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多种健康危害行为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选取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安徽、湖北3个省份的11个城市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纳入109所幼儿园全部的27 987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7 200份。通过问卷调查父母及儿童人口社会学特征、视屏时间和户外活动情况、饮食行为、睡眠时间及情绪与行为问题等信息,并对学龄前儿童的多种健康危害行为和情绪与行为问题进行判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多种健康危害行为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 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5%(2 587例)、 9.5%(2 590例)、18.2%(4 958例)、24.5%(6 670例)、11.2%(3 058例)、10.2%(2 770例)。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累加得分的低、中、高分组3组所占比例分别为30.6%(8 316名)、60.9%(16 568名)和8.5%(2 316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得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累加得分较低分组相比,中、高分组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异常、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均较高(P值均<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健康危害行为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存在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湖北、安徽、江苏11个城市的109所幼儿园为研究现场,将3~6岁的儿童纳入研究,共27 987名,回收有效问卷(问卷均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填写完成)27 200份。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父母行为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定,并分析不同特征的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率的差异;以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为因变量,以父母支持/参与和强制/敌意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的关联。结果27 20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35±0.96)岁,男性13 975名(51.4%),城市儿童24 634名(90.6%),独生子女17 916名(65.9%)。父母双方支持/参与均高占14.9%,均低11.9%;父母双方强制/敌意均高占15.2%,均低11.3%。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5%、9.5%、18.2%、24.5%、11.2%和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独生子女、居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和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与父亲/母亲高支持/参与、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亲/母亲低支持/参与和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与父母双方均高支持/参与、均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母双方均低支持/参与和均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