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直径≥1 cm)行内镜全层切除术,并采用单钳道内镜对吻缝合法闭合消化道全层缺损的62例患者临床资料,评价内镜全层切除术后单钳道内镜对吻缝合技术闭合创面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显示:所有术后创面成功闭合(100%),未发生术后吻合口漏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瘤体平均最大长径3 cm(1~7 cm),13例(21%)瘤体最大长径≥5 cm;62例患者平均止血夹应用个数25.7枚(7~78枚),平均手术时间168 min(44~300 min),平均缝合时间63 min(13~211 min);患者术后平均7 d(4~12 d)出院;术后3~6个月复查内镜,手术创面均愈合良好。以上结果提示,单钳道内镜对吻缝合方法闭合消化道全层缺损安全、有效、简单、可行。
简介:摘要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无法直接切除病灶,在实施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nCRT)后,部分人群反应较敏感,会出现完全的肿瘤反应,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局部切除或“观察等待”疗法有望取代手术切除,从而可以保留患者肛门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并发症。因而需要一种无创且可靠的评估方法判断nCRT后的肿瘤反应。MRI在直肠癌的初次分期和重新评估肿瘤对nCRT的反应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评估手段主要有常规MRI、功能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以及基于MRI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本文就以上三种评估方式在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nCRT后肿瘤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阐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血管内介入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介入组与开颅组,每组34例。开颅组采用开颅夹闭术,介入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影像学指标、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颅内压、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脑损伤指标、并发症。结果介入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颅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颅组(P<0.05)。术后7 d,介入组动脉瘤瘤体高度和瘤颈长度之比(AR)、动脉瘤瘤体直径和载瘤动脉平均直径之比(SR)、入射角均低于开颅组(P均<0.05);术后7 d,介入组MCA血流速度、颅内压水平低于开颅组(P<0.05);术后3个月,介入组NIHSS评分低于开颅组,MMSE评分高于开颅组(P<0.05);术后24 h,两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B蛋白)均较术前增高,但介入组增高幅度低于开颅组(P<0.05);开颅组并发症发生率(17.65%,6/34)与介入组(2.94%,1/3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颅夹闭术比较,血管内介入术治疗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可减轻患者脑组织损伤,改善脑组织血流和颅内压,并可改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