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策略

王靖宇

身份证号码;320922199406209115 

摘要时至今日,伴随着瞬息万变的经济腾飞,我国的财经格局正经历着一系列变迁,目前阶段,我国已经从切实追求经济规模的增长转变为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城市生态系统治理的提升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从业人员亟需运用更先进、更优质的经营手段,以增强城市整体的治理能力。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城市建设

1引言

城市生态化治理涉及的是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工作,这包括不限于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提升城市整体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这一治理工作内容包涵范围宽泛,涵盖空气、水、土地、噪音等各个方面。城市排污、废物处理、绿化维护等方面都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生态化治理旨在实现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稳步发展,并促进环境与城市的和谐共存。此外,推动这项工作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需发挥监管和宏观管理的角色,企业应当负起社会职责,公众也应当积极参与到各项治理活动中来。

2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原则

2.1先进性原则

先进性在于采纳更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法,并与市场经济活动相结合,创新管理策略,加强城市中现行的法令与规章体系。这样做能够打造一个更加先进的城市生态管理系统。所谓市场经济机制,即通过实行价格政策和环保税收等措施,促使企业更合理地利用资源,防止盲目污染与随意排放,以确保生产活动的环保性。科技规划及技术革新是依据城市实际成长需求来进行科技进步,或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估,运用新型技术、原料及装备等,保障社会成员在生产和消费上实现绿色可持续。

2.2法制化原则

法治化原则强调,在城市生态治理中,各公司、民众及政府部门需依照相关法令严格自律,从而确保规则的遵循。完备的法规系统促进了公众参与的合法化与效能,这涵盖数个要点。首先,需要提升职员参与治理的自觉性和对法治的认识,让法律在日常管理事务中得到普及应用,并让大众明白法律是实施生态化管制的关键基石。接下来,增强政府在治理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建立完备的职责清晰的管理框架,明确不同参与方的责任,确保政府在整个治理体系中扮演核心角色。

2.3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各个城市拥有其独特的气象和环境条件,因而在城市生态治理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环境维护。具体来讲,应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地势、气候特性来设计相应的保护方案。对于那些水资源匮乏的区域,生态治理的焦点应聚焦在节约水资源,增强当地民众对于水源保护的认识;对于那些空间质量受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则应将工作重点转向降低排放,以确立和保护当地市民的身体健康。

2.4全民参与原则

在推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整治行动时,需重视唤醒居民群体主动参与治理活动的觉悟,并倡导更多市民投身于环境保卫之中。恪守此方针有助于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的守护进程,促使每位居民树立环境保护的认知,以实现社会各界共同治理的局面。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管控任务中,行政机构需要增强对环保的宣教推广或借由教育手段,循序渐进地提高大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3理论基础

3.1可持续发展理论

该理论最早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原本是从生态学角度演化而来的,构成了一套具有较高科学性的管理策略。得到联合国的公认之后,它更受到了普遍的瞩目。此一理论框架多面性强,使得众多学者能够就其定义和深意进行各种维度的阐释,其中一些学者专注于土地的有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持之中寻求动态的均衡,为了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与系统稳定。而在此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着眼于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旨在保持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和既定标准一致的同时,展开对资源的保护行动。

3.2环境经济学理论

该理论的诞生深受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及人口构成的不断变化所影响。经济的迅速扩张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冲击,这使得这一理论在学术领域的地位日益上升。环境与经济的交融催生出了一门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而其理论构架的早期雏形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有位意大利社会学者全面详细地阐释了环境经济学和相关的经济道德问题,并对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出了见解。这一思想对自然保育产生了积极作用,并推动了环境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建立与进步。

3.3生态经济学

该理论源于对人类激增的人口及其工业化活动的基本框架分析,并且与生态系统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的逐步进步,生态经济学已经从静态学科演进为动态学科,它在确保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能对环境的维护提供必要的均衡作用。此学说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雏形,并在1960年左右被正式确立为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在之后的生态环境问题处理中被广泛应用。生态经济学的实践即将经济学的原理与生态保护的实务结合运用,其核心观点在于探讨人类如何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4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环境保护理念需要提升

往昔的城市扩展活动中,经常是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却不够重视对自然生态的维护与保养,这种做法虽然促进了城市财经的进步,但也带来了生态污染的窘境。更为严重的情况包括城区河流水位持续下降、污水问题日渐加剧以及大气污染、绿化覆盖率下降等诸多环境挑战。在如今各城市对污水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许多采取的是求快速解的作法,然而这种举措只能带来暂时的缓解,更可能对邻近的清洁水体造成负面影响。

4.2使用的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整治须依循自然规律与科研精神,在设立对应的规管架构时,更应考量城市成长的真实状况与生态现况,激励管理体制的革新。然而,现行的城市生态治理体制显现出滞后之势,其在环境护理方面缺乏科学性,有时环保管理甚至与都会生态保育的真实需要发生偏离。

4.3植被覆盖率低

在城市绿化方面,植物群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环保角色。当我们从宏观上审视城市生态,尽管我们观察到部分城区的绿地正在持续扩张,但其发展仍旧受到城市道路延伸、建设工程等众多因素的局限。随着众多土地被开发利用,城市的生态维护工作不可避免地遭遇障碍。

5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相关策略

5.1加大宣传力度

要有效地实施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关键在于动员城市中的每个人积极加入,这既有利于可持续地推动城市经济健康成长,又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使城市每位居民认识到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逐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自发地投身于环境管理的实践活动之中。

5.2设置完善的管理体系

着重认识体制作用的重要性,并将环境整治作为行动的起点,进而提高生态环境保养的实效。在以前的生态环境保养实践中,常常把重点放在处理污染问题的后段,这样做不但消耗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无法有效提高总体的管理水平。进入新时代,社会普遍推崇的发展理念已转向环境保护。因此,政府相关机构也应该更新观念,把管理策略从事后处理改为预防为主。关键是要从污染源头入手,减少环境污染恶化的风险。运用更新颖的方法,实现生态环境保养工作的良性循环。

5.4优化绿色规划设计

遵循顺应当地实际情况的经营策略,相关机构需依据本城市的独有属性及其环境条件,将重点放在绿化发展上,推进城市区域绿色植被的增加。首先,明确设立具体的绿化指标,譬如确保城市绿化率超过35%,公共绿地面积占比超过30%等,以此作为基本遵循。接下来,务必保障各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其固有功能,例如以植树为核心。

6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层面的持续进步,城市区域的生态系统同样承受着越发严峻的挑战。为了妥善处理城市中的环保难题,城市生态环境的管理职能需由政府及多个相关方协作投入,协同实施。基于管理职责的原则,针对城市环保的特别需求,我们应当提高能源的合理使用,确保生态环境获得有效保障与监管,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

参考文献

[1] 李金龙,胡均民.西方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行政管理,2013

[2] 任志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探讨[J]. 广东蚕业,2021

[3] 谷晓光.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原则及对策[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

[4] 李嘉欣.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原则与路径[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22

[5] 杨庆虎,饶再英.生态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问题与路径[J]. 中国市场,2022

[6] 冷绍芳.基于绿色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管理[J]. 黑龙江水产,2023

[7] 王战.基于新发展理念背景下生态环境管理的创新策略和发展[J].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

[8] 刘茜,韩中华,魏梦莎.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状况的调查及对策——以武汉为例[J]. 经贸实践,2018

[9] 曾贤刚.生态环境管理:在改革开放中砥砺前行[J]. 环境经济,2018

[10] 贾小梅,王亚男,陈颖,于奇,董旭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