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评估圆锥角膜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和板层角膜移植术(LKP)后的客观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因圆锥角膜角膜移植的患者40例进行研究,其中PKP组23例(24眼),LKP组17例(19眼),术前2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临床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并应用OQAS检查术后的客观视觉质量,检查指标包括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客观对比度视力和泪膜质量OSI变化。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随访23~25个月,PKP组和LKP组患者角膜植片均保持透明状态,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和柱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PKP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明显低于LKP组(t=3.91,P<0.001)。PKP组的斯特列尔比、20%对比度视力、9%对比度视力以及OSI与LKP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KP组的MTF截止频率和100%对比度视力较LKP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1;t=2.66,P=0.01)。泪膜质量OSI在LKP组明显高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01)。结论:双通道OQAS测量结果表明圆锥角膜患者行PKP术后的客观视觉质量优于行LKP术后,PKP术后的MTF截止频率和对比度视力高于LKP术后。

  • 标签: 圆锥角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板层角膜移植术 客观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视网膜病变阶段对应的角膜病变表现。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90例(90只眼)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期分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30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早期组(30例)和PDR中晚期组(30例),对照组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30名。采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观察角膜中央区各层次角膜图像,比较角膜神经纤维长度、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分支密度和神经纤维弯曲度,并比较角膜免疫细胞、上皮基底细胞、前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计数。各组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之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各组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IVCM观察可见对照组神经纤维数量和分支较多,走行平缓,而糖尿病各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疏松,走行弯曲。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的神经纤维长度分别为(21.55±2.57)、(14.73±1.56)、(11.23±1.40)、(8.02±1.33)mm/mm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6.17,P=0.00)。各组间神经纤维密度、分支密度、弯曲度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5.72,479.46,167.00;P<0.01)。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的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分别为(5 761±303)、(5 336±367)、(4 146±379)、(3 658±365)个/mm2,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4.94,P=0.00)。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角膜前基质细胞密度分别为(836±30)、(727±57)、(544±59)、(360±47)个/mm2,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5.08,P=0.00)。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各组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细胞比例为62.0%±5.5%、51.1%±3.7%、40.2%±4.0%、27.8%±3.9%,朗格汉斯细胞数量为(1.5±0.6)、(4.2±1.3)、(6.8±2.1)、(10.9±2.1)个/mm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2.28,179.78;P<0.01)。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8,P=0.2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随眼底病程发展,角膜神经纤维数量及分支密度明显减少,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细胞比例、上皮基底细胞和前基质细胞密度均降低,免疫细胞可能参与糖尿病角膜病变发展。(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54-760)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角膜疾病 显微镜检查, 共焦 活体显微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螺旋藻多糖提取物(PSP)对大白兔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研究。从钝顶螺旋藻干粉中提取PSP,并制备0.01% PSP滴眼液。在45只大白兔右眼角膜中央采用基质注射针基质注射5 μ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ATCC25923,约100个菌落形成单位(CFU)],构建兔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模型。角膜基质注射菌液8 h后,将兔随机分成基底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组和PSP组3组,每组15只。0.9%氯化钠溶液组和PSP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或PSP点眼给药,每15 min点眼1次,持续点眼5次后,改为每30 min点眼1次,持续点眼14次,最后1次点眼后1 h,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兔实验眼角膜上皮缺损情况并给予临床评分,角膜取材后对CFU进行测定;每组随机取3只眼球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角膜中炎症因子的表达。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0.9%氯化钠溶液组角膜上皮缺损严重,PSP组角膜上皮缺损较少。与0.9%氯化钠溶液组相比,PSP组临床指标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3,P<0.001)。与0.9%氯化钠溶液组相比,PSP组的CFU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3,P<0.001)。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0.9%氯化钠溶液组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PSP组与0.9%氯化钠溶液组相比,眼部结构相对良好,炎细胞浸润较少。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PSP组角膜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明显低于0.9%氯化钠溶液组。结论:0.01% PSP滴眼液能明显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角膜细菌载量,提示PS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 标签: 螺旋藻多糖提取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角膜炎 抗菌活性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远期混浊的原因与IOL置换术的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诊断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远期亲水性丙烯酸酯IOL混浊的患者15例(15只眼)。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其中2片混浊IOL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沉淀物的位置和形态,利用能谱分析检测沉淀物中的元素成分;分析行IOL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IOL置换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15例患者发现IOL混浊与首次IOL植入间隔时间为(27.3±5.9)个月,均为单眼IOL混浊,其中9例患有高血压病;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10例患者中4例糖化血红蛋白A1c明显超出正常值。混浊IOL在共焦显微镜下可见其表面有大量珊瑚状颗粒物沉淀;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颗粒物沉淀结晶以多形态聚集,上下交错,富有层次感;能谱分析证实IOL附着的沉积物中含钙、磷元素。13例(13只眼)行IOL置换术,术中4例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3例新IOL植入睫状沟内,1例悬韧带断裂;裸眼BCVA(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IOL置换术前为1.03±0.64,IOL置换术后为0.39±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水性丙烯酸酯IOL植入术后远期混浊为表面钙磷化合物沉积所致,IOL置换术能安全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视力。(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12-518)

  • 标签: 晶体,人工 丙烯酸树脂类 晶体植入,眼内 亲水性人工晶状体混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