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手术综合治疗T4b期下咽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收治的77例下咽癌T4b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7.0±8.0)岁。治疗方式均采用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总结该组患者的治疗完成率和不良反应,并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同时对死亡患者的死因进行分析。结果全组77例患者76例(98.7%)完成了制订的化疗计划,73例(94.8%)完成了放疗计划。治疗过程中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足11%,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2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50/77,64.9%)和2级白细胞减少(50/77,64.9%)。治疗结束后76例患者喉功能保留好,3级重度声音嘶哑发生率为7.8%(6/77),有1例(1.3%)患者因吞咽困难行胃造瘘术,其余患者发音及吞咽功能都得到了有效的保留。生存分析显示,总生存率1年为71.9%,3年为45.6%,5年为29.7%。肿瘤发生部位、是否存在肿瘤原发部位的液化坏死、是否合用分子靶向药以及使用何种放疗设备是影响晚期下咽癌T4b期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HR(95%CI)分别为1.867(1.085~3.213)、3.018(1.437~6.335)、0.372(0.181~0.764)、2.158(1.015~4.588),P值均<0.05]。发生率最高的两大死亡原因分别为疾病复发(12/32,37.5%)和颈部大血管破裂大出血(11/32,34.4%)。结论针对T4b期下咽癌,利用非手术综合治疗的方法保喉率高。此外,肿瘤发生部位、是否存在肿瘤内液化坏死、是否合用分子靶向药物、使用何种放疗设备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简介:摘要1870年Cruveilhier在慢性便秘中发现。由于病因及临床表现多样,过去名称繁杂,如深部囊性结肠炎、直肠良性溃疡、隐性直肠脱垂、错钩性息肉、会阴下降综合征等。Ruler认为某些患者直肠内有多个溃疡,或无明显溃疡而有息肉样病变或局限性炎症改变,故用“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较为合理,目前文献上多用此名。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良性疾病,多见于年轻人,男女差别不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诊疗方法及其疗效分析。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儿科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住院患者4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不同原发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保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等的功能,改善微循环,补充足够热量和补充电解质。并进行疗效判断。结果46例患儿中显效36例,有效4例,无效6例,其中2例死亡,4例自动出院。有效率86.96%,无效率13.04%。死亡者均为1岁内婴儿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应用新斯的明、碳酸氢钠、H2受体拮抗剂及多巴胺等药物,改善了患儿的胃肠功能障碍、微循环及胃肠道功能,大部分患儿未发生严重的多脏器功能损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莫西沙星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的原则将这58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接受基础治疗+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接受基础治疗+莫西沙星治疗;观察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29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5.86%,显著低于观察组29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3.1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9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与观察组29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莫西沙星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使用微创手术治疗单纯治疗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合并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前列腺增生合并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常规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进行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于两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男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比较理想,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步法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予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待患者的症状缓解后再考虑行胆囊切除术等治疗。结果本研究中全部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其中3例患者同时进行腹腔积液穿刺引流,患者情况稳定后,27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例接受开腹胆囊切除术,6例接受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石术。通过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全部患者恢复良好。结论一步法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效果较好,可稳定患者的病情,为手术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采用不同剂量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于该院 2016年 1月— 2019年 1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选取 6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研究组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血糖降低速度为( 5.4±1.6) mmol/h,对照组为( 7.9±2.5) mmol/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尿酮体转阴时间、空腹血糖及餐后 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胰岛素维持液配置次数为( 2.1±0.6)次,住院时间为( 7.5±1.8) d,低血糖发生次数为( 0.12±0.04)次,与对照组的( 3.8±0.9)次、( 9.8±2.7) d及( 0.46±0.17)次比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不同剂量胰岛素在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均具有较好疗效,但是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的低血糖发生风险更低,安全性更高,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 ] 糖尿病 ;不同剂量 ;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 ;尿酮体转阴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等因素影响下,机体内胰岛素含量会逐渐下降,进而导致血糖和酮体含量升高,出现代谢紊乱,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脱水、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还有可能危及患儿生命安全 [1]。因此,及时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实施有效治疗极为重要。胰岛素是临床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方法,但是对于胰岛素的具体使用剂量尚无一致结论,为了解不同剂量胰岛素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现分析 2016年 1月— 2019年 1月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68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病例 68例,均为在该院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率增快、意识不清等症状,均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及家属均知晓该研究并同意配合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酸中毒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研究组 34例,其中男性患儿 20例,女性患儿 14例,年龄为 1~ 9岁,中位年龄( 4.8±1.1)岁,病程为 2~ 10 d,平均病程( 5.2±0.9) d。对照组 34例患儿中男 19例,女 15例,年龄为 1~ 8岁,中位年龄( 4.9±1.0)岁,病程 2~ 9 d,平均病程( 5.1±0.8) d。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资料对比( P>0.05),符合对比需要。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儿均常规给予吸氧、心电监护,通过分析患儿的血糖、电解质及血气指标,判断患者的脱水和酸中毒程度。对于中度及以上患儿可给予 0.45%氯化钠溶液进行静脉滴注,使用量为 10 mL/( kg·h),在 1.5 h后再将输注剂量调整为 5 mL/( kg·h)。在此基础上,两组均给予胰岛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S20153001)治疗,对照组给予大剂量胰岛素治疗,将 0.11~ 0.20 U/( kg·h)的胰岛素加入到 250~ 500 mL的生理盐水中,给予患儿静脉滴注,将滴注速度控制在 50~ 100 mL/h。研究组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在 250~ 500 mL的生理盐水中加入 0.05~ 0.10 U/( kg·h)的胰岛素,实施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为 50~ 100 mL/h。在患儿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减少输液量,并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当给予补液治疗,为避免患者出现低钾症,在实施治疗前可适当补充钾元素。在患儿尿酮体转阴和血糖指标恢复正常后可停止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的空腹血糖、尿酮体转阴时间、餐后 2 h血糖、住院时间、胰岛素维持液配置次数、血糖降低速度、 24 h胰岛素平均剂量以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并对其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用 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 x±s)代表,进行 t检验,计数资料用 [n( %) ]代表,进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及尿酮体转阴时间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餐后 2 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尿酮体转阴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糖降低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其他相关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胰岛素维持液配置次数为( 2.1±0.6)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次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也具有逐年上升趋势,酮症酸中毒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较大。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原因在于患儿体内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体内胰岛素抵抗,导致患儿体内高血糖,进而引发机体水电解质失衡,出现脱水等症状 [2]。该并发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患儿通常体内酮含量较低,酮体检测结果为阳性,对机体影响较小,称为糖尿病酮症。重度患儿酮体检测结果为阳性,且伴有昏迷和酸中毒症状,对于该类患儿应及时给予有效治疗,若救治不及时容易导致患儿死亡。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经皮双螺钉内固定不植骨技术治疗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对20例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患者,通过骨科机器人技术辅助下或徒手经皮置入两枚空心螺钉进行内固定,对骨折端不进行植骨。所有患者至少术后1年进行随访,并收集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收集并对比术前和随访时的VAS评分、Mayo腕关节评分、握力和关节活动度等各项数据。结果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为6.8个月(3~12个月),所有病例在术后8.55周时达到骨愈合(6~12周)。在术后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螺钉侵犯舟骨远端或舟骨结节皮质等内固定并发症出现,所有病例的VAS评分、关节活动度、Mayo评分、握力等均较术前有明显提升,所有患者均可回归受伤前正常的日常生活。结论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采用经皮双螺钉内固定不植骨技术治疗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稳定性好、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迅速,可以获得更良好的功能恢复。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治疗闭角型青光眼(ACG)的效果。方法:选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82例(98眼)ACG患者。随时分组,A组41例(51眼)采取PHACO治疗,B组41例(47眼)采取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并发症率低于B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为ACG患者采取PHACO治疗可增强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γ-干扰素(INF-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随访1年,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术后1年内病死率、再次手术或介入治疗率情况。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覆膜支架,其中5例发生少量内漏,1例术后脑梗死,未出现截瘫、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手术前后患者血清IL-1β,INF-γ,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3.24±0.19)ng/L比(2.02±1.16)ng/L,(2.65±0.23)ng/L比(1.14±1.27)ng/L,(1.51±0.17)ng/mL比(0.73±0.34)ng/m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7,P=0.001;t=6.071,P=0.000;t=7.314,P=0.000)。随访1年,病死率为5.00%(2/40),再次手术或介入治疗率为5.00%(2/40)。患者术后生活质量QLQC-30不同维度评分:情感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评分递增,与术前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34、7.109、5.134、6.925、5.197,均P=0.000)。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并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射频联合背根神经节阿霉素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PH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两组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背根神经节阿霉素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CT引导下射频联合背根神经节阿霉素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 d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7 d,两组VAS、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射频联合背根神经节阿霉素介入治疗PHN患者能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抑制炎性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