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病人2种动脉采血途径采血行血气分析的效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急诊病人2种动脉采血途径采血行血气分析的效果比较

徐敏玲

徐敏玲(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15200)

【摘要】目的:比较急诊病人采集桡动脉与股动脉两部位血气分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急诊科500例行动脉血气分析的病人随机分为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各250例,对两部位采血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部位在一针穿刺成功率、误穿静脉、血肿形成例数、拒绝穿刺及疼痛程度等及按压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急诊病人行血气分析时应依据病人不同情况选择采血部位,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护理质量,节省局部按压的时间,为急诊护士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更多的宝贵时间。

【关键词】桡动脉股动脉动脉采血血气分析急诊患者

【中图分类号】R4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6-0057-02

血气分析能反映出机体的呼吸功能和代谢功能,是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最可靠的指标和依据,是动态观察危重患者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气分析对于各种急、危、重症,尤其是呼吸衰竭诊断、抢救和治疗以及低氧血症的判断、指导氧疗和机械通气有重要意义。因此,采集动脉血成为急诊护士常用的一项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但是,患者病情的轻重,动脉搏动的强弱,个体的胖瘦,对疼痛耐受的差异,使得许多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动脉血采集成功率及减轻患者疼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对急诊科500例急诊病人选用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法,并对各自的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1月2013年11月为急诊病人500例行血气分析,其中男261例,女239例,年龄18-75岁,平均51.5岁,采用经桡动脉、股动脉采血法,在不影响病人治疗的情况下,护士按照采集日期单日桡动脉采血250例,双日股动脉采血250例,2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种、动脉条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血护士均为工作5年以上临床经验丰富的急诊科护士。

1.2方法护士均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动脉采血针。每次采血后对采血部位、方法、一次性穿刺成功与否及病人姓名、年龄、诊断、操作者姓名、按压时间等做好记录。

1.2.1穿刺方法

1.2.1.1桡动脉采血组病人取平卧位或床头抬高,穿刺侧上肢平放外展15°-30°,掌心向上,腕下置棉垫,手臂抬高10-15cm,使腕部尽量背屈,手掌背曲呈过伸状,充分暴露穿刺部位,穿刺点在桡骨茎突与第一掌骨间隙处,距腕横纹一横指,距外侧0.5cm处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常规消毒皮肤及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两指分开置于搏动点两旁稍加用力夹持住动脉[1],右手持针以30-60度角进针[2],针尖与管腔的接触面相对较大,不容易刺穿对侧血管壁,由桡动脉的近心端向远心端进针,见回血固定穿刺针位置,采集所需血量,拔针后立即将针头刺入橡胶塞隔离空气,并将注射器在两手间搓动5-6次,使肝素钠与血液混匀。用棉球按压穿刺点至不出血为止。

1.2.1.2股动脉采血组病人取仰卧位,穿刺侧下肢伸展略外展外旋,必要时臀下垫小枕,充分暴露股三角区,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cm处触摸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常规消毒操作者的左手中指、食指,用中指、食指稍用力按压并固定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右手持采血器在两指之间与皮肤呈90°角(肥胖者)或45-60°角(消瘦者)刺入,见回血后固定穿刺针位置采集所需血量,拔针后立即将针头刺入橡胶塞,并将注射器在两手间搓动5-6次,使肝素钠与血液混匀。局部用棉球按压穿刺点至不出血为止。

1.3观察内容分别比较2组测得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观察动脉采血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标准:一针穿刺成功,并抽出足够所需血量,否则为失败)、误穿静脉、血肿形成例数及按压时间。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软件包,组内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采血穿刺成功率比较见表1。

表12组采血穿刺成功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一次性成功例数p

桡动脉采血组250219(87.6)<0.05

股动脉采血组250239(95.6)

2.22组误穿静脉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22组误穿静脉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误穿静脉例数p

桡动脉采血组2500(0)<0.01

股动脉采血组25026(10.4)

2.32组采血后按压时间比较见表3。

表32组采血后按压时间比较(min)

组别采血后按压时间p

桡动脉采血组5.7±1.1<0.01

股动脉采血组10.9±1.9

2.42组采血血肿发生率比较见表4。

表42组采血血肿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发生血肿例数p

桡动脉采血组2504(1.6)<0.01

股动脉采血组25029(11.6)

由上表可见,股动脉穿刺在一针成功率方面高于桡动脉,而桡动脉穿刺在误穿静脉发生率、血肿发生率方面低于股动脉,穿刺后按压时间短于股动脉(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桡动脉位置表浅,皮下脂肪少,压迫时间短,操作最方便,不暴露隐私部位,病人乐意接受。若病人无低血压性休克,末梢循环差等情况,能摸清桡动脉搏动,可采集此处血。不足之处:桡动脉较之股动脉,管腔细小,压力不高,且易滑动难固定,前臂近腕侧皮下组织少,穿刺过深易损伤骨膜疼痛较敏感,穿刺时易引起桡动脉痉挛。因此,要避免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以减少病人的疼痛。某些急诊重症病人,血流动力学不稳,血压有所下降,桡动脉搏动不太明显,采集动脉血有一定的困难。危重病人在抢救时除了急查血气分析外,还要急查血常规、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动脉血可用于血常规检查,效果准确[3]。便于节省操作时间减少穿刺次数,减轻病人痛苦。但桡动脉血管细,动脉压稍低,血流不及股动脉丰富,尤其在血压低时难以抽出足够的血液标本。急诊病人常伴有生命体征不稳定、循环差、血压低、脉搏细弱等。股动脉是大血管,管腔大,动脉压力相对较高,采血手感搏动强烈,易见回血,所以股动脉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桡动脉。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可将股动脉作为首选。护士应根据股动脉的生理特征及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认真准备、规范操作[4]。不足之处:受体位限制,特别是呼吸困难、难以平卧的患者,如端坐位及肥胖型的危重症病人更适合选择桡动脉。股动脉穿刺必须将裤子脱至大腿以下,暴露病人隐私部位给病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清醒病人不乐意接受,不愿配合,造成穿刺部位暴露不充分,定位不准确,从而降低了穿刺率。如因病情需要必须实施股动脉采血时,护士要做好心理疏导,拉好隔帘,让病人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的人性化服务,愉快地接受穿刺[5]。另外,对于浮肿,腹水明显的老年患者,定位难度大,加之穿刺针头长度有限,也是导致穿刺失败的重要原因。股动脉在误穿静脉、血肿形成方面多于桡动脉。股动脉穿刺部位较深,穿刺后按压时间方面长于桡动脉。特别是对于一些因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的老年患者,更要延长按压股动脉的时间。为了避免血肿形成,应防止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要摸准搏动点,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并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加大按压力度,扩大按压面积。

以上两种动脉穿刺方法各有优缺点,急诊护理人员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做出准确评估,合理的选择穿刺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采取个体化采血方案,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节约时间,为急诊护士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更多的宝贵时间,使急诊危重症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及时的治疗。同时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启梅.重症病人2种动脉采血途径采血行血气分析的效果比较[J].当代护士.2011,12:143-144

[2]朱晓莉.两种进针角度在桡动脉采血中的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25

[3]董云春,徐春华,普红梅.一次性采血针行动脉采血兼做多种检验的临床应用[J].当代护士.2009,4:72-73

[4]王利,赵瑞,陈艳丽.危重症病人股动脉采血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4):971.

[5]孟立波,张影.不同动脉采血法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6):1576-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