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临床儿科人才培养模式和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未填写
机构地区 (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苏州215123)【中图分类号】R8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84-01儿童“看病难”、“住院难”历来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为了缓解老龄化社会进程、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我国在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并在2015年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全面二孩”的新时期[1]。由此,单从医疗资源方面来说,出生率的增高给临床儿科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小儿科”实际上应为“大儿科”,因为儿科病种几乎涵盖临床所有专科。儿科又被称为“哑科”,患儿因年龄小,既不能清楚、客观地描述自身感受和症状,也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检查,所以,对儿科医生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要具备较其他专科医生更广的知识面以及更精湛的诊疗技术外,还要有更高的人文素养,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因此,儿科医生培养要求更严、周期更长[2]。又由于儿童各个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疾病具有特殊性,病情变化快,医疗风险较高,且家属对医疗结果期望值也较高,常常有医患纠纷的发生,这让很多医学生对此专业望而却步。长此以往,儿科人才紧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由此,社会迫切需要培养更多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儿科人才,以提高国内儿童综合医疗水平,减轻儿童医院的超运作负荷。本文以苏州大学医学部儿科专业教育模式为例,分析并总结了本科临床儿科教育方式的意义与创新之处,以帮助探索一条规范化并可以推广的本科阶段儿科医学教育之路。1全面的医学教育1.1招生情况笔者统计了2015年-2017年儿科专业的招生情况,从录取人数、分数线和生源等几个方面与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对比(表1)。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7年,儿科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其录取线比临床专业低1-3分;在2015年第一年恢复单独招生时,学生来源全部为江苏省内,其余年份地域也以江苏省内为主,占比均超过50%。2018年学校还实行了儿科“5+3”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此招生方案充分考虑了学生基础、地域及培养规模等多方面因素,
出处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4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19年04月1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