIST组和单原发GIST组。观察指标包括两组临床和肿瘤病理数据及预后的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200例原发GIST患者,男性628例(52.3%),女性572例(47.7%),发病中位年龄58(19~93)岁。1 165例(97.1%)为单发GIST,35例(2.9%)为散发型多原发GIST。35例散发型多原发GIST组中,有3例(8.6%)首发症状为反酸,比例高于单发GIST组(22/1 16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7,P=0.006)。两组患者其他临床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散发型多原发GIST组患者共包含80个原发肿瘤。与单发GIST组相比,散发型多原发GIST组肿瘤原发于胃的比例更高[87.5%(70/80)比59.1%(689/1 165)]、组织学为梭形细胞型的比例更低[85.0%(68/80)比93.7%(1 092/1 165)]、CD34阳性比例更高[97.5%(78/80)比87.6%(1 021/1 165)]、肿瘤最大径更小[最大径≤2.0 cm:61.2%(49/80)比28.8%(335/1 165)]、核分裂象更小[≤5个/50高倍视野(HPF):93.8%(75/80)比74.5%(868/1 165)]、危险度更低[极低危:60.0%(48/80)比23.3%(271/1 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散发型多原发组和单发GIST组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6%和89.3%(P=0.160),3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100.0%和92.8%(P=0.0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散发型多原发GIST以多个肿瘤同时原发于胃最为常见。与单发GIST相比,散发型多原发GIST肿瘤最大径和核分裂象较小,两组患者预后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NET)的临床特点、诊治和伴淋巴结转移预后。方法2012年1月—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共收治153例RNET患者,其中10例(6.5%)伴淋巴结转移,含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32~71岁,中位年龄为56.5岁。结果10例患者中肿瘤直径<1 cm者3例,1~2 cm者4例,>2 cm者3例。10例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9例提示淋巴结转移;7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6例提示淋巴结转移。10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其中2例行Miles手术,6例行Dixon手术,2例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Dixon手术。全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1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9例患者未出现复发转移,1例患者于术后40个月腹腔转移,综合治疗31个月后死亡。结论淋巴结转移在直肠神经内分泌瘤中较为少见。影像学检查对判断淋巴结转移状态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伴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根治性切除疗效好。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临床常用的改良NIH分级对于部分中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复发风险评估仍存在不足。本文通过探讨中高危GIST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更为方便、准确的中高危GIST术后复发预测模型,以更好地指导中高危GIST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完整切除术、且术前未行靶向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按照改良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危险度分级为中度及高度复发风险的432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中高危GIST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复发风险评分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准曲线,对评分模型预测中高危GIST术后复发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432例中高危GIST患者中,高危组332例,中危组100例。男性237例,女性195例;年龄(57.4±12.4)岁。其中纤维蛋白原(FIB)>3.5 g/L者211例(48.8%),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PLR)>272.5者85例(19.7%),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LR)>4.2者122例(28.2%),全身炎性反应指数(SIRI)>2.7者102例(23.6%),肿瘤长径>8 cm者198例(45.8%)及核分裂象计数>8/50高倍视野者108例(25.0%)。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B(HR=1.789,95% CI:1.058~3.027,P=0.030)、PLR(HR=1.862,95% CI:1.067~3.249,P=0.029)、SIRI(HR=1.790,95% CI:1.039~3.084,P=0.036)、肿瘤长径(HR=1.970,95% CI:1.105~2.925,P=0.017)及核分裂象(HR=2.187,95% CI:1.211~3.950,P=0.009)为中高危GIST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指标纳入危险评分模型,分别赋予58分、62分、58分、63分及78分的权重。其中总分≤78分判定为中复发风险(Ⅰ组),>78且≤136分为高复发风险(Ⅱ组)及>136分为极高复发风险(Ⅲ组)。ROC曲线显示,评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30,C-index为0.724(95% CI:0.687~0.787),校准曲线及Ⅰ、Ⅱ、Ⅲ组人群Kaplan-Meier曲线均提示模型预测准确性良好。结论FIB、PLR、SIRI联合肿瘤长径和核分裂象计数建立的复发风险评分模型可有效预测中高危GIST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α)基因突变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不同基因亚型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35例原发PDGFRα基因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本组35例GIST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腹部疼痛或腹胀28例(80%),腹部包块6例(17%),便血1例(3%)。肿瘤位于胃31例(89%),胃以外4例(11%);组织形态中梭形细胞型14例(40%),上皮样细胞型13例(37%),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8例(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117阳性27例(77%),CD34阳性28例(80%),DOG-1阳性30例(86%);PDGFRα D842V突变19例(54%),非D842V突变16例(46%)。35例患者均行完整手术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D842V突变组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比非D842V突变组患者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比100%,P=0.045)。结论GIST中PDGFRα基因突变率较低,多原发于胃。PDGFRα基因突变型的GIST呈惰性生物学行为,整体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