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50例行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7例,女63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15~89岁。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腹股沟疝复发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和术后情况:350例患者中,行腹股沟疝开放手术173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177例。173例行腹股沟疝开放手术患者中,行平片修补术66例,行Lichtenstein修补术54例,行网塞-平片修补术30例,行Bassini修补术23例。177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中,行经腹腹膜前修补术134例,行全腹膜外修补术43例。350例患者中,335例术后未发生VTE,15例术后发生VTE。15例患者术后发生VTE[开放手术13例、腹腔镜手术2例(死亡1例)],其中深静脉血栓12例、肺血栓栓塞症3例(死亡1例)。(2)随访情况:350例患者中,349例术后1年获得随访。349例患者中,术后1年内腹股沟疝复发2例、术区血清肿18例。349例患者未发生术后补片相关感染和术区切口感染。14例术后发生VTE患者1年内腹股沟疝无复发。(3)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手术类别、术区压迫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Caprini评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χ2=13.217,9.183,4.388,8.694,Z=-4.690,-5.265,-4.281,-4.883,P<0.05)。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0 kg/m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开放手术、术区压迫时间≥42 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60 h、术后Caprini评分>5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085,1.320,0.256,0.013,7.874,1.112,1.027,6.909,95%可信区间为1.031~1.141,1.024~1.702,0.071~0.929,0.016~0.800,1.489~41.630,1.061~1.165,1.008~1.047,3.045~15.678,P<0.05)。结论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0 kg/m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开放手术、术区压迫时间≥42 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60 h、术后Caprini评分>5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症状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重构模式与支架置入术后穿支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行支架置入术且接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检查的有症状颅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斑块特征、手术过程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通过HR-MRI观察斑块特征,分析血管重构模式与支架置入术后穿支卒中的相关性。结果共41例患者纳入分析,年龄(60.1±8.8)岁(范围49~77岁),男性31例(75.6%)。其中21例(51.2%)为正性重构,20例(48.8%)为非正性重构;5例(12.2%)术后发生穿支卒中。正性重构组穿支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正性重构组(23.8%对0%;P=0.048)。穿支卒中组正性重构率显著高于非穿支卒中组(100.0%对44.4%;P=0.048)。结论血管正性重构的颅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更易发生穿支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