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课文朗读的指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也谈课文朗读的指导

姜灵芝

姜灵芝(陕西省平利教研师训中心平利725500)

【摘要】:朗读指导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生语言素养的层次,有效的朗读指导不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的备课要心中有底,指导技巧要手中有法,朗读过程要情动辞发,朗读语气声调要适宜,评评价时机要乘热打。

【关键词】:朗读示范薛勤陶罐

语文新课标在关于朗读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摒弃娇柔做作的语气”什么是娇柔做作?不免令人想起一件令咱陕西人令我们语文教师脸红耳赤的事情。早年前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期间,由西安后宰门小学演出的一组诗歌朗诵与舞蹈节目,因第一句话为“爷爷,您回来啦!您终于回来啦!”而闻名。因为表演形式、用词和语调与文化大革命样板戏类似。孩子们夸张的手势、做作的音调、不属于天真儿童的戏剧化的台词,在台湾成为许多人揶揄讽刺的笑柄。事情过去很多年了。但这种叫人起鸡皮疙瘩的朗读现象,这种伪抒情依然根深蒂固地在校园泛滥,我们要怎么进行朗读指导呢?下面谈谈个人浅显的认识。

一、备课要备“读”——心中有底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板书作业练习等,使课堂教学的主线清楚呈现出来。但对生成性问题缺乏预测,特别是如何读书很少下功夫,认为这是张口就来的事。其实不然。年初我们在西安参加一个教研活动,其中一位年轻老师执教的《扫一室与扫天下》一课的朗读就让人很不舒服。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又脏又乱,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薛勤看了后,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

老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得情绪饱满昂扬激动,似乎在读赞美诗(是典型的老一套的做作语气)。老师先让学生评价读得如何,一生说:“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也立刻肯定这位学生读得好。那一刻,我们同行的几位教研员面面相觑,这是一节示范课啊!仔细分析这段话,房间里那么脏乱,人进屋了心情会怎样?对那样的环境怎么会有赞美的心情,不感到讨厌就很不错了,还有薛勤劝勉的语气也不能是赞美啊。可见,老师备课时没有备“读”,如果这位执教老师对如何读这段话,提前有预设,心中有底,对课堂生成的不良状况就能及时纠正。自然不会出现这样的“硬伤”。

二、教师要范示---手中有法

我们都知道朗读可以外化文字语言丰富的信息,要让学生读出文本的内涵,读出文本的韵味情感,教师的示范很会给学生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陕西首届课堂教学大讲堂活动中,渭南南塘小学宁艳老师的《日月潭》一课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朗读指导有章有法,让听课者受益匪浅。

课文第三段是: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这个句子时,为我们如何指导学生读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她先让同学们自己读这个句子,认为哪个词要重要就加上小圆点,学生读得各不相同,但句子的味道总不是那么到位,然后老师在课件上展示了自己加的小圆点是“薄薄’”、“点点”、“隐隐约约”然后教师示范读——指名学生读——师生评价——再让学生舒舒服服地把自己最好的声音呈现出来。结果学生都声情并茂地读出了日月潭清晨湖面上那种薄雾笼罩,星辰和灯光影影绰绰如梦似幻的朦朦胧胧的美感。继而总结读书的方法——“抓关键词,想象品读”。再让学生运用刚才“抓关键词,想象品读”读第四段。学生也读出了景色的韵致和味道。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进而读得声情并茂的过程,看到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三、朗读要入境——情动辞发

朗读是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比较有效的方式,朗读的质量决定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关键词语及句子的理解、对作者所要表达情感的领会乃至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把握程度。朗读指导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语感,而语感的习得需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情境,反复揣摩,准确感悟文中角色的内心,体会人物感情,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背离文本价值取向。

《陶罐与铁罐》一文中,陶罐与铁罐的的第一次对话内容是: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执教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这次对话时,先指名读,注意读出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学生读后老师不满意,并强调“碰”要读重音,结果学生都特别重读“碰”字,而且读的时候有意肢体碰撞,出现“笑场”的情形。

上述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就在于教师对文本研读不深,甚至对教材理解有偏差。其实只要用心联系上下文,联系对话内容就明白,这次陶罐与铁罐对话的重点在“敢”与“不敢”上,强调的肯定不是“碰”。傲慢与谦虚也表现在称呼上,一个“陶罐子”另一个“铁罐兄弟”读出了称呼的语气,也就领悟了两个角色的特点。

四、语气语调要合适——摒弃干吼

朗读不仅是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过程,而且是通过声调高低处理和语气的多种变化,把文本中的事件、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趣味以及文章语言的节奏、韵律、行文的语调气势活灵活现、绘神绘色地表达出来,也能把文章中的人物再现出来的过程。朗读指导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的有效途径。有的教师指导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探究语言环境中的内蕴。不少老师为了营造课堂氛围,喜欢组织学生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结果学生放起嗓门在吼读,声音大得刺耳,没有一点韵味和美感。如《葡萄沟》一课教学在读“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这个句子的时候学生读得平铺直叙,没有读出老乡的热情好客,老师提示,你们不热情,声音大一些,结果全班一起大声吼叫,听课者只想捂住耳朵。若老师能及时提醒:“这么大声喊叫,不怕把客人吓跑了吗?”也许孩子们会明白读书的语气声调与内容要吻合,恰当的语气合适的语调能把书面难以表达或根本无法表达的神情妙趣抒发出来。学生也会感受到朗读的乐趣与意义,语感培养落到了实处。

五、评价要机智——乘热打铁

朗读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朗读水平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有对一篇文章有较准确的理解,才有可能朗读好。在我们课堂中学生读书的形式不可谓不多,但能读出情感读出味道的不多。这与我们老师的指导时机或者指导不到位、抓不住关键有关。只要老师能够抓住机会运用其如其分的评价与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位老师在借班上课执教《景阳冈》一文时,学生读书老进不了状态,声音平铺直述,语气懒洋洋,令人昏昏欲睡。老师评价到:“听了同学们的朗读,个人感觉这景阳冈的大虫,哪里是只猛虎,分明是只病猫啊?”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立刻一改先前的萎靡情绪高涨,都把老虎来势汹汹威风凛凛的样子读了出来。后面的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语文教学是离不开朗读的,谁在“朗读”做好了功课,掌握了朗读指导的方法,谁也就找到了开启培养学生语感之门的钥匙,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入情入境体味语言文字的优美,由“会读”到“乐读”。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姜灵芝(1964——),女,陕西安康人,平利教研师训中心语文教研员(7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