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保护与开发研究——以万溪冲社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保护与开发研究——以万溪冲社区为例

张胜军张水兵许展峰崔汉超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云南昆明650599

摘要:乡村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留存下来,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大环境既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许多传统民居古建筑及古祠堂、古树木等被盲目拆除,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现代化浪潮中被逐渐煙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落保护与开发将何去何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万溪冲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总体介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困境,新型城镇化背景对村落保护与开发造成的影响。随后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万溪冲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实践进行个案分析。最后探索较为成功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乡村保护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寻求新型城镇化与村落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文化保护

1.相关概念界定

1.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的城镇化,它是侧重于土地的城市化,把政府作为主要推动力而提出来的城镇化[1]本文结合时代的发展,综合全面的论述,认为新型城镇化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集约低碳、生态文明、四化同步、多元形态、优化布局、创新发展、功能完善、公平共享、传承文化和城乡协调[2]。新型城镇化打破以往传统形式的城镇化模式,以人为中心,把生态文明作为重点,让新型城镇化与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化相结合,共同发展。

1.2美丽乡村的概念

乡村相对于城市化地区而言被称作为非城市化地区。它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上而产生的相互独立、又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的综合体”[2]。"美丽乡村"建设强调生态、文化和产业的融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

2.新城镇化背景下万溪冲村的状况

2.1万溪冲村的基本概况

万溪冲村隶属于吴家营乡,抵触半山区,位于吴家营东南边,距离吴家营10公里。该村面积大约为9.95公里,海拔2020米,年平均气温13.7摄氏度,年降水量769毫米。适宜种植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全村有耕地面积800多亩,拥有林地9800多亩,其中经济林果地占所有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该村主要发展农业为主,服务业为辅。

2.2建设美丽乡村下万溪冲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规划体系不够健全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建设的相互协调,做到既符合现代生活需要,又保持其特色风貌,既发展乡村经济,又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山、水、民俗风情和历史建筑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从总体形象上突出乡村文化的魅力与特色。万溪冲村文化定位不清楚,该村对交通、排水、生态建设等做的很详细完善,但是对地方特色、人文内涵、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挖掘程度较浅,没有把最能体现当地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体现到乡村建设之中。

(二)文化遗产遭遇破坏

新城镇化下建设美丽乡村,重视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建设要因地制宜,注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村庄的绿化美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万溪冲村面临着多重挑战。万溪冲村“老龄化”现象严重,大量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的老房子只剩年迈的老人居住,使得具有民族气息的乡村逐渐失去了日常维护的主体,加上历史性老化导致许多建筑破败不堪无法修复,产生了残垣断壁、年久失修、面临坍塌的危险。另一方面,由于古建筑内部居住条件的落后以及政府的政策要求,许多村民将老房子拆掉,修建新屋,这种人为的无意识破坏也导致了乡村文化遗产的破坏。

(三)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足

农民群众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必须保证农民在乡村文化保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创造热情是乡村文化保护取得胜利的保障。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使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万溪冲社区的农民在乡村传统文化保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足够尊重和重视,存在严重的保护主体错位现象。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色彩过于浓重,其组织形式大体上是一种由政府行为和学术研究行为构成的片面化的保护模式,民间力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3]。

3.新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

(一)以当地村民为中心

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是为了延续历史文脉,守护人们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必然涉及到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农民才是乡村文化的载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时时关注民生、凝聚民也、反映民情、符合民意,我们不能不顾农民的实际和需要,肆意拆迁,强迫农民上楼,应在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尊重乡村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二)保护乡村的原真性

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乡村原生风貌,坚持原真性的保护原则,保护与传承乡村最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它所包含的所有历史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遗产完整、真实地沿袭和传承下来。当前,许多地方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他们不顾乡村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盲目大拆大建,过度开发利用乡村文化遗产,商业气息十分浓厚,致使乡村文化丧失了其本真性,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应坚持原真性。

4.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一个民族自信心、凝聚力的集中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文化命题,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安居乐业。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下建设美丽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国内外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试图探索出一条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SongLinfei.New-typeurbanizationofChinesecharacteristicsanditsimplementationpath[J].GansuSocialSciences,2014,(1):1-5.

[2]WuYan.Contendinganddefinitionofsmalltownconcept[J].DevelopmentofSmallCities&Towns,2014,(6):50-55.

[3]朱松节.“美丽中国”视角下的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