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三小学 830049
摘要: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教师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推行随文练笔的写作练习,根据文本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在文本学习中让学生得到直观的认知学习,教师可以创新练笔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完成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立足文本学习基础,通过不同形式的练笔活动,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随文练笔;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在基础知识教学中,通过随文练笔有效做到基础语言知识的输出实践,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对于学生的分层和分组教学,为学生设置明确的任务目标,对学生进行渐进的引导培养,让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培养。
读写结合,仿写文本内容
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赏析的过程中,了解文本内容的基本结构,为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采取分层阅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内容,了解文本的篇章结构内容,只有在理解文本基础上,掌握了技巧和方法才能更好的进行仿写,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了解故事文本的大概内容以及内容架构,随后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读和精读,在细读的过程中剖析文本的写作手法,在精读的过程中,积累相应的美言和美句。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式的仿写,通过略读文本,了解文本的结构内容,在划分段落的过程中,明晰基本的主体架构,在随文练笔中培养学生对于习作练习的篇章布局,同时也可以进行句段式的模仿练习,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中经典的美文美句进行语言积累和模仿练习,从字词句段文逐层的深入学习,通过这样的形式提升学生的篇章布局。
文本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续写,提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发掘文本教学中的留白,对文章的详略情节进行想象和创造,让学生在感知学习中对整体进行补充续写。例如在“落花生”一节的教学中,作者对内容进行详略的内容描写和结局故事的留白,教师让学生对内容的详略留白进行续写,鼓励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更好的领悟内容深刻的思想,引导学生对开放性的故事内容进行续写,将花生的特性和做人的品质相互联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内容进行综合的实践训练,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在续写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心得体会,写出读后感
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技巧和方法,也要实现语言知识的积累,最终将知识能力的学习转变为技能的实践,在文本学习结束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心得体会的提炼,将碎片化的语言知识,能够在自我学习认知的基础上,做到系统性的总结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可以每次在学习之后,对文本内容提炼心得体会,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技能的输出实践,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积累相应的语文知识。
写作的技法的练笔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于学生写作技法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很容易流于形式,缺乏语言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于学生的技法练习,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的知识学习和生活经验相互结合,加强对于学生技法练习的实践,培养学生通过写作技巧和方法组织语言更具有艺术感和美感,在技法熟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写作,教师让学生在写作练习结束之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同桌之间自改和互改,认知在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技法写作作出总结性的评价,让学生对自身的薄弱环节能够做到针对性的强化。
改写文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增强随笔练习的趣味活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改写,对文本内容的结构,语言进行全面的改变,在改写的练习中,将输入的知识学习和输出的实践练习进行有效统一,在巩固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对“草船借箭”进行文本的改写,教师鼓励学生改写为情景表演的对话设计,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体,推动故事内容的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大胆的改编,鼓励学生小组在改编的过程中,尽可能在语言的对话设计中加强故事的冲突性,以及人物的深度刻画,最后学生小组可以将自己的改写作品进行表演展示,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
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特性,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将阅读和写作进行的深度融合,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中,加强学生技能的实践,在感知学习,认知理解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刘秀娟. 巧用微型日记 激发写作兴趣——浅议微型日记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C]// 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 2019.
张纪梅. 融入新元素,纳入新活力——刍议绘本元素与小学语文写作的结合[J]. 中华辞赋, 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