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乔小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乔小珊

乔小珊

辽宁省凌源市城关明德小学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朗读手段;朗读训练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读是学生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只要读的充分,课文中的形象就会鲜活起来,课文的情感就能流动起来,课文的语言也会积淀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想让学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就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一、重视教给正确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使学生明白怎样读才算正确、流利、有感情。即所谓“正确的读”就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晰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所谓“流利的读”就是要在正确读的基础上,不断句、熟练地读;所谓“有感情地读”就是在前两项要求上的更高一个层次,即读出不同的语气,注意轻重缓急。学生对以上要求心中有了数,教师当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在初读课文、细读课文、赏读课文三个阶段有目的的分步实现三种不同要求,不同水平的读法。具体地讲,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能读正确即可,在细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不但正确而且流利地读出来,在赏读课文时要读出味、读出情,将作者蕴含于文章之中的情感通过朗读再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出只有达到朗读的三个要求才使人感到舒服,受到感染,在每次学习新课之前产生愿意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强烈愿望。这三个层次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贯穿整个阅读教学始终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事倍功半。

二、重视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句子含义。有的文章生动形象,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语言的美感,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五、要指导学生读到位

1、准确发音,感受音韵。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2、把握语调,感受节奏。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3、理解意蕴,感受情理。课文中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

六、重视学生朗读评价

重视学生的读后评价可以起到肯定优点,查找不足,激励先进,督促后进的作用。如果课堂上只是一遍遍流于形式的读,读后不加评价,学生也就不知自己读得怎样,无从改进,更无从提高。但评价要讲究科学,体现课改理念,力求全面;评价应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地朗读,同时及时指出存在缺憾,以便朗读水平的稳步上升。

我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课改的脉搏勤于探索,不断注意总结得失,掌握不同体裁作品的朗读规律,全身心的投入到朗读训练实践之中,定会在朗读教学这块方土上大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朗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