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长期机械通气(PMV)患儿撤机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力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12例符合PMV并应用NAVA(包括有创、无创NAVA)进行撤机管理的患儿资料。记录患儿主要诊断、病原学、氧合指数(OI)、小儿危重症评分(PICS)、机械通气治疗情况、呼吸力学指标、PICU住院时间及预后,评估过渡到NAVA后的相关并发症。NAVA通气前后呼吸力学参数和血气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2例患儿中11例有基础疾病,早产儿合并慢性肺部疾病8例,其中Wilson-Mikity综合征2例;先天性脐膨出1例;Prader-Willi综合征(PWS)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例。8例患儿主要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总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2.0(25.0,39.0) d和39.5(29.5,48.5) d;有创NAVA和无创NAVA通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5(3.8,6.3) d和7.0(5.0,9.5) d。撤机成功率100%,出院生存率100%。患儿均无与NAVA通气相关的并发症。NAVA通气6 h后,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相比,呼吸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均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43.50(41.75,46.00) mmHg比48.50(45.25,56.00) mmHg,1 mmHg=0.133 kPa](Z=-2.253,P=0.024);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68.00(65.00,72.25) mmHg比62.00(59.00,64.75) mmHg](Z=-2.733,P=0.006);OI明显下降[3.70(3.38,5.60)比5.90(4.58,7.08)](Z=-2.272,P=0.023)。结论采用NAVA模式对PMV患儿进行撤机管理,安全可靠、撤机成功率高;与SIMV模式相比,NAVA模式可明显改善通气和OI,尤其是慢性肺部疾病或撤机失败的PMV婴幼儿,推荐应用NAVA模式撤机。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高频振荡通气(HFOV)与常规机械通气(CMV)对婴幼儿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RSV肺炎婴幼儿。根据研究对象入ICU顺序,利用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配至HFOV组及CMV组。记录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小儿危重评分、血气、呼吸机参数、氧合指数〔OI,OI=平均气道压(Pmean)×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100〕、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症、预后、肌松药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等临床指标。结果共28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接受CMV 15例,HFOV 13例。两组患儿年龄、体质量、入组前小儿危重评分和OI、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基础疾病及入组前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组后6 h,HFOV组心率(HR)、呼吸频率(R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例数、HR下降例数、心肺复苏(CPR)例数和OI均较CMV组明显降低〔HR(次/min):130(125,138)比144(140,160),RR(次/min):35(34,38)比40(35,45),SpO2下降例数(例:1比10),HR下降例数(例:0比6),CPR例数(例:0比4),OI:6.5(4.4,8.9)比9.3(8.0,12.8)〕,使用肌松药例数(例:3比0)和7 d液体正平衡量〔mL/kg:167.1(113.8,212.6)比90.8(57.8,112.7)〕均较CMV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均未使用血液净化治疗,均未出现气胸和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且28 d内无一例死亡。结论应用HFOV治疗婴幼儿重症RSV肺炎较CMV可更早改善氧合水平和临床生理指标,减少HR、SpO2下降和CPR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肌松药的使用和液体正平衡,不增加气胸和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临床应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