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更加高效地封堵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水淹后的优势通道,利用各类岩心分析资料及水淹解释结论,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的岩石学、孔喉结构类型、储水淹变化规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黏土矿物绝对含量低,大部分为速敏性的高岭石与伊利石,粒径主要为1~2μm,储可分为孔喉半径小于2μm的细微喉-低渗储、孔喉半径介于2~5μm的细喉-中渗储及孔喉半径大于5μm的中细喉-高渗储;水淹后黏土矿物的堵塞和迁出是导致储物性变化的原因,而黏土矿物粒径大小与喉道尺寸的匹配程度控制了储水淹前后及不同水淹程度下物性变化的方向。这些因素造成了3类储的水淹变化机理:细微喉-低渗储水淹后孔、渗值下降,由原状储至低水淹逐渐减小,到中水淹时有所增大,高水淹时最小;细喉-中渗储水淹后孔、渗值上升,由低水淹至中水淹逐渐增大,到高水淹时有所减小;中细喉-高渗储水淹后孔、渗值增大,且随着水淹程度的增高而增大,该类储即优势通道发育所在,可采用粒径为3~4μm的微球对其进行高效、精准的封堵。研究区注水开发后剩余油规模较大,开展储水淹变化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东河砂岩 黏土矿物 孔喉半径 水淹变化机理 哈得逊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