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浅谈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谢兴桥

谢兴桥(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535000)

【摘要】中医诊治消化疾病急症的理论,既是对消化疾病急症临床诊断和治疗用药的归纳,也是对其病因、病理、病性、病位和病势的综合分析,具有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理论特色,是探索和开拓中医治疗急症的临床基础。本文主要从中医方面研究在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医消化内科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304-02

20世纪中叶至今,中医急诊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社会上仍然有“中医治慢,西医救急”的偏颇观念。因此,中医急诊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吸收古代经验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对中医急诊进行了探索,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包含病名、诊断、疗效三个方面的标准,其中尤以中医消化急症的研究最突出。从方法学角度而论,主要是通过有效治法方药的药效学研究体现,这种研究方法对揭示中医“证”的病机理论及其证治规律,具有现代科技进步的特征[1]。

1中医消化疾病急症方药的研究

中医消化疾病急症方药的研究,已从单一的治法方药向辨证系列方药方面发展,中医药理论特别是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急症方药强调按病种、病机、病情序列配套。急性胃痛、腹痛等病证也分别实施辨证方法的序列配套,使中医诊治急症的临床疗效有了长足进步[2]。消化疾病急症的中医急救,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手段和投药途径受到多方限制,致使其理法特色和专长,未能充分发挥。然而,能否发挥急救方药的药效,是影响中医急救疗效的重要环节。更新中医的应急手段,从临床的角度而论,与急救有效方药的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革密切相关,这些改革包括以下技术进步[3]:①保持中医的理法特色,具有中医理论和经验提供的处方依据;②参照现代临床研究方法,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胃镜等直接将中药制剂注入患者胃肠内而达到止血目的;③摸索经临床验证可靠有效的急救方药和疗效评价系统,进行临床研究;④按照现代制剂的工艺技术程序试制并进行相应的药理实验,取得安全有效的实验结果;⑤逐步建立符号中医证治规律,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诊疗体系和评价系统。通过设计剂型的技术加工,基本能反映出新制剂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提高和改进。据近年全国9个急症协作组的不完全统计,各种急救中药新制剂共40多个品种,剂型有注射液、吸入剂、舌下含片、结肠灌注剂及栓剂以及口服剂(口服液、冲剂、散剂、片剂)等,这些制剂的研制成功,丰富了急症的救治手段。采用多种治法联用的消化疾病急症抢救措施,概言之有内治法和外治法,药物治法和非药物治法之别,也指理法方药一体化中的不同治法原理而言。它是在临床辨证明确后,针对不同病证诊断制定的不同治则,依此治则立方遣药,以求选方对证、用药效专之功。中医治疗消化系急症,首先要观念更新,突破本学科固有的束缚,立足时代前沿,综合多学科发展的历史成就,预测发展趋势,其次要结合社会、政治、经济、商品意识和价值规律等要素进行更高层次的更新,打破固步自封、生搬硬套的桎梏,最后努力继承、敏锐进取,创造一个全新的中医消化系急诊医学[4]。

2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2.1中医在食管炎临床中的应用食管炎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包括感染、化学物刺激、物理性损伤及继发于食管憩室、肿瘤或贲门失弛缓症等病变[5]。

参考药方:疏肝理气、散淤破积,和胃降逆。苍术15g、炒山甲15(先煎)g、土鳖虫9g、丹参15g、香附12g、郁金10g、柴胡12g、法夏9g、枳实9g、皂角刺12g、全瓜蒌15g、山慈菇10g、旋覆花9g、延胡索8g、白术15g、金银花10g。

2.2中医在急性胃炎(胃脘痛)临床中的应用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急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有时伴腹泻,严重的急性胃炎还会引起呕m、便血等症状。急性胃炎包括4种类型,在日常生活经常遇到的是急性单纯性胃炎。参考药方:清热利湿、和胃降逆、健脾益气大黄8g、黄芩12g、党参24g、白术15g、黄芪20g、云苓15g、陈皮10g、沙参18g、茜草根15g、天花粉12g、紫苏10g、广藿香12g(后T)、薏苡仁20g。[加减法]:①腹胀者加神曲10g、麦芽10g、鸡内金12g、减大黄为4g;②便血严重加蒲黄12g、仙鹤草12g;③呕吐频繁者加法夏10g、竹茹12g;④里虚加熟附子8g、山萸肉10g、去大黄;⑤胃酸过多加瓦楞子30g、鱼古15g。

2.3中医在慢性胃炎(痞满、胃脘痛)临床中的应用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两个类型:炎症病变比较表浅,局限在胃黏膜表面一层(不超过1/3)者,称作慢性浅表性胃炎;而炎症病变波及胃黏膜的全层,并伴有胃腺体萎缩者,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6]。参考药方:香附10g、百合25g、台乌12g、砂仁8g、没药9g、白术15g、党参15g、蒲公英20g、半枝莲10g、麦冬10g、淮山15g、延胡索12g、白花蛇舌草12g。[加减]:①吞酸明显加鱼古15g、瓦楞子30g;②食滞纳呆加莱菔子12g、布楂叶12g;③便秘者加川朴15g、槟榔15g;④四肢寒冷加肉桂3g、熟附子10g;⑤湿热重加防己15g、关木通5g;⑥口干口渴甚加天花粉15g、知母10g;⑦出现黑便者加侧柏叶15g、蒲黄8g、阿胶12g(烊化)。

2.4中医在萎缩性胃炎临床中的应用参考药方养阴通络、理气止痛沙参10g、麦冬12g、丹参12g、川芎8g、石斛9g、砂仁10g、川朴花8g、白术15g、淮山15g、黄芪18g、党参15g、台乌10g、莱菔子12g、延胡索10g、佛手8g。

参考文献

[1]熊继柏.再论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5):102-103.

[2]李峰.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19):114-115.

[3]任爱理,刘向东.中医“和法”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8):154-155.

[4]彭松云.关于发展中医药的几点认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06):178-179.

[5]吕文丽,栾庆平.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肥胖病机制及临床研究概况[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12):201-202.

[6]谢光平.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53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2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