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地中药桑黄的鉴别研究

/ 2

不同产地中药桑黄的鉴别研究

孙文凤 朱述英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桑黄作为一种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药食两用真菌,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多糖类、黄酮类、萜类等,这些成分使其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桑黄最早的记载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作为传统中药治疗各种疾病,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开始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更因其优异的抗肿瘤效果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是担子菌门、蘑菇纲、锈革菌目、锈革菌科、的大型多孔菌,通常被划分为木层孔菌属(Phellinus)、纤孔菌属(Inonotus)和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1]。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西藏、云南等地。桑黄一般在缺氧的环境中形成,可以生长在桑树、杨树、柳树等阔叶树树干上,喜欢生长在湿润、温暖的环境,它的形成涉及到菌丝的生长、子实体的形成等多个步骤,生长周期一般在3年到20年不等,往往生长周期越长,品质越高。桑黄分为野生桑黄与人工栽培桑黄。野生桑黄的形成十分不易,因为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苛刻所以分布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分布范围小且生长速度慢,周期长,长成形就需要2~3年,子实体较大的则需要生长5~10年,还有一些20年生的桑黄更是十分稀少。近年来,我国人工栽培桑黄已形成规模,通常的栽培的品种主要有瓦尼桑黄、忍冬桑黄和粗毛纤孔菌等,目前桑树桑黄还在试验栽培[2]。栽培过程中要为其提供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充足的养分,培养1~3年,便可进行采摘。2016年以后桑黄人工栽培产业快速发展,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地主要集中于吉林、山东、安徽、浙江、陕西等地。

通过对比山东、安徽、浙江、吉林四个产地不同批次的桑黄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理化特征以及其活性成分的含量,分析不同产地桑黄存在的差异,同时总结不同产地桑黄的共同特征,为进一步完善桑黄药材质量控制、深入研究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通过眼观、手摸等方法对桑黄进行性状鉴别;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桑黄粉末的显微特征;使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桑黄进行理化鉴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桑黄样品中的多糖和黄酮含量进行测定。

一、性状鉴别

在性状上,各地区桑黄子实体均为无柄盖形,菌盖为半圆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状,长度在4~10 cm之间,宽度在3~7 cm之间。菌盖背面颜色为金黄色至灰黑色,多具不规则环状棱纹,腹面金黄褐色至棕褐色。体轻,质坚,不易折断。

从菌盖颜色上看,山东的桑黄菌盖表面呈灰褐色,安徽桑黄呈棕褐色,浙江桑黄呈金黄色,吉林桑黄呈灰黑色,浙江桑黄颜色较浅,吉林桑黄颜色较深;从菌盖形状上看,山东、安徽桑黄菌盖均呈半圆(球)形,浙江桑黄呈马蹄形,吉林桑黄为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从桑黄腹面颜色上看,浙江金黄褐色、安徽浅黄褐色、山东黄褐色、吉林棕褐色,颜色逐渐加深;从大小上来看,山东、浙江、吉林的桑黄较安徽桑黄大,约为安徽桑黄的2倍左右。

二、显微鉴别

在显微鉴别中,各地区桑黄粉末为棕黄色至棕褐色;菌丝除浙江外,隔膜多为简单分隔、菌丝不分支;孢子为淡黄色至金黄褐色,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

从菌丝的颜色来看,山东、安徽、浙江桑黄的菌丝颜色为金黄褐色至浅黄色较吉林的锈褐色颜色浅;从菌丝的形状来看,山东、安徽、吉林桑黄的菌丝形状平直或略微弯曲且无分支,浙江桑黄的菌丝形状弯曲,有分枝;从孢子壁的厚度来看,浙江桑黄较其他地区桑黄明显较厚;从孢子的形状上看,山东、浙江、安徽桑黄孢为卵圆形或椭圆形,吉林桑黄孢子呈三角形。

三、理化鉴别

参照《安徽省中药材标准(2022年版)》[3-4]相关规定,用浓度为0.5 mg/mL的亮氨酸溶液作对照品溶液;取8个样品的粉末各1.0 g,使其溶解于50 mL的6 mol/L的盐酸溶液中,将溶液加热回流3小时后进行滤过处理,将所得滤液蒸干,残渣用无水乙醇溶解至5mL,即得供试品溶液。将对照品溶液、各供试品溶液按照编号顺序依次点在一个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3:1)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加热至能够显现出清晰颜色为止,记录结果。以亮氨酸为对照品,各地桑黄的薄层色谱图在对应位置均有相同斑点,且谱图整体较为相似,分析其所含成分差别不大;从薄层色谱图上来看,色谱图所显示出的不同之处,推测是因其活性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含量测定

从多糖、黄酮含量来看,各地桑黄多糖与黄酮含量有所差异,多糖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吉林桑黄、山东桑黄、浙江桑黄、安徽桑黄。最高含量为2.37%,最低为1.24%;黄酮含量从高到低分别为吉林桑黄、山东桑黄、安徽桑黄、浙江桑黄。含量最高为5.59%,含量最低为3.68%。

本研究对不同产地桑黄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并对其主要活性成分多糖、黄酮进行了含量测定。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各地区桑黄在子实体、菌丝、孢子的颜色与形状上存在差异。总结其共同特征,发现不同产地桑黄子实体均为无柄盖形,菌盖为半圆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状,长度在4~10 cm之间,宽度在3~7 cm之间;菌盖背面颜色为金黄色至灰黑色,多具不规则环状棱纹,腹面金黄褐黄色至棕褐色;体轻,质坚,不易折断。桑黄粉末为棕黄色至棕褐色;菌丝隔膜多为简单分隔,菌丝不分支;孢子为淡黄色至金黄褐色,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以亮氨酸为对照品观察各地桑黄薄层色谱图,在对应位置均有相同斑点,且谱图整体相近,分析其所含成分差别不大,但在含量上可能存在差异;通过含量测定结果分析,各地桑黄多糖含量不低于1.20%,黄酮含量不低于3.60%。

随着桑黄药用价值的深入挖掘及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桑黄的潜在价值逐步被发掘出来,尤其在抗肿瘤方面表现出的良好效果,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关于桑黄的各方面研究都已有较明显的进展,但关于桑黄基源、鉴别的研究仍有待完善。本研究所使用方法虽能对桑黄进行简单的鉴别,但仍然缺乏深度和精度。如果想要更加精确的鉴别,可以利用分子序列等方法来确认,但是此种方法对仪器要求较高、成本过大,不适合日常鉴别。

参考文献

[1]吴声华, 戴玉成. 药用真菌桑黄的种类解析[J]. 菌物学报, 2020, 39(05): 781-794.

[2]付立忠, 陆娜, 闫静, 等. 三种桑黄属真菌人工栽培子实体营养、药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分析评价[J]. 菌物学报,2021,40(08):2148-2158.

[3] 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安徽省中药材标准 (2022年版) [S].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2: 134.

[4] 吉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吉林省中药材标准 (第二册) 2019年版[M].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216-217.

孙文凤(2003.01-),女,汉族,山东枣庄,学士,中药学专业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指导老师:朱述英(1983.03--)女,汉族,山东滕州,硕士,中药学

该篇文章依托2024届本科毕业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