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护理配合温针灸治疗对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中医体质辨识护理配合温针灸治疗对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影响

张墨研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四川省成都市, 610500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医体质辨识护理配合温针灸治疗对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68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34例的参照组以及研究者,前者接受常规治疗,后者接受中医体质辨识护理配合温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的干预价值。结果 干预有效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对比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干预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干预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体质辨识护理配合温针灸治疗的价值较高,可推广。

关键词 中医体质辨识;温针灸;中风;后遗症


中风是脑卒中疾病的中医名称,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影响。中医认为,中风的病机在于正气虚损、肝阳暴亢、血脉瘀阻,导致阴阳失衡、气血逆乱而致病[1],在治疗手段上就应该以辩证施治为原则,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对症的干预手段。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入选对象共计68例,均为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个对比组,即一组参照组,一组研究组。

参照组:本组34例中包括16名女性患者以及18名男性患者,年龄范围:60岁-79岁,平均(68.42±2.32)岁;病程范围:1年-5年,平均(3.56±1.25)年。

研究组:本组34例中包括17名女性患者以及17名男性患者,年龄范围:61岁-78岁,平均(68.56±2.21)岁;病程范围:1.5年-5.5年,平均(3.35±1.13)年。

上述内容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参照组:常规治疗:稳定血糖和血压水平,遵医嘱行抗血小板治疗,改善机体内循环等。

研究组:中医体质辨识护理配合温针灸治疗:(1)体质辨识:干预前,对患者行辨证分型,湿热体质者,饮食上需要以清热利湿为主,多食用鸭肉、黄瓜、赤小豆、苦瓜等,并坚持体育锻炼;血瘀体质者,饮食上需要以含糖量较少的蔬菜为主,多食用芹菜、油菜、苦苣等,并坚持体育锻炼;气虚体质者,饮食上需要以益气健脾为原则[2],多食用草莓、豆类、樱桃、山药等,并多以柔缓的有氧运动为主,补充元气(2)温针灸:选取患侧养老穴、少海穴、后溪穴、肩髃穴、翳风穴、臂臑穴、肩髎穴,用毫针刺入,待针得气后,点燃3cm艾灸条[3],插入针柄,注意施针部位垫隔热纸,避免烫伤患者的皮肤,1次/d,1壮/次。

如上两组患者均需要干预4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每个疗程14d。

1.3观察指标

干预有效率: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肌肉无萎缩情况)、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关节活动轻微受限,肌肉轻微萎缩)以及无效(上述均未达到)。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利用BI指数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越好。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利用NIHSS评分进行评估,得分越低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本文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接受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接受t检验,当处理结果显示p<0.05,即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干预有效率

如下表一所示,研究组的干预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一 干预有效率n(%)

组别

n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研究组

34

23

10

1

33(97.06)

参照组

34

15

12

7

27(79.41)

X2





5.100

p





0.024

2.2 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如下表二所示,干预前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对比结果均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

表二 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x±s)

组别

n

日常生活能能力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研究组

34

38.72±1.35

50.28±3.15

13.13±4.59

5.10±1.30

参照组

34

38.20±1.46

39.70±2.42

14.92±5.16

7.21±1.24

t


1.525

15.531

1.511

6.848

p


0.132

0.000

0.136

0.000

3讨论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是目前临床致残率、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常以老年群体多发,近几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从中医角度分析,中风的发病机制与元气不足有关,使得患者出现半身不遂、口角流涎等情况,影响健康和生活,在干预方式上,中医讲究辩证的重要性,本文则在对患者干预前,行中医体质辨识,结合患者的不同证型来对患者实施相关护理干预,保证营养补充[4],强身健体,再配合温针灸,起到行气血、利关节、疏通经络的效果,通过对应的穴位,促进中枢神经,刺激大脑皮层的运动,改善脑部的血液训练,从而达到祛瘀止痛、温经通络的效果,如上二者结合,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升总有效率。

综上所述,中风患者采取中医体质辨识护理联合温针灸可提升干预的对症性,促进患者病情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提高预后。

参考文献

[1]金娇娇,田忠惠,潘永清,贺美瑜. 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21,40(09):59-61.

[2]吴文杰,王志坚,江文婷. 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康复训练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探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5):171-173.

[3]杨作卿,谢祖艺,邹惠梅,曾庆萍. 经络注血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价值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8):150-152.

[4]刘秀敏,黄炜,刘洪敏.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