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1926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总工会为纪念本会代理委员长刘华牺牲一周年及码头总工会副委员长陶静轩牺牲一周月,举行了“颇具悲壮”(《申报》1926年12月19日)的纪念活动,兹将详情追述如下:

  • 标签: 1926年12月 上海 刘华 陶静轩 上海总工会 代理委员长
  • 简介:“我想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国家站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这是本世纪20年代初,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时的远见卓识.11924年春,应中国大学者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翁由缅甸取道来华访问.一踏上中国的土地,这位享誉全球的诗哲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说:“朋友们,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便象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觉到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他还强调说:“我此番来到中国,并非是旅行家,为瞻仰风景而已;也并非是一个传教者,带些什么福音;只不过是为求道而来罢了,好象是个敬香人,来对中国文化界敬礼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最早在本世纪初由日文译成中文传入我国的.到了20年代,则被大量直接翻译介绍,他的作品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读者.

  • 标签: 泰戈尔 梁启超 中印 蔡元培 艺术家 徐悲鸿
  • 简介:我是一名文史编辑。我与孙中山先生非亲非故。他老人家仙逝30年后,我才出生。我当过10年农民、10年工人。我开始自费搜集楹联时,还是月薪30多元人民币的工人。我之所以倾家荡产搜集、整理孙中山先生逝世挽联集,完全出于对这份民族文化遗产的珍惜,对这位伟人的敬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京仙逝后,举国悲恸,各界人士纷纷以挽联这种特殊形式表达哀思。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楹联史上空前的。据孙中山先生国葬纪念委员会编辑的《哀思录》记载,自中山先生逝世到4月1日的20天中,北京“治丧处共收到花圈七千余个,挽联五万九千余副,横额五百余件。”铺天盖地的挽联,可谓北京的“盛举”。

  • 标签: 孙中山 挽联 楹联 追悼会 中国国民党 民族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