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检验成年人排便频率与随访期间确定帕金森病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在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后,最终纳入510 134人。随访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帕金森病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9.9±1.9)年,随访期间诊断帕金森病共808例。在全人群中,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3次/周者、隔天1次者、>1次/d者随访期间出现帕金森病诊断HR值(95%CI)分别为3.62(2.88~4.54)、2.13(1.74~2.60)和0.81(0.63~1.05),排便频率与帕金森病诊断之间关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线性趋势(P<0.001)。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HR值(95%CI)在随访≤5年内为3.13(2.32~4.23),在随访>5年后为2.48(2.05~3.01)。分性别分析时结果与全人群中相似。排便频率<1次/d与帕金森病诊断关联在老年人中更强。结论基线排便频率越低研究对象在未来平均10年随访期内出现帕金森病诊断风险越高。低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可结合其他与帕金森病相关早期症状,用于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早期发现。

  • 标签: 排便 帕金森病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5种甲基年龄加速指标与生活方式和心血管代谢因素间相关性。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有基线外周血全基因组甲基检测数据研究对象980人,计算Horvath时钟、Hannum时钟、DNAm PhenoAge、GrimAge和Li时钟5种甲基年龄。根据甲基年龄对实足年龄回归残差值计算甲基年龄加速。研究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力活动、经BMI和腰围联合定义体型。心血管代谢因素包括血压、血糖和TC。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和心血管代谢因素与各甲基年龄加速指标的相关性[β值(95%CI)]。结果GrimAge加速指标与吸烟、饮酒、体力活动水平及BMI存在关联。与不吸烟、不饮酒或BMI为18.5~23.9 kg/m2 者相比,吸烟者(每天吸烟1~14、15~24、≥25支者对应β值依次为0.71(95%CI:0.57~0.86)、0.88(95%CI:0.73~1.03)、0.99(95%CI:0.81~1.18)、重度饮酒者[每日纯乙醇量≥60 g:0.33(95%CI:0.11~0.55)]、BMI<18.5 kg/m2者[0.23(95%CI:0.03~0.43)]表现为加速衰老;与体力活动水平低者相比,中、较高、高体力活动者表现为减速衰老[β值依次为-0.14(95%CI:-0.27~-0.00)、-0.12(95%CI:-0.26~0.02)、-0.13(95%CI:-0.26~0.01)]。随着健康生活方式数量增加,GrimAge加速指标呈现下降趋势(P<0.001);与具有0~1个健康生活方式者相比,具有2、3、或4~5个健康生活方式者β值依次为-0.30(95%CI:-0.47~-0.12)、-0.47(95%CI:-0.65~-0.30)、-0.72(95%CI:-0.90~-0.53)。其他4个指标与多数生活方式因素不存在有统计学显著性关联。5种甲基年龄加速指标与血压、血糖和TC均不存在关联。结论生活方式不健康者表现出表观遗传年龄加速,即DNA甲基预测年龄老于实足年龄。

  • 标签: 甲基化年龄加速 生活方式 心血管代谢性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肥胖测量学指标BMI相关基因序列变异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IHD)、急性冠心病事件(MCE)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6.9万余名具有全基因组遗传数据样本,剔除基线时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个体,最终纳入64 454人。采用既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显著性遗传位点构建儿童BMI遗传风险评分,并根据其五分位数进行分组,最低五分位组为低遗传风险组,最高五分位组为高遗传风险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儿童BMI遗传风险评分与IHD、MCE发生风险关联。结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0.7年,期间新发IHD 7 073例,MCE 1 845例。调整了性别、年龄、地区及前10个遗传主成分后,与低遗传风险组相比,高遗传风险组发生IHD、MCEHRs值(95%CIs)分别为1.10(1.02~1.18)、1.10(0.95~1.27)。遗传风险评分每增加一个标准差,IHD发病风险增加4%(2%~6%)(线性趋势P=0.001)。进一步调整基线BMI后,高遗传风险组与低遗传风险组效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遗传风险评分与IHD发病风险间仍具有线性趋势(P=0.019)。结论成年人IHD风险随儿童肥胖遗传易感性增加而增加,提示儿童肥胖是发生IHD危险因素。儿童肥胖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特征,应定期关注其变化情况,实现成年人IHD早期干预。

  • 标签: 儿童肥胖 缺血性心脏病 遗传易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Fried表型以及由不同数量疾病缺陷构成衰弱指数(FI)对衰弱状态评价一致性以及与死亡风险前瞻性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第二次重复调查23 615名研究对象数据,采用5种表型指标构建Fried表型,并分别纳入28个和40个疾病缺陷构建FI-28和FI-40。计算加权Kappa系数比较3种指标对衰弱状态分类一致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衰弱指标与死亡风险关联。结果采用Fried表型、FI-28和FI-40计算衰弱率分别为5.4%、7.9%和4.0%。Fried表型与FI-28和FI-40Kappa系数分别为0.357和0.408,FI-28与FI-40Kappa系数为0.712。经过(3.9±0.5)年随访,死亡755人。当采用Fried表型时,与无衰弱组相比,衰弱前期和衰弱组死亡风险均增加,多因素调整后风险比(HR)(95%CI)分别为1.60(1.32~1.94)和2.90(2.25~3.73);采用FI-28时,衰弱前期和衰弱组死亡HR值分别为1.71(1.39~2.11)和2.52(1.95~3.27);采用FI-40时,衰弱前期和衰弱组死亡HR值分别为1.98(1.60~2.44)和3.71(2.80~4.91)。衰弱状态与死亡风险关联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在低年龄组中关联强度高于高年龄组。结论Fried表型和基于不同数量变量构建FI表现出较好一致性,都能较好地预测死亡风险。

  • 标签: Fried表型 衰弱指数 死亡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中国人 成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身高降低与跟骨骨密度关联。方法研究对象为参加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者,此次调查时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跟骨骨密度。本研究纳入分析24 231人。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基线至重复调查身高变化与重复调查时骨密度指标之间关联。结果基线至重复调查平均间隔时间为(8.0±0.8)年,身高降低≥1.0 cm者占33.0%,≥3.0 cm者占3.7%。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身高降低与骨密度水平关联存在线性趋势(均P<0.001)。身高降低1.0 cm,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和强度指数分别变化-0.79(-0.95~-0.63)、-2.74(-3.35~-2.13)和-1.29(-1.54~-1.04)。与身高稳定者相比,身高降低≥3.0 cm者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和强度指数β值(95%CI)依次为-3.29(-4.08~-2.50)、-10.70(-13.66~-7.73)和-5.16(-6.36~-3.96)。亚组分析显示,上述关联在女性、年龄≥55岁和低体力活动者中更为显著。结论身高降低幅度越大,骨密度指标越低。身高作为容易测量体格指标,应该定期关注其变化情况,以早期发现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等骨骼健康问题。

  • 标签: 身高降低 骨密度 跟骨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折住院率三间分布。方法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者,剔除2009年以前失访或死亡者,共纳入506 004人。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6年10个项目地区任意骨折和5个部位骨折(上肢、下肢、椎骨、骨盆和髋部骨折)住院率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结果在(7.7±1.2)年(累积3 899 814人年)随访期间,共记录到17 118例任意骨折住院事件,任意骨折粗住院率为4.39/1 000人年。在控制了固定队列人群年龄增长后,2009-2016年间,不同部位骨折住院率均呈上升趋势,任意骨折年增长率(95%CI)为9.1%(8.3%~9.9%)。除髋部骨折外,农村骨折住院率高于城市(P<0.05),农村和城市任意骨折住院率分别为5.42/1 000人年和3.24/1 000人年。骨折住院率随年龄增加。<50岁时,除骨盆骨折外,男性骨折住院率高于女性;≥50岁时,女性骨折住院率均高于男性。结论骨折住院率随年龄增加同时,也表现出长期增长趋势。我国正在迈入老龄社会,骨折疾病负担将会越来越重,预防骨质疏松和防止伤害相关骨折发生,从而减少骨折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折住院率 三间分布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睡眠状况与肾结石风险之间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长期随访数据,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睡眠时间为极端值研究对象,共纳入501 701人。研究收集睡眠数据包括失眠症状、白天嗜睡情况、午休习惯、打鼾情况和睡眠时间;并根据失眠症状、白天嗜睡情况和睡眠时间构建睡眠评分(0~3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睡眠因素、睡眠评分与肾结石风险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10.7±2.2)年,随访期间首次记录肾结石病例共12 381例。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没有对应失眠症状者相比,有入睡困难或过早醒来症状者肾结石风险比(HR)分别为1.12(95%CI:1.06~1.18)和1.06(95%CI:1.00~1.12)。使用安眠药、白天嗜睡、午休习惯、打鼾与肾结石风险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关联。与每日睡眠时间≥7 h者相比,<7 h者发生肾结石HR=1.13(95%CI:1.08~1.18)。与睡眠评分为3分(睡眠质量最高)者相比,睡眠评分为2、1、0分者对应HR值分别为1.08(95%CI:1.03~1.13)、1.16(95%CI:1.10~1.23)、1.19(95%CI:1.03~1.37)。结论中国成年人中有失眠症状或睡眠时间短者肾结石风险增加。

  • 标签: 失眠 睡眠时间 打鼾 肾结石 队列研究 中国人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我国30~79岁成年人睡眠状况与衰弱相关性,并探讨肥胖对二者关系效应修饰作用。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全体研究对象、不同肥胖状态者睡眠时长较长(≥9 h/d)、较短(≤6 h/d)、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与衰弱前期、衰弱期相关性,并根据分层分析判断肥胖效应修饰作用。结果在512 724名研究对象中,2.3%处于衰弱状态,40.1%处于衰弱前期状态。睡眠时长与衰弱评分之间呈U形关系。睡眠时长较短(OR=1.21,95%CI:1.19~1.23)、较长(OR=1.19,95%CI:1.17~1.21)、失眠障碍(OR=2.09,95%CI:2.02~2.17)、打鼾(OR=1.61,95%CI:1.59~1.63)、不健康睡眠评分为1分(OR=1.46,95%CI:1.44~1.48)、2分(OR=1.97,95%CI:1.93~2.00)、3分(OR=3.43,95%CI:3.21~3.67)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正相关。上述睡眠问题亦与处于衰弱期正相关。在正常体重组中,睡眠时长较短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失眠者处于衰弱前期相关性高于超重肥胖组;而打鼾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相关性低于超重肥胖组,按中心性肥胖分层结果类似(交互P值均<0.007)。结论睡眠时长较长或较短、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较高,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或衰弱期正相关,超重肥胖对二者关系具有效应修饰作用。

  • 标签: 睡眠 肥胖 中心性肥胖 衰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国成年男性和女性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骨密度关系。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COPD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分级与跟骨骨密度指标(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强度指数)之间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3 876名研究对象,男性COPD患病率为34.3%(3 130/9 125),女性COPD患病率为23.2%(3 416/14 751)。以健康男、女性为参照,男、女性COPD患者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强度指数均降低,男性对应β值(95%CI)分别为-0.87(-1.37~-0.36)、-3.42(-5.42~-1.43)、-1.53(-2.34~-0.71),女性对应β值(95%CI)分别为-0.66(-1.09~-0.23)、-2.24(-3.92~-0.55)、-1.06(-1.71~-0.40),男性中下降幅度更大(交互作用均P<0.05)。GOLD分级与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强度指数呈负相关,且存在线性趋势(线性趋势检验均P<0.001)。亚组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0岁、男性低体力活动水平者、男、女性非超重/肥胖者中COPD患者骨密度下降幅度更大。结论COPD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应加强对COPD患者骨密度关注,尤其应关注年龄大、体力活动水平低、非超重/肥胖COPD患者。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分级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主要膳食模式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关系。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第二次重复调查,对20个食物组进行因子分析提取膳食模式。将四肢肌肉重量指数(ASMI)、全身肌肉重量指数(TSMI)、手握力和上肢肌肉质量(AMQ)分性别的最低五分位数作为判断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截断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相关性。结果提取出2种主要膳食模式,平衡膳食模式以摄入多种食物为特征,米肉膳食模式以摄入大米、肉类、家禽和鱼类较多为特点。平衡膳食模式得分高者,低TSMI、低手握力和低AMQ危险性降低,对应OR值(95%CI)分别为0.83(0.74~0.95)、0.64(0.56~0.74)和0.82(0.72~0.93),且关联具有线性趋势(P<0.05);米肉膳食模式得分高者,低ASMI、低TSMI和低手握力危险性更低,OR值(95%CI)分别为0.67(0.55~0.82)、0.69(0.56~0.85)和0.74(0.60~0.91),且关联具有线性趋势(P<0.05)。结论平衡膳食模式和米肉膳食模式得分较高者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更高。

  • 标签: 膳食模式 肌肉重量 手握力 因子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和分析中国10个地区近10万成年人随访10年间过早死亡(死亡年龄<70岁)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CKB研究基线调查(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指标等)及随访监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健康结局事件),分地区、性别、基线生活方式等变量描述研究人群10年随访期间内过早死亡,并分析其死因情况,并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过早死亡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纳入99 993名研究对象(56~69岁),经过10年随访,每1 000人年过早死亡率为7.15,死因别死因以癌症(36.9%)和心脑血管疾病(35.2%)为主,过早死亡率(/1 000人年)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9.11 vs. 4.78),北方高于南方(8.46 vs. 6.41),男性高于女性(9.57 vs. 5.31),随基线年龄增加而降低(均P<0.05)。过早死亡风险随吸烟量增加而增加,既往饮酒者和重度饮酒者(饮酒量≥60 g/d)过早死亡风险较高[HR值分别为1.25(95%CI:1.16~1.36)、1.20(95%CI:1.08~1.34)];过早死亡风险随体力活动水平增加而降低;相对于体重正常和非中心性肥胖者,低体重者与中心性肥胖者过早死亡风险更高[HR值分别为1.67(95%CI:1.55~1.81)、1.13(95%CI:1.05~1.21)]。结论我国56~69岁成年人10年随访过早死亡以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存在明显社会经人口济学特征差异,且其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及体格指标等多因素影响。

  • 标签: 过早死亡 前瞻性队列研究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评健康状况(SRH)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关联性。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剔除有逻辑错误和信息缺失个体,最终纳入512 713名研究对象。SRH在基线问卷调查时搜集,包括整体自评健康状况(GSRH)及与同龄人相比自评健康状况(ASRH);死亡事件及原因通过链接到疾病死亡监测系统和国家医保系统获取。采用多因素校正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SRH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关联性。结果在平均9.9年随访时间里,共观测到44 065例死亡事件,其中17 648例死于CVD。与GSRH良好的人相比,GSRH较差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风险效应(HR)值(95%CI)分别是1.84(1.78~1.91)和1.94(1.82~2.06)。与ASRH更好的人相比,ASRH更差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HR值(95%CI)分别是1.75(1.70~1.81)和1.83(1.73~1.92)。两种SRH指标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关联性在各个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中都保持显著,且SRH越差、死亡风险越高。结论SRH简单易用,SRH越差、个体未来全因死亡/CVD死亡风险越高。

  • 标签: 自评健康状况 心血管疾病 死亡 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