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铟锡氧化物染毒致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制定铟职业接触限值以及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8月,选择6~8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体重(200±10)g,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1.2 mg/kg)、中剂量组(3 mg/kg)和高剂量组(6 mg/kg),每组10只。常规饲养1周,给予非暴露式气管灌注染毒,每周2次,间隔3 d,连续染毒12周。染毒期间每周称量体重,观察体重变化;染毒结束后水合氯醛麻醉处死,留取肺组织、血清;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病理结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清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6(KL-6)和血清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含量。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气管灌注纳米铟锡氧化物后,对照组大鼠肺泡结构基本完整,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泡腔内可见均匀一致、嗜伊红的无结构细颗粒状物质,有巨噬细胞增生并且可见巨噬细胞增多,以高剂量组较明显。对照组大鼠PAS染色阴性,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均可见PAS染色阳性物质。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血清铟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SP-A、SP-D和KL-6均明显升高,血清中GM-CSF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可能与纳米铟锡氧化物致肺泡巨噬细胞破坏,巨噬细胞对表面活性物质代谢清除障碍,引起大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聚集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术后行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心血管手术,术后滞留于ICU并行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手术的311例患者的资料。男性241例,女性70例,年龄(58.3±12.5)岁(范围:20~85岁)。采用Logistics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构建患者住院死亡的评估模型,计算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采用拟合优度检验进一步评价该模型的评估效能。结果311例患者中,81例患者死亡。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开胸探查手术时间、探查前48 h内最差血肌酐值、探查后24 h内最差乳酸值,以及二次开胸前后发生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是心血管外科术后二次开胸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由这些预后因素构成的评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0,评估效能良好(χ2=4.243,P=0.835)。结论二次开胸探查手术时间、探查前48 h内最差血肌酐值、探查后24 h内最差乳酸值,二次开胸前后发生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是心血管外科术后二次开胸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明确二次开胸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医师对术后危重患者进行筛查,及时调整临床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