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胃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IBD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BD不同疾病分型和疾病活动期时的肠道内微生物组成不尽相同,而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色氨酸代谢物等)参与了机体的重要免疫调控效应。近年来,随着多组学技术的应用,通过对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可进一步阐明IBD发病机制,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个体化药物的遴选,以及药物疗效和失应答、并发症、预后和转归的判断等,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选择特异性的微生物种属或外源性补充适量的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亦有望助力于IBD的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IL)-2在免疫调节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作用于效应细胞激活免疫反应,另一方面可作用于调节性T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因此成为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靶点之一。低剂量的IL-2已用于某些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但因其不良反应限制了IL-2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了提高IL-2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了多种IL-2突变蛋白,为IL-2在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问卷筛查IBD患者精神心理疾病和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探讨焦虑、抑郁对IBD患者生命质量和疾病的影响,指导IBD的治疗。方法采用互联网问卷方法于2019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对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171例IB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最终纳入136例(IBD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等与IBD组相匹配的121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IBD组使用IBD临床调查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进行问卷调查,健康对照组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GAD-7、PHQ-9、SF-36。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IBD组中,男87例(64.0%),女49例(36.0%);UC 25例(18.4%),CD 111例(81.6%);年龄为32岁(26岁,40岁)。健康对照组中,男68名(56.2%),女53名(43.8%);年龄为32岁(26岁,37岁)。UC和CD患者中焦虑发生率分别为64.0%(16/25)和64.9%(72/111),抑郁发生率分别为72.0%(18/25)和58.6%(65/111),UC、CD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情感职能(OR=0.965,95%CI 0.937~0.994,P=0.017)、精神健康(OR=0.940,95%CI 0.896~0.985,P=0.010)可能是抑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生理机能(OR=1.040, 95%CI 1.010~2.730,P=0.022)是抑郁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程长短与生命质量无关(P>0.05)。疾病活动状态与生命质量无关,但与生理机能相关(r=0.15,P=0.046),即缓解期IBD患者的生理机能得分高于活动期IBD患者。抑郁与生命质量呈负相关(r=-0.55,P<0.01),且呈线性关系(r=-19.429,截距为744.455,P<0.01)。焦虑与生命质量不相关(P>0.05);抑郁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均呈负相关(r=-0.234、-0.358、-0.454、-0.449、-0.566、-0.485、-0.441、-0.597、-0.193,P均<0.05)。结论IBD患者容易发生焦虑和抑郁,抑郁与生命质量呈负相关,对IBD患者进行精神心理疾病的筛查和干预非常重要,尤其是合并抑郁的IBD患者。控制IBD疾病活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可能对改善焦虑、抑郁有效,IBD疾病本身的治疗是IBD精神心理治疗的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更简便、实用的预测溃疡性结肠炎(UC)黏膜组织学愈合的评分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11日至2021年2月8日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且内镜下诊断为黏膜愈合的68例UC患者和同期行内镜检查的60名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收集的UC患者临床资料、内镜报告、组织病理学评估完成患者的改良梅奥评分、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度指数(UCEIS)、Nancy指数和Robarts组织病理学指数,以及肠黏膜固有层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的占比,并且根据CD177、CD40L确定肠黏膜固有层内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的占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推导新的临床、实验室诊断公式,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方程的有效性。结果68例UC患者中,改良梅奥评分为0.7分(0.4分,1.1分),UCEIS为0.5分(0.3分,0.8分),Nancy指数为(5.9±3.2)分,Robarts组织病理学指数为(2.6±1.7)分。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临床诊断组织学愈合的公式为Y1=-21.09+355.9X1+305.8X2+44.91X3(X1、X2、X3分别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的占比),ROC分析结果显示Y1<-0.747是诊断临床组织学愈合的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86,95%置信区间为0.922~1.000(P<0.001),灵敏度为97.10%,特异度为91.20%;实验室诊断组织学愈合的公式为Y2=-10.57+469.1X1+132.7X2+101.2X3+18.56X4(X1、X2、X3、X4分别为CD177阳性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CD40L阳性T细胞和浆细胞的占比),ROC分析得出Y2<1.960是诊断组织学愈合的临界值,AUC值为0.980,95%置信区间为0.913~0.999(P<0.001),灵敏度为84.78%,特异度为100.00%。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新标准与组织学Nancy指数(r=0.411、0.308,P=0.001、0.011)和Robarts组织病理学指数(r=0.311、0.273,P=0.010、0.024)均呈正相关。结论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新标准相较于Nancy指数更简便、实用,新的临床诊断公式Y1<-0.747和实验室诊断公式Y2<1.960是预测UC患者组织学愈合的独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阿达木单抗(ADA)治疗克罗恩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ADA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至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ADA治疗的49例克罗恩病患者,收集治疗前的临床资料;ADA治疗12周期间,每2周进行1次临床随访,每4周进行1次实验室检查,并于ADA治疗第12周时复查肠镜。评估患者在ADA治疗2、4、6周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ADA治疗12周时临床应答(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较基线下降≥70分)、临床缓解(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150分)、内镜应答(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较基线下降>50%)、内镜下缓解(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2分或Rutgeerts评分≤1分)情况,合并肛瘘患者的肛瘘闭合情况;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ADA治疗12周时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缓解的预测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9例克罗恩病患者在ADA治疗2、4、6周的主要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5.5%(37/49)、95.9%(47/49)、98.0%(48/49),主要症状改善时间为14.0 d(7.0 d, 17.0 d);ADA治疗12周时,临床缓解率为55.1%(27/49),临床应答率为73.5%(36/49),内镜下缓解率为43.3%(13/30),内镜应答率为55.6%(15/27),肛瘘闭合率为7/18,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5%(12/49);临床缓解组(27例)患者的基线粪钙防卫蛋白水平低于疾病活动组(22例)患者[111.0 μg/g(26.3 μg/g,125.6 μg/g)比540.5 μg/g(420.2 μg/g,866.9 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4,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基线粪钙防卫蛋白水平是ADA治疗12周时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OR值=1.08,95%置信区间1.02~1.14,P=0.013)。当基线粪钙防卫蛋白为172.39 g/g时,其预测ADA治疗12周时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缓解的灵敏度为81.48%,特异度为90.91%,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7(P<0.001)。结论ADA治疗克罗恩病安全、有效,基线粪钙防卫蛋白水平是ADA治疗12周时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合并肠外表现(EIM)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623例住院CD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EIM将患者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EIM发生的影响因素;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析各EIM的相关性。结果623例CD患者中,男性422例(67.7%),女性201例(32.3%)。中位确诊年龄31.0(23.0 ~ 43.0)岁;中位随访时间53.5(29.0,84.0)个月。112例(18.0%)合并EIM的CD患者中,合并1种、2种、3种和4种EIM患者分别有86例(76.8%)、22例(19.6%)、3例(2.7%)和1例(0.9%)。EIM中累及口面部者84例(75.0%)、骨关节36例(32.1%)、皮肤17例(15.2%)和眼部7例(6.3%)。与无EIM组相比,合并EIM者女性(41.1%比30.3%)、回结肠型(L3)(52.7%比37.6%)、非狭窄非穿透型(B1)(69.6%比54.2%,)、首诊出现腹泻(43.8%比32.5%)或发热(14.3%比6.5%)、接受激素治疗的比例更高(53.6%比39.3%),但回肠末端型(L1)(19.6%比36.8%)、狭窄型(B2)(26.8%比37.0%)、穿透型(B3)(3.6%比8.8%)、接受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比例(46.4%比60.7%)和腹部手术率更低(14.3%比2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 = 1.665,95%CI:1.067 ~ 2.600,P = 0.025)、结肠型(OR = 1.996,95%CI:1.072 ~ 3.718,P = 0.029)、L3型(OR = 2.568,95%CI:1.490 ~ 4.427,P=0.001)、B1型(B1比B3:OR = 2.977,95%CI:1.015 ~ 8.726,P = 0.047;B1比B2:OR = 1.882,95%CI:1.168 ~ 3.302,P = 0.009)和发热(OR = 2.276,95%CI:1.170 ~ 4.430,P = 0.015)是CD患者出现EIM的独立危险因素。口面部、骨关节和皮肤病变间两两相关,眼部与骨关节病变相关(P均<0.05)。结论女性、结肠受累、B1型和首诊时发热是CD患者出现EIM的危险因素。各种EIM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对CD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就诊的CD患者382例,均行IFX治疗,另选择103名行结肠镜检查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C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空腹血和肠黏膜组织样本,计算BMI,检测血红蛋白、白蛋白、ESR、CRP,以及相关炎症因子TNF-α、γ干扰素、IL-1、IL-2、IL-6、IL-8、IL-10、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采用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和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评价CD患者的疾病活动度。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分析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连接黏附分子-A(JAM-A)表达水平。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肠黏膜上皮细胞。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CD患者治疗前BMI、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8.3±1.8) kg/m2比(20.2±1.2) kg/m2、(95.3±8.4) g/L比(129.2±5.7) g/L、(33.2±5.4) g/L比(50.3±3.2)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57、5.342、2.674,P均<0.05)。CD患者治疗后BMI和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19.5±2.1) kg/m2比(18.3±1.8) kg/m2、(117.2±10.3) g/L比(95.3±8.4) g/L],CRP水平、CDAI评分、SES-C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16.3±2.3) mg/L比(47.2±9.3) mg/L、(113.2±12.5)分比(245.2±23.5)分、(5.0±2.1)分比(10.0±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0、2.339、2.432、6.345、5.234,P均<0.05)。健康对照组促炎因子TNF-α、γ干扰素、IL-2、IL-6、IL-8、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均低于CD患者治疗前[分别为(1.1±0.4) ng/L比(158.2±38.3) ng/L、(3.2±0.8) ng/L比(28.3±13.4) ng/L、(2.7±1.3) ng/L比(3.3±2.4) ng/L、(5.2±0.3) ng/L比(16.3±7.4) ng/L、(16.3±6.3) ng/L比(18.9±10.2) ng/L、(10.5±2.3) ng/L比(38.5±11.2) ng/L;1.00±0.00比4.68±0.34、7.83±0.32、1.25±0.46、8.36±0.44、2.01±0.89、6.83±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5、6.456、3.008、4.009、7.045、10.223,8.345、11.235、1.114、12.334、5.304、5.678;P均<0.05)。CD患者治疗后TNF-α、γ干扰素、IL-2、IL-6、IL-8、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分别为(106.4±29.9) ng/L比(158.2±38.3) ng/L、(25.7±10.8) ng/L比(28.3±13.4) ng/L、(2.9±1.7) ng/L比(3.3±2.4) ng/L、(15.4±4.2) ng/L比(16.3±7.4) ng/L、(17.2±8.7) ng/L比(18.9±10.2) ng/L、(29.9±12.7) ng/L比(38.5±11.2) ng/L,2.45±0.21比4.68±0.34、3.75±0.18比7.83±0.32、1.09±0.22比1.25±0.46、3.78±0.21比8.36±0.44、1.67±0.33比2.01±0.89、2.96±0.11比6.83±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45、2.456、2.334、2.090、3.009、8.345,4.567、6.445、2.046、7.774、3.008、8.867;P均<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CD患者治疗前肠黏膜组织中的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ZO-1和JAM-A表达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21±0.03比1.00±0.02、0.17±0.07比1.00±0.01、0.16±0.06比1.00±0.04、0.26±0.08比1.03±0.04),CD患者治疗后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ZO-1和JAM-A的mRN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0.77±0.08比0.21±0.03、0.69±0.08比0.17±0.07、0.78±0.09比0.16±0.06、0.72±0.07比0.26±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7、6.346、5.557、8.456,9.678、8.671、10.456、7.456;P均<0.05)。结论IFX能有效缓解CD患者病情活动,改善其营养状态,可通过减轻CD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维持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修复CD患者的肠黏膜屏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周克罗恩病(PCD)患者在CD确诊前后出现肛周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747例C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PCD患者293例,分析CD确诊前后出现肛周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随访其变化趋势。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D确诊前后肛周病变的相关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临床特征随时间变化趋势。结果86.3%(253/293)的PCD患者在CD确诊前出现肛周病变,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72个月(36~108个月)。与CD确诊后出现肛周病变患者相比,CD确诊前出现肛周病变患者肛周病变首发年龄小[(36.0±12.6)岁比(24.2±10.2)岁],男性、非狭窄非穿透型、肛周手术治疗患者比例高[分别为62.5%(25/40)比77.9%(197/253),32.5%(13/40)比56.9%(144/253),55.0%(22/40)比76.7%(194/253)],而腹部手术率低[37.5%(15/40)比13.0%(33/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0,χ2=4.442、8.279、8.379、15.081,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确诊前有肛周病变者非狭窄非穿透型较狭窄型(OR=0.447,95%CI 0.207~0.962,P=0.039)和穿透型(OR=0.264,95%CI 0.089~0.780,P=0.016)更常见;CD病程短(OR=0.981,95%CI 0.968~0.995,P=0.008)、狭窄型(OR=2.239,95%CI 1.040~4.822,P=0.039)、穿透型(OR=3.788,95%CI 1.281~11.198,P=0.016)是CD确诊后出现肛周病变的危险因素。随时间推移,PCD患者数增加、生物制剂使用比例升高(r=0.964、0.879,P均<0.01),而PCD病程缩短、腹部手术率下降(r=-0.828、-0.882,P均<0.01),且生物制剂使用比例与腹部手术率呈负相关(r=-0.770,P=0.006)。结论需密切监测病程短、穿透型和狭窄型CD患者的肛周表现以早期诊断和治疗,生物制剂可改善PCD的临床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维持治疗小肠受累的活动期克罗恩病(CD)的疗效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住院的98例接受抗TNF-α单抗诱导治疗有效且治疗期间随访达1年的小肠受累的CD患者,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接受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成像(CTE)检查。根据维持期是否发生药物治疗方案调整,将患者分为药物优化组和药物维持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及影像特征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需行药物优化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并行内部验证。结果药物优化组患者40例,药物维持组患者58例。单因素分析发现,与药物维持组比较,药物优化组发病年龄更大[(35.7±14.3)岁比(29.6±12.3)岁,P = 0.027],诊断年龄更大[(37.7±17.8)岁比(30.6±11.1)岁,P = 0.006],血红蛋白水平更低[(112.9±23.2)g/L比(126.9±26.5)g/L,P = 0.008],血白蛋白水平更低[(38.1±5.0)g/L比(42.5±4.9)g/L,P<0.001],而两组间肠壁强化程度(轻度:40.0%比74.1%,中重度:60.0%比25.9%,P = 0.001)以及肠腔狭窄(无或可疑:47.5%比87.9%,轻度:17.5%比5.2%,中重度:35.0%比6.9%,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诊断年龄(OR = 1.051,95%CI:1.009~1.096,P = 0.018)、肠壁强化程度(OR = 3.807,95%CI:1.268~11.428,P = 0.017)和肠腔中重度狭窄(OR = 6.550,95%CI:1.640~26.165,P = 0.008)是需行药物优化的危险因素,而血白蛋白水平为保护因素(OR = 0.841,95% CI:0.747~0.946,P = 0.004)。所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79~0.933,P<0.001),灵敏度为82.5%,特异度81.0%,准确性95.9%。结论基于CTE提示的肠腔狭窄程度和肠壁强化程度联合诊断年龄和血白蛋白水平构建模型,可预测抗TNF-α单抗治疗小肠受累CD患者维持期药物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