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微课提升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1
/ 2

巧借微课提升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效率

陈昌莹

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丽景小学

摘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他们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影响到他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而预习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深受师生们的青睐,特别在学生预习时,微课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自主先学成为现实。在数字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化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帮助学生预习新课为复习作铺垫。本文就如何运用微课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预习效率来阐述笔者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课前预习

一、巧妙导入,提升预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带着思想、带着问题进入数学课堂。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新知,更重要的是通过预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常规的数学预习,教师一般只是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在预习中只是把新学知识简单看看、画画。这样的预习对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所以学生都把预习当成一项枯燥的任务,被动完成。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预习谈不上兴趣,认为预习无关紧要。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感兴趣,关键还是在预习方式和内容上出了问题。

预习式微课作为课前预习素材,内容风趣,观赏性强,解决了传统预习弊端;教师在课前微课制作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注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预习。例如,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是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教师在预习式微课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鸭”,通过对话形式,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进行简单回顾、复习,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该如何计算呢?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预习式微课将卡通人物与枯燥的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预习中观看学习,复习基本算理算法,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预习式微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探索性知识呈现,避免了单一枯燥的文本阅读,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二、整合知识,实现课堂延伸

数学教学大纲中“数学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目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等新思想的渗透,使得每节数学课的教学容量变大。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一周四、五节数学课程根本不够用,教完新课后,没有时间讲评相应的作业。因此,如何利用课前时间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迫在眉睫。

预习式微课将与新知有联系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进而将各个阶段的同类知识进行筛选、整合,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观看预习式微课已经掌握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就不教,教学的重点聚焦于学生在预习中不理解之处,从而节约了课堂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的纵向联系比较多。例如,二年级上册学习长度单位米、厘米,三年级上册又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三年级下册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五年级上册又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这一系列知识在学习时就可通过微课串联起来,实现课堂的承接与延伸。如在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计算对本课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铺垫作用,让学生利用文本阅读的形式去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师可利用预习式微课对其进行回顾,在新授课时,省略常规的复习环节,为重点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观察、转化、操作、推导、应用等一系列活动留足充分的时间,在课堂时间分配上更加合理。

又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动手操作环节是教学难点,要从圆、三角形、正方形三种图形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图形作面积单位。圆和正方形的摆放较快,而三角形的摆放还要考虑到方向和角度,常常要花费大量时间。但是如果省略这个操作环节或者省去三角形摆放的环节,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好处。因此,很多教师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不得不将一个课时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来上。在预习式微课中,通过演示,让学生先观察圆、三角形、正方形的特点,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种形状摆放方向、角度的不同。在课堂上,由学生根据预习的操作结果进行演示,并提出困惑或分享心得。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基于预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在做一做、说一说中掌握本课的知识。

预习式微课通过梳理旧知,节约课堂复习的时间;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知,节约课堂上教授新课的时间,甚至于可以直接将预习所得的成果带到课堂上加以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花更多时间针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重点的强调、难点的突破,教学算法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让更多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分享,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三、尊重差异,发挥主体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的理解困难,教师不会停下教学进度,针对这个知识进行重复性的教学。预习式微课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有选择地、重复地观看微课,更好地对知识加以理解和记忆,以便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跟上教师教学。

以《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为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较为抽象难懂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预习式微课围绕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讲解:第一,小数是如何产生的?第二,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小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将问题进一步分解成:一位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两位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三位小数的意义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简单具体化。但观看微课后,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其不甚了解。预习式微课给予他们独立的学习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多次观看,汲取新知。若还未弄明白,则在第二天的教学中重点倾听相关的难点,在课后还可观看视频,从而进一步理解知识,从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前预习式微课是预习模式的转型和升华。预习式微课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动、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立忠.小学高年级数学利用微课提高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