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S 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147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其中69例采用MICS CABG方式治疗(微创组)、78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传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指标及肾功能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微创组和传统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6.9±5.8)岁和(68.2±7.0)岁,男性比例分别为60.9%(42例)和51.3%(40例)(均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无患者发生中转开胸手术。术前,微创组和传统组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8 h再次复查,微创组的血清cTnI为(3.109±0.664)μg/L,CK-MB为(18.03±3.27)U/L,均低于传统组的(3.438±0.715)μg/L、(20.63±4.28)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随访中,微创组和传统组的再发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脑卒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栓形成、心源性死亡、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微创组与传统组患者累积MAC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39%和26.92%(P=0.171)。结论MICS 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较好,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患者心肌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中保留瓣膜下结构的临床价值及其对左心室收缩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华中阜外医院成人心脏外科实施二尖瓣置换手术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保留瓣膜下结构分为保留组45例(术中保留瓣膜下结构)、全切组52例(术中二尖瓣及瓣下腱索全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随访3和6个月的一般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功能定量指标;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患者手术前后心尖长轴整体纵向应变及左室短轴整体圆周应变参数,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保留组与全切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41.8±11.3)和(43.3±10.6)岁,男性分别占58.0%(26例)和44.0%(2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留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57.8±4.5)和(78.6±6.7)min,均长于全切组[分别为(48.1±4.4)和(48.1±4.4)min](均P<0.05);保留组患者停机时左心房压为(8.4±1.8)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全切组的(11.3±2.5)mmHg(P<0.001);保留组与全切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Tei指数测定值、二尖瓣环室间隔侧应变率、二尖瓣环左室壁侧应变率均存在组间×时间的交互效应(均P<0.05)。保留组患者术后3和6个月的LVEDD、LVEF分别为(44.7±4.0)mm和(45.5±4.2)mm,(56.5±4.9)%和(58.8±5.0)%,均大于全切组的(42.7±3.6)mm和(42.7±3.6)mm,(54.5±4.6)%和(56.3±4.8)%(均P<0.05);保留组术后3个月的LVESD为(32.6±3.2)mm,大于全切组的(31.2±3.4)mm(P<0.05);保留组患者术后3和6个月的Tei指数分别为1.0±0.2和0.8±0.2,均低于全切组的1.2±0.3和0.9±0.2(均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手术中保留瓣膜下结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左心功能,提高左心收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