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深入教材 从教材回归生活——浅谈在地方课程中进行资料收集、使用和再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从生活深入教材 从教材回归生活——浅谈在地方课程中进行资料收集、使用和再利用

王侃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 314500

【内容摘要】

在开展地方课程教学中,经常请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使用和再利用,指导学生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考虑时代性和先进性;灵活的选择收集内容,收集的资料具有地域性、本土性和实用性。并在课堂上合理使用这些收集的资料。为了使收集的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后再一次合理使用这些资料。达到增强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后期生成的作用。

【关键词】资料收集 使用 再利用 教材 生活

《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明确指出:地方课程应具有地域性和本土性。地方课程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感情。

教材内容从浙江省出发,但终究要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所以,在地方课程的课堂上,教师不可必免的要学生根据生活实践对学习内容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考虑时代性和先进性;灵活的选择收集内容,收集的资料具有地域性、本土性和实用性。并在课堂上合理使用这些收集的资料,成为学生了解当地人文历史、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基石,起到关键作用。收集的资料不仅要在课程中体现价值,更要在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中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

一、课前学习资料的收集

(一)时代性和先进性,彰显时代特征

地方课程的教育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先进性,体现出浓浓的时代特征,基本都能充分体现该领域近五年来所发生的变化。例如省编《人自然社会》六年级《宜居家园靠大家》一课,教材内容从近两年地球家园面临的环境问题入手,将环境问题分成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将垃圾分类及水污染的治理提到了明显的位置上,也更注重了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学生收集的资料也需要有教材中所彰显的时代特征,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对桐乡地区垃圾分类和水污染治理的具体方法,如五水共治、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等具有桐乡特色的治理方法进行收集,养成学生关注目前的热点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在地方课程中关注时代变化,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适应时代变化,跟随时代节奏,为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地域性和本土性,激发家乡情怀

地方课程应当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地域性课程资源,简单来说就是“家乡”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课本知识,开发学生的思维,只有对家乡有认识,才能从本源上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感情。浙江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很多资源都是不同的,光是戏曲品种都有20多种,课本中对比较著名的内种进行了介绍,虽然目前人口地区融合性很高,但作为桐乡地区的小学生来说,这些戏曲大多都是陌生的,甚至是从未听说过的。桐乡有自己独特的戏曲种类,“三跳”就是本土戏曲品种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地方曲艺的学习中,将“三跳”的内容布置学生进行课前收集,生活中可以找到“三跳艺人”,可以找到“三跳曲目”,而“三跳”的内容也大多从桐乡本地人的生活中出发,学生的情感更加贴近自己的生活,从家乡的曲艺开始,热爱家乡,从小激发学生的家乡情怀,这才在地方课程的课程性质之一。

(三)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能力

地方课程中对于课前收集资料的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及能力所及。在桐乡地区就要有针对小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教材中在整体上有统一要求,但也要充分注意小城市与农村地区、城镇发达地区与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差异,在资料的收集上要有所不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在内容的收集上,始终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目的。在浙江经济的学习中,学生对于这样平常比较陌生,离自己生活比较远的课题有天生的抵触心理,即便同在桐乡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对于经济的理解更多的是自己家庭的经济来源与经常来往人群的经济情况。在课前资料收集中,老师有意识的不将收集落在浙江经济发展多么快的数据上,而将收集的重点落在自己家庭这几年经济收入与家庭生活条件的变化上。这就是资料的实用性。在了解了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变化后,高年级的学生会对未来自己的人生进行初步的规划,知道经济与努力之间的正比。

二、课中学习资料的使用

(一)多样性和灵活性,灵活有选择的使用收集的资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地方课程中所收集的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体现的是灵活性,既可以是教师班级讲课,也可以是听演讲、报告,观看电影、录像或是组织调查研究,还可以是学生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所以,学生所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根据课堂需要口述,也可以是图片、ppt,甚至是微课的方式展现。教师在使用这些丰富的资料时,也要灵活使用。在教学《宜居家园靠大家》这一课时,教师

(二)简约性和通俗性,用丰富的形式呈现收集的资料

地方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宽泛,在课程内容组织或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精选内容、合理编排、综合渗透;内容呈现形式应该活泼多样、通俗易懂。

三、课后学习资料的再利用

(一)实践性,从教材回归学习者的生活

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经验,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发现等都得借助于他们的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儿童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通过录像、图片、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等活动,让学生有一个感受和体验的过程,这样更加密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学习意义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

(二)开放性,增强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条件,思维过程最初时刻通常是问题情境,思考始于疑问或者问题。教学时可利用文字材料、模型、书籍、多媒体等,让学生进入情境,并通过情境让学生的活动处于问题情境的模型化过程。当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环境和生活经验发生矛盾时,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三)生成性,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后期生成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成果,也是已经获得的结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地方课程实施的真正目的不限于学生学习了多少社会、自然知识,也不在于问题是否得以解决,更重要的是在知识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体验,促进学生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文化视野、科学视野来看待事物,促进多样知识的统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对教师照本宣科,多采用调查分析、阅读研究、生活实践、实验操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要“回归生活”吗——论课程与生活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5-9.

【2】孙传伟.让学生在学习中"畅享生活"——关于深入挖掘教材中生活元素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