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作者: 于淼 陈玉迪 刘擘 宋晓婷 赵作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10019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34
  • 简介:摘要目的翻译荨麻疹控制评分(UCT),并检验该量表的信效度、敏感性以及筛选准确性。方法经过翻译、回译和文化调试,确定荨麻疹控制评分的条目。应用该量表调查51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41例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患者和11例CSU合并CIndU患者。入组后8周内,81例使用抗组胺药治疗,8例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14例抗组胺药联合奥马珠单抗治疗。入组时和入组后第4、8周时,用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DLQI)、荨麻疹活动评分(UAS)评估生活质量损害和疾病活动情况。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估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通过与DLQI、UAS28评分比较,检验中文版UCT的聚合效度、已知族群效度、敏感性及筛选准确性。结果中文版UCT包含4个条目,回顾性评价过去4周内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效果和总体疾病控制情况。CSU组UCT量表各条目得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6~0.945,CIndU组为0.834~0.958。入组时,CSU组与CIndU组UCT与DLQI评分显著负相关(rs值分别为-0.672,-0.578,均P<0.01)。第4周和8周时,CSU组UCT与UAS28、DLQI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4周:rs值分别为-0.654、-0.829,均P<0.01;8周:rs值分别为-0.717、-0.765,均P<0.01),CIndU组UCT与DLQI评分亦显著负相关(rs值分别为-0.834、-0.778,均P<0.01)。CSU组第4周与第8周之间UCT变化量与UAS变化量显著相关(rs=-0.569,P<0.01);与入组时比较,第4、8周时UCT变化量与相应DLQI评分变化量显著相关(rs值分别为-0.693、-0.447,均P<0.01)。对于CIndU组,与入组时比较,第4周与第8周时UCT变化量与DLQI变化量亦显著相关(rs值分别为-0.615、-0.408,均P<0.01)。不同UAS、DLQI评分组间UCT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文版UCT是有效、可靠的CSU和CIndU患者的临床管理工具,可用于评估疾病控制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活动度及疾病相关生活质量。

  • 标签: 荨麻疹 疾病影响状态调查 荨麻疹控制评分 疾病活动度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 信度 效度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神经介入技术在急性缺血性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比传统静脉溶栓治疗与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评估介入技术在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8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中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传统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神经介入治疗。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NIHSS评分、mR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最小血流量和最小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脑血管外周阻力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介入技术在急性缺血性中的治疗中显示出显著优势,能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临床预后。

  • 标签: 神经介入技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 应用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海外EPC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和应对措施。同样,地铁行业在工程项目实施中也面临着各种风险隐患,如人员安全、工期延误等问题。因此,加强地铁行业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研究地铁行业的风险管理,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提高地铁工程项目的成功率和质量。具体来说,本文将通过对地铁工程项目的风险管控流程和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出适用于地铁行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为地铁企业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海外EPC工程项目 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洛尤单抗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颅内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发病48 h内收住天津市环湖医院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当日均开始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空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 mmol/L者联用依洛尤单抗。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者纳入他汀组,联合应用依洛尤单抗者纳入联合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第2周降脂治疗达标(LDL-c<1.70 mmol/L)情况和入院后2周内颅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情况,合并疾病情况,脑梗死病因分型,降脂方案,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量表(NIHSS)评分,血压、血脂水平以及降脂治疗第2周血脂水平等临床特征,将组间比较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分析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437例,他汀组358例(81.9%),联合组79例(18.1%);2组患者基本情况、合并疾病情况、脑梗死病因分型、降脂方案、入院时NIHSS评分、血压等临床特征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他汀组基线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低于联合组(TC:P<0.001,TG:P<0.001,LDL-c:P=0.004,HDL-c:P=0.024)。降脂治疗第2周,他汀组和联合组患者LDL-c、TC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他汀组治疗前、后LDL-c和TC水平的差值均明显低于联合组[LDL-c:(0.66±0.91)mmol/L比(2.58±0.38)mmol/L,P<0.001;TC:(0.37±0.18)mmol/L比(1.94±0.44)mmol/L,P<0.001]。联合组降脂治疗达标率明显高于他汀组[87.3%(69/79)比9.7%(37/358),P<0.001]。入院后2周内他汀组和联合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2.0%(43/358)和13.9%(11/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心房颤动(OR=3.054,95%CI:1.402~6.651,P=0.005)、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OR=3.431,95%CI:1.554~7.573,P=0.002)和脑梗死病因分型为心源性栓塞(OR=1.544,95%CI:1.047~2.278,P=0.028)为早期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和依洛尤单抗降脂疗效更佳,未发现依洛尤单抗与早期颅内出血有关。

  • 标签: 脑梗死 血脂异常 颅内出血 他汀类 依洛尤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B超定位联合PICC继发性异位风险评估表预防极早产儿导管继发性异位的效果分析。方法:以我院2022年1月到2023年9月收诊的42例早产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动态分组后对两组患者的B超定位联合PICC继发性异位风险评估表的价值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没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留置管时间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极早产儿导管继发性异位采取B超定位联合PICC继发性异位风险评估表评估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并且可以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这种措施有推广使用的意义。

  • 标签: B超定位 PICC继发性异位风险评估表 预防极早产儿导管继发性异位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