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技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市政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技术探讨

王可

王可

中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河南省郑州市450000

摘要:市政道路是我国交通道路事业当中的核心部分。由于市政道路的交通规模及交通流量与乡镇相比更加庞大,因此,对道路路面的施工质量要求也相对更高。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在我国市政道路施工当中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道路建设施工当中,通过对其加以有效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道路工程的建设质量,提高市政道路的使用价值,同时,对人们的安全出行也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当前,人们在对其进行利用的过程当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发挥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推动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还需加强对其的技术改进及完善。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5.6文献标识码:A

1沥青混凝土面层的特点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广为运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沥青混凝土面层毫无弊端。在道路建设工程中,工程质量是重中之重,必须投入足够的重视,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是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此,要充分了解沥青混凝土面层,结合其自身特性对影响道路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对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进行充分了解后可总结其必备的四大特性:(1)具备较强的承受能力(2)有良好的稳定性(3)具有较好的抗耐疲劳能力(4)强度与刚度受温度影响。

对于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四大特性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沥青混凝土面层并不是完美的,当道路温度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其强度与刚度都会随之发生相反的变化,这是影响道路工程质量的一个不利因素,不仅如此,当外界气温由较高飞速降至较低,道路就会降低相应的膨胀能力。除此之外,沥青混凝土面层要具备抗耐疲劳的能力,对道路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市政道路不同于普通道路,其人流量车载量较大,这对道路路面抗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必须保证沥青混凝土面层具有很强的抗耐疲劳特性,这样,在高强度的压力下,路面依然能保持完好,不会受到反复荷载的破坏以及出现断裂、裂缝等现象。沥青混凝土面层承受能力必须要好,在受到外界高强度的压力时要保持相应的稳定性,不能随之发生变形的现象,同时,沥青混凝土面层在面对外界自然因素的侵害时也要具备强大的承受能力,例如:雨水对沥青混凝土面层的侵害,自然天气是无法改变的,在面对强烈的雨水暴雪来袭时,沥青混凝土面层会经历考验,雨水对路面有一定的侵蚀作用,日积月累,沥青混凝土路面表层就会呈现不定层次的脱落现象,因此,在进行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建设时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并对其进行防范,确保路面的稳定性能对此进行抵抗,保障路面的完好程度。

2市政道路工程合理应用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伴随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出行次数越来越多,对市政道路工程的要求不断提升,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至关重要。将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应用到市政道路工程当中,能够保证市政道路面层结构更加稳定,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安全的出行环境。对于市政道路工程中的施工人员来讲,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不断优化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操作流程,并适当加大市政道路路面监测力度,有效延长市政道路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将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应用到市政道路工程中,能够帮助工程中的施工人员更加全面的了解市政道路面层结构特点,提高市政道路面层的稳定性。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如果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不过关,很容易出现面层松散现象,影响车辆的行驶质量,为了不断提升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应用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至关重要,有效减少市政道路面层松散现象的发生,保证车辆更加安全的行驶。

3市政工程中的沥青路面施工前期准备

3.1施工材料的运送

要结合距离的远近、沥青混合料的产量、运送路线及相关路况等各种综合性因素来妥善安排运送计划。在沥青混凝土的运输中要采用自卸汽车。同时在汽车的车槽内仔细地涂喷隔离剂,用来达到防止沥青黏结的效果。运输车在装料期间需要多次地前后进行移动,从而避免集料离析等现象的发生。卸料的过程中要倾倒干净,及时清除剩料。

3.2施工前期的基层准备

施工前期要及时对路面的基层进行打扫,及时处理基层表面坑塘、松散的地方,避免出现不均匀沉降的情况,最终导致影响路面平整度,同时按照要求进行乳化沥青的喷洒以及撒布石屑。

3.3施工器械的准备

在市政工程中涉及到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时应该采用到的是间歇式的搅拌机,因其拥有自动配料的系统,可以根据自行确定各型拌料所涉拌合量、相关温度以及时间等各种拌合的参数。而在路面平整度上取决的是摊铺机,因其拥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同时还有自动调平、调厚度以及较为初级的振实和熨平等装置。还要根据实际的工作量来确定压路机的选择,普遍采用的是轮胎与双钢轮两种类型的组合压路机联合作业。

4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工艺

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工艺分为三部分内容,下面层工艺、中面层工艺、上面层工艺,下文就这三部分内容给分别进行阐述说明。

4.1下面层工艺

在下面层工艺的施工中,主要做好道路基层表面的清理工作,通过向道路基层表面喷洒透层油,完成道路基层的清理,在基层清理工作完成后,就对路面平摊与基面的碾压工作,路面平坦即是为道路基层和铺好沥青和混凝土混合材料,在此项工作的进行中要求对于路面沥青混凝土材料的铺洒要均匀。最后对道路基层进行碾压,通过碾压提高沥青混凝土的紧密性能,增加抗压能力以及防渗透能力,在碾压之后完成道路下面层的接缝工作。

4.2中面层施工

中面层的施工是在下面层工艺施工完成的基础上再次重复上述施工步骤,通过喷洒透层油做好基面的清理工作,通过平摊与基层的碾压为道路的基本就质量做好保证,在碾压后完成接缝工作,唯一不同的是在接缝完成后要清洗中层层面,以防止中层材料受环境因素被损坏,通过清洗保证其使用时间。

4.3上面层施工

上面层的施工是道路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是对于道路路面表层的施工,在上面的施工中与下面层、中面层施工工艺步骤大致相同,但是因其施工是在露天环境下进行,因此就应充分考虑外界环境因素对沥青混合材料造成的影响,例如气温、天气、以及氧化程度等,因此在上层基面进行施工是应特别注意沥青混凝土材料的运输时间,如果运输时间过长,就会降低材料的温度,从而降低与集料的粘合度,影响施工质量,另外也应考虑到天气因素,例如雨天不宜进行材料的铺洒工作,雨水对材料的冲刷会损坏材料,另外户外气温过高时,也不能进行施工,沥青混凝土材料吸热能力极强但是抗热能力却较为欠缺,当温度过高时会引起沥青混凝土材料向一边流动的现象,进而降低施工质量,影响道路的使用。另外在碾压程序中,大部分施工人员都会采用向路面撒少量水,以减少压路机与沥青混凝土材料之间的粘黏,在碾压完成后进行正常的接缝工作,最后在基面上层施工中应特别注意的是要等路面完全冷却后才能开始使用。

5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问题修复技术

5.1裂缝预防技术

沥青混凝土面层裂缝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预防工作主要可以从施工以及养护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施工阶段的裂缝预防。该项工作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是做好回填土还有基地的压实工作,如果当地土壤中含水较多,属于软弱性土壤的化,需要使用土工织物对其进行加固。其次是施工作业阶段,可以尝试使用一次性摊铺,该项技术的操作难度并不高,主要是设备的问题,在一次性摊铺之前应该先对边缘带清理整治,一次性摊铺能够有效避免各种裂缝问题。第二,施工完成后的裂缝防止。该项工作主要是对沥青混凝土面层进行保温工作,例如在面层上部铺设专门用于路面保养的织物,并在上层加上罩子,确保在沥青完成凝固之前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温度尽量保持匀速下降。

5.2坑槽处理技术

坑槽的预防应该从施工阶段开始,做好基地表面的清除工作,确保下部没有垃圾以及泥灰等物质。沥青路面坑槽的出现沥青料结构松散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路面铺设过程中增加其中沥青的含量也能有效较少坑槽的出现。对沥青混凝土面层坑槽的处理主要是使用沥青混合料来进行修复。首先应该对坑槽处的承载能力进行测定,确保该部位能够承担碾压工作的进行,如果承载力过低的话,可以将该段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挖出重新进行摊铺。其次是为了保证坑槽修复部位的强度,可以在填补用的混合料当中加入更多的沥青,提高混合料凝土之后的性能,也能有效地对坑槽进行处理。

5.3路面修补技术

路面修补技术属于路面养护工作的一部分,当养护的过程中发现路面某一区域有着严重损伤的话,就需要进行路面修补。修补工作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是做好路面清洁工作,要确保面层上不能有过多的水分和灰尘,以免影响修补效果。同时做好隔绝工作,必要时可以进行加罩修复,防止刮风,雨水的影响。第二步是凿毛工作,可以使用风镐设备,确保该区域在处理之后表面保持洁净,之后将沥青层摊铺在该区域中,根据修补的范围大小选择相应设备进行碾压。最后是养护工作,刚完成修补之后的路面还较为脆弱,因此需要将其隔离一段时间,确保硬化粘结之后在投入使用。

结语

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当中的核心部分,因此,在进行道路工程的施工建设当中,相关的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的改进及完善,有效避免及减少道路路面裂缝问题以及坑槽问题的产生,以更好的提高道路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为人们的交通出行提供安全保障,进一步推动我国市政道路建设事业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大伟.探讨市政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J].智能城市,2016,2(02):88-89.

[2]王鸿祥.市政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01):264-265.

[3]王榕亮.市政道路中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技术剖析[J].门窗,2015(0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