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2
/ 2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探究

王宇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 新疆双河市 833408

摘要:我国有着辽阔的国土面积,并且不同地区的气候与地形也存在差异,部分地区相对干旱,部分地区洪涝频繁。防汛抗旱工作统一化进行较难,并且不同地区的水利建设管理系统存在差异,信息交流困难。因此,研究防汛抗旱中水利的信息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风险预警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提前预警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便于管理部门及时预防,降低灾害发生时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需要完善其应用流程,为社会发展和群众的人身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防洪抗旱;应用策略

1水利信息化概述

水利信息化主要是基于水文信息,将信息化管理引入其中,高效获取水文数据。我国大部分水利项目的实施过程都借助信息化技术完成管理,包括计算机、遥感、通讯各类技术,可提高水利防汛和抗旱环节工作的效率,发挥信息化管理价值。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水文信息变化复杂,其管理关乎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安全。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水利建设过程重点管理技术,可借助电磁信号测定水位,保证对水利项目的全面管理。我国不同地区资源分布不均,水利部门展开防汛抗旱的工作重点为监测水文信息,保障人们安全。利用水利信息化,便于各部门高效开展水文监测,为防汛防洪各部门掌握水文信息提供依据。

2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覆盖方面相对不足

虽然我国持续加大力度建设水利信息化,但是不同部门工作烦琐,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过程专业性较强,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足之处,当前阶段仅完成初步的网络覆盖,在信息收集、传输等方面相对不足。现有信息化系统能够完成河流信息监控,但是信息的统一收集仍未完全实现。同时,部分规范与标准统一程度不高,对于信息化平台检测数据的处理造成影响,难以及时精准提供防汛抗旱信息,工作实效不高。

2.2信息化软硬件投入及应用不足

我国土地面积较大,干旱与洪涝灾害地区跨度较大,并且我国各省市经济基础与信息化发展不均衡,造成信息化软硬件投入及应用存在较大差异,防汛抗旱信息传递速度及质量不高,甚至出现滞后现象,严重影响预警与后期抗灾多重信息需求。由于水利信息数据的基础数据较多、范围广且数据类型较为丰富,需要具有高水平的信息处理能力软硬件支持,进行雨水信息、河道情况、旱情监测以及抗灾物资需求等众多数据的分析运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造成防汛抗旱信息交流不通,影响防汛抗旱决策信息的上传下达,造成抗灾工作滞后。

2.3防汛抗旱管理系统化程度不足

我国防汛抗旱工作各个部门具有多个信息化业务系统,信息内容具有一定差异但还有更多相同信息,功能及信息重复现象较多,各系统各自运行,信息孤岛现象较多,信息不能够实现共享,在建设过程中标准不够统一,系统性不强,为最终防洪抗旱总体工作带来影响,众多数据收集后不能快速、统一的进行应用。防汛抗旱管理系统化程度不足导致项目运行不能够实现统筹安排并运行,各个业务系统庞大且全面,但信息不能互通且内容雷同,覆盖面积也不够广泛,不能满足现实防汛抗旱工作整体需求

3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3.1建设国家级指挥系统

我国水利部于2011年完成了一期防汛抗旱管理系统建,并开始进行相关信息采集工作。随即启动二期建设并改革、升级了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工情信息采集系统、旱情信息采集系统、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工程视频监控系统、综合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系统、数据汇集器与应用支撑平台、天气雷达应用系统、洪水预报系统、防洪调度系统、洪灾评估系统、抗旱业务应用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以及系统集成应用共计十五个子系统,并且仍在继续建设阶段。将为防汛抗旱提供整合信息、预警信息、分析调控等众多基础数据,能够全面形成准确的信息服务。并注重从传统备汛和抗旱思想上脱离出来,向防汛、防旱转变,从部分治理到全面治理转变,保障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提升防洪抗旱工作,保障社会经济及人民财产安全。


3.2加强信息化系统的覆盖效果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相关单位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非常的多。其种类也比较多,同时还要参考水利工程的历史数据。所以在建设水利信息化时要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基础,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规定,从而保证基础设施、参考资料、数据系统以及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研究进行工作,从而提高防洪抗旱的工作效率。相关行业标准应该按照我国水利方面的标准为基础,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并且还要预留出可调节部分,为后期的改进工作留出部分空间。在技术方面要以水力资源为核心,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同时结合水利信息化系统,制定出适合当地情况的技术方案,从而保证防洪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数据处理方面应该坚持以信息系统的大数据处理为基础,整合技术规范以及技术标准,从而提升工作的系统化以及标准化。

3.3提高水利信息化设备的投入

数据处理任务的不断增加,对信息化系统设备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大数据处理技术是保证信息处理非常重要的部分,要想保证其能够快速的处理大量以及多样的信息就需要对系统中用到的设备加大投入,在保证基本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对系统进行实时更新,从而使得系统的设备更加高速的运行。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系统能够收到的数据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数据信息,同时包括了水利、天文、河流、灾害以及气象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更新信息化系统的硬件,使其能够在最短时间找到工作人员需要的文件,从而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提高大数据计算技术以及更新计算机硬件可以使得防汛抗旱工作的预警能力以及应急处理得到非常大的提高。除此以外,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把各部门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互联网上,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通过加大系统各方面的投资,使其在技术性和时效性等方面得到改进。

3.4完善防汛抗旱工作管理系统

通常可以把水利信息管理分为水资源管理系统和防汛抗旱指挥管理系统,通过建立数据库、信息查询系统以及方案决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效果,但是相关单位要想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效果,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数据收集以及防治方面的工作效果,尤其是对那些洪涝或者是干旱比较常见的地方,通过标准化管理系统,可以集中化解决该地区的灾害问题。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管理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各地区的工作范围进行统筹安排,并对其数据进行系统的整合工作,实现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了工作的重复性,从而提高了防洪抗旱的工作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信息化就是基于水文信息将信息化管理引入其中,高效获取水文数据。我国大部分水利项目实施过程都借助信息化技术完成管理,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风险预警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提前预警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便于管理部门及时预防,降低灾害发生产生的巨大损失。目前信息化的应用在信息覆盖、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因此需要完善其应用流程,采取多种措施,如建设国家级指挥系统和行业规范、完善工作系统性、加大投入建设系统软硬件,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汪志雄.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农机,2019,46(11):42-43,45.

[2]张文.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陕西水利,2019(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