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全球互联视阈下齐鲁故事与外语的碰撞与传播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4

美美与共·全球互联视阈下齐鲁故事与外语的碰撞与传播路径

姜春雨 胡羽彤 黄亚楠 李佩颖 李曦萌 李亚琦   指导老师:孙文文

(临沂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中国进入数字化时代,将传统齐鲁文化数字化是传承创新的必由之路。项目旨在通过跨文化传播、多元化创作和人才培养,提升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项目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包括形成跨文化传播路径、实现双语传播、新媒体视域下多元化初步成型等。未来,项目将继续深化跨文化传播、推动多元化创作、培养人才和社区建设。该项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将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Abstrac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vision of building a cultural power by 2035. As China enters the digital era, the dig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Qilu culture is the only way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The project aim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Qilu culture and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 and understanding throug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ified cre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The project has achieved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aths, the realization of bilingu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persific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perspective. In the future, the project will continue to deepe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mote perse creativity, cultivate talents and build communities. The project is of great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will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 and understanding,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dustries.

关键词:齐鲁文化 全球视阈 数字媒体 文化自信 双语语料库

一、项目概述

1.1.齐鲁文化传播的背景

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打破地域限制,资源共享、信息流通,实现了文化传播的连接性和广泛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打破了单一文化传播途径的桎梏。其中新媒体媒介本身具有多样性、趣味性、通俗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几乎人人都成为独立的媒介。[1]全球互联视域下,中华文化传播途径亟待开拓,构建双语语料库,实现中国文化与国际通用语言的结合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然之路。202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 项目聚焦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齐鲁文化 发展历程中齐鲁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民本精神、兼容精神、奋发 有为、勇于担当等都是这一文化的重要内涵。[2]在全球化背景下,齐鲁文化的传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项目顺时代潮流,以新媒体视野为窗口,以新一代青年人为主力军,以外语碰撞为展现形态,深挖齐鲁文化,并赋予其时代活力,为齐鲁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让齐鲁文化在新世纪焕发生机。

1.2.齐鲁文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中,齐鲁文化的传播路径单一、受众群狭小、且传承意识单薄,有大量内容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因此不仅需要我们拓宽传播路径、觉醒传播意识,更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短视频、数字化、动画讲解等形式聚合了文字、视频、声音等媒介进行复合式传播,极大地拓宽了齐鲁文化的传播形式,跳出了静态传播圈,紧抓人们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精准而快捷的内容传播。但是互联网平台传播文化过程中也存在丢失文化内核,造成信息茧房、审美疲劳,缺乏全媒体思维或者视频内容忽略深层意义的传播等问题。因此,如何突破互联网文化传播困境,运用好大数据、新媒体、移动端等互联网平台更好地将优秀的齐鲁文化,以多感官、多层次、多语言、全方位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将是本课题的重点。

在研究齐鲁文化传播的成功因素和挑战时,文化传播在跨文化传输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的语言障碍、信仰差异、价值观念不同等困难。因此,如何解决这些困难,使齐鲁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容易被接受,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本项目的难点所在。

1.3.齐鲁文化传播与外语碰撞的路经探究

为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跨域语言鸿沟,保证齐鲁文化传播的不失真。在将齐鲁文化翻译为外文时,进行多种路径探索。双语文化视角作为跨文化视角的基本公式,稳坐于两种文化的交椅之上。但“稳”绝非“定”:不能死守所固有的文化,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切换所设计到的两种文化影响下所诞生的两种或是截然不同的、或是大同小异的思维模式。[3]

首先,查阅历史资料,以齐鲁文化深层内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齐鲁文化中的关键词语,结合文化背景在外文中选取最恰当的译文。如“龙”作为齐鲁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号,龙被视为神话中的生物,具有非凡的力量和智慧。它被视为皇权、尊贵和吉祥的象征,常与皇室、帝王联系在一起。龙的形象在中国传统艺术、建筑和文学中广泛出现,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而英文中“dragon”一词是对一种有翅膀和喷火能力的神话生物的描述,是西方文明中邪恶凶猛的象征。就此而言,将齐鲁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译为“dragon dance”是欠妥的,发挥语言学的创造性,用“loong”一词特指中国龙,既能准确传达意思,又能保证在传播过程中不丢失文化底蕴。

其次,深入实践,到山东省各市博物馆参观调研,整理归纳博物馆官方宣传语料中的英文翻译,结合微信小程序构建起齐鲁文化英文语料库。项目研究中,小组成员深入济南市山东省博物馆,青岛市国家一级博物馆、临沂市博物馆参观,此处选取典型翻译作例:如儒家文化中的代表著作《论语》的翻译,在对中国典籍翻译时要做到征引西方哲言及文学经典,以之类比儒学概念,用西方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阐释了儒家思想体系,[4]采取汉学家James Legge的翻译:“The Confucian Analects”。首先理解中文中“论语”二字的含义,其中“论”是编纂的意思,“语”则是语言的意思,结合论语成册的历史背景和所记内容,《论语》指的是孔子和他学生们的对话编纂成册。《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此句的译文如下“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man is distressed by his want of ability. He is not distressed by man's not knowing him.”“君子”是指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选取“superman”(西方文化中有超长能力的人)一次进行翻译十分贴切。“病”此处不是作名词指“生病”而是作动词指“担忧,忧虑”,选取动词“distress”进行翻译,也是抓住了齐鲁文化的深层内涵。

1.4.全球视阈下齐鲁文化传播的创新

全球互联视阈指的是以全球视角出发,将文化传播的过程放在全球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文化传播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规律。在互联网时代,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和文化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普遍,因此,全球互联视阈成为了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该项目中,全球互联视阈意味着研究者将关注齐鲁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差异,探究齐鲁文化如何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被接受和理解。同时,研究者还将关注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传播方式和渠道,探究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传播平台进行齐鲁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从而实现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全球互联视阈的研究将为文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加广阔和开放的视野,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全球化传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齐鲁文化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逐渐趋向多元化和多样性。新媒体对齐鲁文化影像传播具有双向性、互动性,可以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更为灵活多样, 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齐鲁文化影像的知识性、教育性、文化性和科普性的传播功能。

[5]项目充分利用新媒体成员分工学习视频剪辑、摄影运镜、自媒体运营制造热点等知识,充分利用自媒体短视频账号浪潮,打破信息茧房,推动齐鲁文化面向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受众群体的传播。并联合山东省文旅局,打造齐鲁文化IP,将曲阜三孔——中国著名的文化遗产,包括孔庙、孔府和孔林、济南超然楼——始建于元代,位于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畔。文化传播讲究文化内容的可视化,其中包括许多非物质化符号如音乐与文化概念,同时强调趣味性和互动性。[6]将以上著名景点与VR(Virtual Reality)技术结合,使全球参观者更直观更便捷的领略齐鲁文化。

二、项目执行情况

2.1.项目过程记录

准备阶段,确定“美美与共·全球互联视阈下齐鲁故事与外语的碰撞与传播路径”研究课题,撰写相关提案报告。

实践阶段,整合齐鲁故事与外语的关系资源,搭建双语语料库程序,运营自媒体账号,通过实践探访博物馆收集资料,对项目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小组内部消息流通,

中期阶段,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学校、社区线下走访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调查结果,撰写问卷。

收尾阶段,语料库小程序运行稳定准备投入使用,自媒体账号运营稳定,结合取得成果撰写结项报告。

2.2.成员分工与老师指导情况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由李曦萌、李佩颖主要负责资料收集汇总,并搭建微信语料库小程序,实现语料库与AI模型的结合。命名为“美美与共·齐鲁文化双语语料库”于2024年2月提供开放服务。由黄亚楠负责自媒体账号运营、视频剪辑与VR虚拟现实技术所需资源的取景,胡羽彤配合其完成自媒体平台账号的维护和深入群众调查访问,发回大学生群体对齐鲁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作用。姜春雨对山东省多个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制作具有参考价值的调查问卷并撰写中期报告,统筹规划项目进度汇总项目成果,撰写结项论文。各小组成员通过flowus平台共同协作,实时共享资源。保证项目按预期规划有序高效进行。

项目由指导老师孙文文老师提供项目选题思路指导,解答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跟踪项目进度,帮助学生进项网上平台的申报。

在齐鲁文化双语语料库搭建过程中,指导老师提供语言和翻译方面的专业指导,针对沂蒙红色文化、王羲之琅琊文化进行深入讲解,并指点学生的实践考察为学生提供文化解读和传播策略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齐鲁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指导学生制定合适的传播策略,以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

在材料撰写过程中检查修改项目申报书、中期报告、结项论文,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或其他目标语言的表达能力,包括语法、词汇、翻译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以确保文化内容的准确传达。并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反馈和评估。提供与山东文旅自媒体官方账号互动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项目成果。

在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和拓展合作机会。为学生提供免费资料文献阅读平台,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合作机会。

三、项目反思与展望

3.1.项目研究成果总结

第一,跨文化传播路径基本形成。基于全球互联视阈,形成齐鲁故事的全球传播路径,通过自媒体抖音账号“76457971277”“齐鲁文化美美与共项目组”,建立齐鲁故事传播的国际合作网络,提升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基本实现双语传播:建立外语与齐鲁故事的交流平台,推广外语教学和翻译技术在齐鲁故事传播中的应用,增强齐鲁故事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效果。搭建起微信“美美与共·齐鲁文化双语语料库”小程序,并计划于2024年2月投入使用。

第三,新媒体视域下多元化初步成型:通过对齐鲁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包括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形式,小组成员聚焦齐鲁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拍摄微电影。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提高齐鲁故事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

3.2.项目的未来规划与社会意义

结合项目实践情况从以下方面对未来落实情况进行展望。

第一,深化跨文化传播:进一步拓展全球传播路径,与更多国际机构、媒体和文化组织合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联合制作项目等,加强齐鲁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优化“美美与共·齐鲁文化双语语料库”微信小程序,增加多语种内容,提高翻译质量,确保齐鲁故事能够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全球受众,并结合时事内容,及时更新。

第二,推动多元化创作:鼓励更多形式的创作,吸引更多传播者的加入,通过抖音自媒体账号在全网号召汇聚年轻人、大学生群体的加入。为项目的后续落实注入新的活力。维护自媒体“齐鲁文化美美与共项目组”账号的正常运营。

第三,培养人才和社区建设:开展培训项目,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双语传播能力的人才。同时,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建立和发展齐鲁文化爱好者社区,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结合项目的实践情况,在以下方面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第一,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对齐鲁文化的传播,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包括齐鲁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双语传播路径的研究,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融化历史上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龃龉,全球共享文化传承经验,促进文明兼收并蓄,深度贯彻项目“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核心理念。

第二,增强文化自信,响应习总书记在工作会议中的强调:“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项目通过数字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动齐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山东,走出国门。让中国人民深刻感受到本土文化的深厚和炽热,激发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第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随着项目的影响力扩大,有望带动齐鲁地区的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与山东文旅局的互动合作有望拉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带来地区交通、餐饮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传统产业的迭代升级,新增就业岗位,为解决地区人才外流贡献力量。促进以红色文化为主的各产业领域的持续、深度改革,建立起以红色文化为基础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模式。[7]

参考文献:

[1]刘仪辉,亢彩霞,陈小雨.新媒体环境下中医香疗文化传播现状与创新路径研究[J].新闻传播,2023(11):37-39王志民 论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王志民 论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任谦,林方. 发挥专业特色厚植中国情怀 ——双语公众号赋能中华文化传播实践与探索[J]. 国际公关,2022(1):76-78.

[4]王宇弘.辜鸿铭《论语》英译的文章翻译学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23,44(4):119-128

[5]张士坤,李敏. 新媒体时代齐鲁文化影像传播研究[J]. 传媒论坛,2023,6(5):83-85. DOI:10.3969/j.issn.2096-5079.2023.05.022.

[6]邓章瑜.数字时代如何创新文化传播——以《中国日报》虚拟员工“元曦”为例[J].传媒评论,2023(6):75-77

[7]覃园.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浅谈红色旅游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意义[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0):100-101

基金项目:202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1910452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