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课、 PBL、翻转课堂、 CBL、临床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心内科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择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山东大学 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 83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 41人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微课 (M) 、 PBL、翻转课堂 (IC) 、 CBL、临床 (C) 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42人。课程教学结束后,通过学生在理论考试、技能操作、专业英语沟通能力中的表现计算学生的综合能力评分,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心内科双语教学中的效果。结果:试验组的理论考试、操作考核、专业英语沟通能力、综合能力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5)。在满意度调查中, 85%以上的学生认可新形式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结论:基于微课、 PBL、翻转课堂、 CBL、临床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心内科双语教学中受到学生的欢迎,通过这一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调查D二聚体测定在结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62例本院肿瘤科结肠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于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6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结肠癌患者发生转移及未发生转移患者化疗前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比较、化疗前后D二聚体变化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临床分期与D二聚体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检查阳性率为46.77%,对照组为0%,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62例结肠癌患者中,未发生转移、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发生远处脏器转移患者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23±0.09)mg/L、(1.51±1.45)mg/L、(2.23±1.29)mg/L,提示随结肠癌转移情况的加重,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分期越晚,D二聚体含量越高,各分期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化疗,结肠癌CR+PR患者D二聚体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P<0.05),SD患者为为(0.08±0.09)mg/L,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PD患者为(0.92±0.34)mg/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D二聚体含量与结肠癌发病情况、是否发生转移及转移情况、疾病临床分期、预后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SD大鼠放射性肺纤维化模型,探寻实验中纤维化蛋白、细胞因子等作为组织纤维化程度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为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选取体重为180~200 g的SD雄性大鼠37只,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照射组(32只)。照射组采用X射线行右肺单次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13 Gy(10只)、15 Gy(10只)和17 Gy(12只),分别于照后4个月和6个月,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评价大鼠肺组织纤维化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纤维黏连蛋白1(FN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测定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以评价肺组织中胶原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4~6个月后均出现肺纤维化,纤维化程度随照射剂量的增大和照射时间的增长而增加;照射组大鼠肺组织中FN1、α-SMA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6个月照射组羟脯氨酸含量较对照组升高,分别从(514.19 ±282.20)μg/mg增加至(886.13±145.01)、(1188.70±273.84)、(1700.70±590.95)μg/mg,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21、3.609、4.004,均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GF-β、白细胞介素6、TNF-α分泌量较对照组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0~12.780,均P<0.05),IFN-γ较对照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8~4.303,均P<0.05)。结论SD大鼠放射性肺纤维化模型构建成功。大鼠肺组织纤维蛋白含量未能反映肺组织纤维化程度,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在重度纤维化时可作为评价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病房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DT)模式下实施标准化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一病区MDT模式下未实施标准化护理管理收治住院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5月骨科一病区MDT模式下实施标准化护理管理后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患者满意度、护理工作质量、护士对职业的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日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质量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标准化护理管理后护士对职业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骨科病房MDT模式下实施标准化护理管理能够有效加速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护士对职业的满意度,是一种科学的护理管理模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颈内动脉栓塞技术在内镜挽救性手术治疗侵犯颈内动脉的复发性鼻咽癌(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rna,rNPC)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侵犯颈内动脉并行内镜下鼻咽部扩大切除术的rNPC患者83例,其中男60例,女23例,年龄27~77岁。将增强MRI显示病变与颈内动脉间距≤1.8 mm设为颈内动脉受侵的标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颈内动脉处理策略及生存预后,并评价颈内动脉栓塞技术的有效性。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并使用对数秩检验比较差异性。结果83例rNPC患者中,rT2、rT3和rT4期患者分别为13、38和32例,16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前进行颈内动脉弹簧圈栓塞的患者37例(44.6%),其中2例因球囊闭塞试验(balloon occlusion test,BOT)阳性先行颈外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后行颈内动脉栓塞。手术切缘阳性患者比例为24.1%(20/83),其中rT4期患者及颈内动脉未栓塞患者具有更高的手术切缘阳性率(P值分别为0.001、0.043)。所有患者3年的总体生存率、无肿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5%和26.7%。此外,颈内动脉栓塞组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无肿瘤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未栓塞组患者(69.1%比27.8%,P=0.003;33.9%比18.9%,P=0.018)。仅2例(2/37,5.4%)患者行患侧颈内动脉弹簧圈栓塞后出现脑梗死并发症。结论术前颈内动脉栓塞技术可用于治疗侵犯颈内动脉的rNPC患者,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患者生存率,是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结构化健康教育及运动处方治疗对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短期疗效。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以问卷链接的形式向符合3年入组年限的162例KOA患者发放问卷,内容包括: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score,KOOS)、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间歇性持续骨关节炎疼痛(intermittent and constant osteoarthritis pain,ICOAP)评分、自我效能评分。数据回收整理后,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混合线性模型来对比分析各项指标的基线与3、36个月的变化趋势,以评价结构化健康教育结合运动处方治疗KOA的短期疗效。结果数据回收整理得出有完整基线、3个月及36个月数据的109例,问卷随访完成率67.3%。运动治疗干预后36个月数据与基线数据对比临床指标变化趋势,KOOS疼痛评分由基线的(70.8±1.7)分改善至36个月的(79.7±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OOS症状评分由基线(66.8±2.0)分改善至36个月的(74.9±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OOS日常功能评分由基线(81.7±1.4)分改善至36个月(87.0±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OOS运动功能评分由基线(47.4±2.8)分改善至36个月的(55.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OOS生活质量评分由基线的(46.6±2.1)分改善至36个月时的(63.5±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OOS五项评分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48、8.102、11.394、5.687、25.942,均P<0.05);其余指标:左膝VAS疼痛评分、右膝VAS疼痛评分、ICOAP评分、自我效能-疼痛评分、自我效能其他症状评分等均有显著改善(F=17.643、26.791、8.290、4.052、3.654,均P<0.05)。结论结构化健康宣教结合运动处方治疗中老年KOA患者对其膝关节疼痛、功能、自我效能等方面具有短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龈间充质干细胞(GMSCs)移植能否抑制辐射诱导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衰老,及其在预防放射性肺纤维化(RIPF)中的作用。方法采用6 Gy照射小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MLE12)诱导细胞衰老,照后即刻与GMSCs共培养,通过细胞形态、β半乳糖苷酶(β-Gal)染色、衰老分泌相关表型(SASP)检测以评估细胞衰老程度;C57BL/6小鼠单侧右肺17 Gy照射构建RIPF模型,照后1 d移植GMSCs,照后180 d取材,期间记录小鼠生存率,采用肺脏器比、HE染色、Masson染色评估肺内结构及肺间质胶原沉积状况,应用β-Gal免疫组织化学法与AECⅡ免疫荧光共定位评估肺内细胞衰老程度,qRT-PCR检测肺组织SASP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53-P21、P16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AECⅡ中P21表达情况。结果GMSCs共培养能够有效抑制辐射诱导的MLE12细胞衰老,使照射后升高的β-Gal阳染率降低11.8%(t=6.72,P<0.05),并使SASP(IL-6、IL-8、IL-1β)的表达有效降低(t=28.43、28.43、4.82,P<0.05);GMSCs移植提高了受照小鼠的生存率,改善了照射诱导的肺泡结构塌陷增厚及胶原蛋白沉积情况,照射后肺组织中衰老细胞数目降低23.9%(t=21.83,P<0.05),SASP的表达水平下降(t=8.86、20.63,P<0.05);抑制照射后MLE12及RIPF小鼠肺组织中P53-P21、P16相关蛋白的上调。结论GMSCs通过下调衰老相关的P53-P21及P16通路蛋白,从而抑制辐射诱导的AECⅡ衰老,达到预防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3D)打印个性化托盘在唇腭裂新生儿术前鼻牙槽塑形治疗(PNAM)取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唇腭裂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托盘的制备方法分为传统托盘组和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通过3D打印个性化托盘取印模,与调改传统托盘所取印模进行对比,包括:(1)印模缺陷(直径>1 mm的气泡及托盘暴露)数目;(2)印模质量,分为优(1分)、良(2分)、合格(3分)、不合格(4分);(3)印模完整性和清晰度,由3名高年资正畸医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共纳入22例患儿,其中传统托盘组7例,男3例,女4例,出生后3~28 d;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15例,男10例,女5例,出生后4~26 d。所有患儿在进行唇裂修复术前结束治疗,其中传统托盘组平均治疗时间131 d, 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为137 d。(1)印模缺陷数目:传统托盘组印模存在较多的气泡及托盘暴露,缺陷数目为6(5,7)个,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印模缺陷数目[2(1,2)个]明显减少(P<0.05)。(2)印模质量:传统托盘组印模质量以合格为主,评分为3(2,3)分,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印模质量以良为主,评分为2(2,2)分(P<0.01)。(3)印模完整性:3D打印托盘组印模完整性整体评价VAS评分明显好于传统托盘组(P<0.05);分项评价表明除前庭沟外,3D打印托盘组其他部位完整性均明显好于传统托盘组(P<0.05或P<0.01)。印模清晰度:3D打印托盘组印模清晰度整体评价VAS评分明显高于传统托盘组(P<0.01);分项评价项目中除上唇系带外,其他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3D打印个性化托盘所取印模质量更好、完整性和清晰度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B淋巴细胞Cosmc、T-合酶及血清低半乳糖基化IgA1(Gd-IgA1)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中的变化。方法2014年1- 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收集门诊或住院HSP患者56例,分为4组,即皮肤型组(22例)、关节型组(9例)、腹型组(12例)、肾型组(13例)。2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osmc、T-合酶mRNA表达量,凝集素亲和ELISA法检测血清Gd-IgA1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Nemenyi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皮肤型组发病时长为(6.27 ± 3.09)d,关节型组(5.56 ± 3.05)d,腹型组(6.75 ± 3.75)d,肾型组(26.23 ± 14.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6.19,P < 0.05);肾型组发病时长明显长于其他3组病例组(均P < 0.05)。皮肤型、关节型、腹型、肾型组和健康对照组Cosm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49 ± 0.239、0.767 ± 0.181、0.719 ± 0.183、0.459 ± 0.121、1.146 ± 0.23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3.37,P < 0.05),各病例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1),且肾型组低于其他3组病例组(均P < 0.01)。各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T-合酶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05,P > 0.05)。皮肤型、关节型、腹型、肾型紫癜组及健康对照组间血清Gd-IgA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06,P < 0.05),各病例组Gd-IgA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 < 0.05),肾型组高于其他3组病例组(均P < 0.05)。HSP组患者血清Gd-IgA1水平与Cosmc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负相关,rs=-0.50,P < 0.01。结论HSP患者Cosmc mRNA表达水平下降,血清Gd-IgA1水平升高,二者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