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帕金森病(PD)运动并发症风险分层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症状、延缓运动并发症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9年11月到2020年6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专病门诊或住院的PD患者,已接受药物治疗但未发生运动并发症,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8指数(PDQ-8 SI)>18.59。基线时,采集人口学特征、PD病史,左旋多巴用量(LD)、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完成PDQ-8、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Ⅱ和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HAMA-1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简易智能状态测验(MMSE)、匹茨堡睡眠指数(PSQI)和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的评估,评价PD患者运动并发症发生风险,依次分为症状波动和异动症高、中、低危组,分层制定用药方案。在随访6、12个月时复测上述指标;在随访3、9个月时记录用药信息、运动并发症(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和药物不良反应,完成PDQ-8评估。结果251例PD患者完成1年随访,男135例,女116例。基线时,年龄[M(Q1,Q3)]为66(60,71)岁,PDQ-8 SI[M(Q1,Q3)]为31.2(21.9,40.6)分。15.9%(40/251)患者处于症状波动高危,7.2%(18/251)处于异动症高危;不同风险组的发病年龄、病程、治疗时程、UPDRS-Ⅱ和Ⅲ评分、H&Y分级、PDQ-8 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时,总人群PDQ-8 SI为12.5(9.4,18.8)分,ΔPDQ-8 SI为-15.6(-21.9,-9.4)分,ΔUPDRS-Ⅲ为-9(-16,-4)分,较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波动高危组ΔUPDRS-Ⅱ与症状波动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动症高危组ΔPSQⅠ、ΔLD和ΔLED与异动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症状波动发生率为9.56%(24/251),异动症发生率为5.97%(15/251)。结论PD运动并发症风险分层治疗方案,在提高PD患者生活质量、兼顾改善运动症状和延缓运动并发症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期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不同亚区多巴胺转运体(DAT)参数对剂末现象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57例帕金森病患者,基线完成11C-2β-羧甲氧基-3β-(4-氟苯基)托烷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至少接受12个月多巴胺能药物治疗。记录患者开始接受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和剂末现象出现的时间。在校正临床相关因素后,通过Cox比例危险模型评估纹状体不同亚区DAT摄取值及相关参数对剂末现象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中位时间为23个月,完成随访的55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有10例出现剂末现象(18.18%)。与未发生剂末现象的帕金森病患者相比,发生剂末现象的患者基线尾状核、前壳核DAT摄取值明显降低(分别为0.66±0.52与1.08±0.42,t=2.76,P=0.008;0.66±0.20与0.87±0.28,t=2.27,P=0.027),以症状轻侧对侧尾状核及前后壳核更明显。多因素Cox比例危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性别、年龄、病程、基线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评分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增加值(∆LED)因素校正后,症状轻侧同侧尾状核DAT摄取值降低(HR=0.20,95%CI 0.07~0.63,P=0.006),症状轻侧对侧尾状核(HR=0.28,95%CI 0.11~0.69,P=0.006)和后壳核DAT摄取值降低(HR=0.08,95%CI 0.01~0.64,P=0.018),壳核/尾状核DAT摄取值比值增大(HR=2.33,95%CI 1.02~5.33,P=0.045)是发生剂末现象的预测因子。结论剂末现象可能与纹状体多巴胺受损有关,在壳核多巴胺缺失的基础上,早期双侧尾状核受损是帕金森病患者剂末现象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帕金森病不同阶段步态特征改变,明确疾病进展演变过程中变化的特异性步态参数,为疾病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项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或住院的276例帕金森病患者[Hoehn-Yahr(H-Y)分级1~3级]和63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便携式惯性测量单元系统记录步态时空变量,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获得代表不同步态特征的步态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健康对照和H-Y分级1~3级帕金森病患者中各步态变量及步态域之间的差异,并根据运动分型进一步细分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步态变量及步态域在评估不同阶段帕金森病患者步态障碍严重程度的敏感度。结果对采集的11项步态时空变量归纳出4种步态域:步伐(步长、步速、跨步长)、节奏时相(步频、跨步时长、双支撑相时长)、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步长变异系数、步长不对称性、步速变异系数)和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摆动相时长变异系数及摆动相不对称性)。随着疾病进展,4个步态域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与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相对于健康对照,帕金森病患者步伐参数在H-Y分级2级患者出现中度受损(效应量0.64;标准化分值0.12±0.80与0.64±0.81,P<0.05),以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为明显,而H-Y分级1级患者较健康对照无改变(P>0.05);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在H-Y分级3级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明显异常(效应量0.62;标准化分值0.27±1.12与-0.27±0.52,P<0.05),而H-Y分级1级和2级帕金森病患者改变不明显(均P>0.05);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在H-Y分级1级帕金森病患者即开始出现轻度损害(效应量0.42;标准化分值-0.03±0.69与-0.33±0.49,P<0.05),其中摆动相不对称性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更为突出。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步态参数出现特征性演变,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可能是区分早期帕金森病与健康人群的标志;步伐和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是评估帕金森病疾病进展的重要步态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行走时步态的时空和运动学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8例(Hoehn-Yahr分级≤2.5级),以及患者配偶或同期来源于社区的健康志愿者共7名作为对照组。利用三维光学运动分析系统来进行步态测试,计算相应运动学时空参数,比较两组受试者在自由行走、转身以及不同认知负荷下(单任务行走和双重任务行走)的步态特征。采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各步态参数的比较及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帕金森病组行走时的摆臂幅度较对照组减小[单任务下分别为(0.63±0.15) m与(0.89±0.27) m,双任务下分别为(0.64±0.16) m与(0.99±0.22) m,β=-0.353,95%CI -0.558~-0.148,P=0.002]。帕金森病组的双臂摆动幅度不对称性比对照组更大(单任务下分别为12.48%±5.48%与6.96%±4.39%,双任务下分别为17.13%±4.05%与7.67%±5.23%,β=8.992,95%CI 4.148~13.836,P=0.001)。双重任务行走时帕金森病组双臂摆幅不对称性较对照组增加的幅度比在单任务行走时增加的幅度更大(β=3.916,95%CI 1.367~6.466,P=0.003)。对于下肢步态特征,在任务状态一定时,帕金森病组跨步长和步长均较对照组减小[跨步长分别为(1.10±0.17) m与(1.31±0.10) m,β=-0.169,95%CI -0.300~-0.038,P=0.015;步长分别为(0.55±0.09) m与(0.65±0.04) m,β=-0.081,95%CI -0.150~-0.013,P=0.023],步宽以及两种行走任务状态下的跨步长、步长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帕金森病组完成转身过程的耗时比对照组长[(1.66±0.30) s与(1.37±0.23) s,β=0.302,95%CI 0.049~0.555,P=0.023],在转身起始模式上,转身起始时间与分析的身体部位有关,为头部先于骨盆开始转向(β=-0.060,95%CI -0.107~-0.014,P=0.011),而与组别无关(P>0.05)。结论通过量化的步态参数能更准确地反映早期帕金森病的步态特征。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摆臂幅度减小,摆臂不对称性增大,步长缩短,转身速率减慢;摆臂不对称性在双重任务行走时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