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语自我体系理论研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浅析二语自我体系理论研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柏哲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300240

摘要:本文在近年来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语自体系理论框架中的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应当自我、理想自我和学习经历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学实践应当更好地借鉴二语自我体系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而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外语学习动机、二语动机自我体系(L2MSS)、英语教学

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最早始被解读为融入型动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外语学习者又表现出了纷繁复杂的学习动因同时这些因素又持续受到社会因素变化而不断改变。学习动机的研究由于其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及多变性给理论研究框架的提出带来了很多困难。直到经过一系列纵向研究并结合心理学中的“自我”认知最终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理论框架——二语自我系统。该框架包含的三个方面即理想自我应当自我及学习经历,为外语学习动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社会交流的逐渐增多、交流方式的革新进步;方方面面的社会因素对外语学习者产生的影响持续而深远,致使二语自我系统中提出的三个维度直接的关系并非孤立而是互相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近年来有学者把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外语学习焦虑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普通高中的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显著高于中等职业学生。这是由于在外因方面,普通高中学生在英语学科当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是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前提,但与此同时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来自于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孩子期望值的影响。无论是考试压力还是家庭因素在Dö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框架中被归类为“应当自我”这一维度,即社会环境压力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影响。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应当自我”和“理想自我”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例如学生对于考入“理想大学”的期待根源于“理想自我”,同时这一动机受到大学录取制度的影响进而在“应当自我”的层面亦有所体现。反之,学生也可以将外部目标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

提出过相似的的观点:“理想自我”和“应当自我”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应当自我”通过四个阶段的内化过程进而可以将外在动因)转化成我内在的学习动力并成为 “理想自我”。

提出的这四个内化阶段具体包括:(1)外在约束即最初阶段的外部动因,例如为获得老师的奖励、满足家庭的期待等。在中国国情中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及反哺文化的影响,家庭因素往往成为学习者主要的“应当自我”影响因素;(2)初步内化阶段表现为当事人在心态上接受并认可外部的期许;(3)深入认同阶段即当事人在把外部动机初步内化之后通过实践认识到了对自身发展的益处从而把外在期许融入自己的内在价值观当中去;(4)内外整合阶段即当事人通过实践将外在的动机完全和自身的价值观、需求、行为方式相融合并转化为一种身份认同。在内化该过程中,结合提出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框架可以看出第一、二阶段属于“应该自我”阶段而第三、四阶段可以归纳为“理想自我”。

韦晓保,通过研究316名大一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发现“理想自我”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应当自我”的影响有限,甚至“理想自我”和“应当自我”直接呈现负相关的关系。由此可见,在英语学习动机方面内因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外因甚至有可能产生外在压力、抵触情绪等相反的作用。

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难度上既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不打击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还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知识欠缺进而有所收获。以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英语教学为例,教师应该针对学生普遍词汇量欠缺的客观现状从教材出发通过一系列词汇游戏以及基础性的词根词缀讲解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克服背单词难的心理障碍,进而激发学生们探索更多知识目标的动力。

在二语自我系统中另外一个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方面就是“学习经历”,而这个学习经历专指学生当前的学习经历包括教师因素、环境因素、课程因素等。 “学习经历” 方面由于每天都在发生不断地变化,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即时性,是学习动机研究比较难以追踪和量化的方面。但“学习经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提醒一线教师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讲评和每一次考试都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学习经历”虽然是短暂的即时性的影响因素,但却起着塑造学生“理想自我”和“应当自我”的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学生的“理想自我”和“应当自我”就是源自当下“学习经历”或每一次学习体验。

从上世纪80年代 提出融入型动机的理论到提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经历了大约30年的时间,可以见得外语学习动力研究的变量之多、变化之快以及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心理、语言学等多个跨学科因素的影响的复杂性。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提出理论上为学习动机深入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1]韦晓保.大学生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自主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5):52-56.

[2] Boyatzis, R.E. and Akrivou, K. (2006) The ideal self as the driver of intentional chan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5 (7), 624642.

[3] Gardner, R.C. (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4] Liu, H. J., & Chen, C. W. (201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and Motivation of Academic-and Vocational-Track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8(3), 193-204.

[5] You C J, Dörnyei Z.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in China: Results of a large-scale stratified survey[J]. Applied Linguistics, 2016, 37(4): 49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