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PAH)引起肺动脉压力增加,肺血管收缩,血管壁增厚及平滑肌和内皮细胞恶性增殖,肺动脉闭塞等病理改变,最终导致右心功能衰竭。随着PAH基础和临床研究深入,近年来PAH药物治疗有了新进展,改善了患者预后。本文对PAH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联合 综述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PTE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发现多数患者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危险因素有高龄、慢性心肺疾病、近期手术、糖尿病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典型的“三联征”症状少见(2.6%),D二聚体对急性PTE敏感度达100%,CT肺动脉造影(CTPA)阳性率95.7%。溶栓、抗凝治疗均有良好疗效。

  • 标签: 肺栓塞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肺动脉内膜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了解其基因改变情况。方法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间行肺动脉内膜剥除术病例60例,收集其中5例肺动脉内膜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通过RNA测序方法分析肿瘤融合基因改变。结果肺动脉内膜肉瘤检出率为8.3%(5/60),中位年龄49岁,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不特异。肿瘤由异型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可出现骨肉瘤及平滑肌肉瘤分化。肿瘤细胞可表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及MDM2,并伴有MDM2、CDK4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共扩增。RNA测序检出多种框内融合基因改变。结论肺动脉内膜肉瘤是一类罕见、高度异质性并伴有多基因复杂改变的低~未分化肉瘤,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 标签: 肺动脉 血管内膜 血管肉瘤 基因扩增 基因重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类和诊断标准介绍,提出在围手术护理中应认真评估患者身心状况,制订合理、细致的护理方案,加强卫生宣教。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围手术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此为此类人群的管理提供启发。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4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回顾病历资料。结果:3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0.38±5.55岁,平均肺动脉压力为56.15±13.67mmHg,NT-proBNP为764.21pg/ml,终止妊娠天数为253.65±22.71天,新生儿平均Apgar评分为8.03±3.52,新生儿平均体重2.55±0.57kg。其中轻度组24例,中度组8例,重度组2例;剖宫产31例,顺产2例(其中剖宫产转顺产1例),流产1例。结论: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需要多学科协作管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绝大多数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宜选择剖宫产,部分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在严格管理下可选择顺产,麻醉方式首选椎管内麻醉。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妊娠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16例PA-IVS患儿的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右心室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比较手术前与末次随访SpO2、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6例PA-IVS患儿男10例、女6例,手术年龄为19(14,26)日龄,其中12例患儿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2例患儿转外科行直视下肺动脉瓣切开术,2例患儿转外科行经胸肺动脉瓣打孔术。12例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PA-IVS患儿手术年龄为18(14,27)日龄,体重(3.6±0.4)kg,术后即刻右心室收缩压明显下降[(57±16)比(95±19)mmHg(1 mmHg=0.133 kPa),t=7.49,P<0.001];术后SpO2明显改善(0.90±0.48比0.75±0.09,t=-5.61,P<0.001)。12例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PA-IVS患儿随访时间为22(7,33)个月,末次随访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55±0.05比0.45±0.05,t=-3.27,P=0.007);肺动脉瓣环Z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78±0.23比-1.73±0.56,t=-8.52,P<0.001);三尖瓣瓣环Z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52±0.12比-1.46±0.38,t=-10.40,P<0.001)。16例患儿均实现双心室循环,无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新生儿PA-IVS安全、有效,中期随访疗效确切。

  • 标签: 肺动脉瓣闭锁 心脏导管插入术 随访研究
  • 作者: 杨宏伟 李爱莉 陶新曹 翟振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30,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经常导致右心衰竭的严重疾病。临床上,平均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仍然是用于评估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和预后最常用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但是,它们只描述了右心室液压负荷的非振荡分量,而忽略了肺动脉中动态顺应性和波传播的贡献。动脉系统中的压力波/流量波由心脏泵产生,在血管中测得的压力波/流量波模式与心脏和循环系统的主要生物力学特性有关,包括心脏收缩、心室-血管耦合、大动脉硬度和微血管特性。因此,对于压力波/流量波的波形分析对肺血流动力学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血流动力学 压力波 流量波 波形分析
  • 简介:摘要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PH)属于PH中的第三大类。当慢性肺部疾病(CLD)及低氧性疾病合并PH时,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疾病经济负担及病死率增加。建议从两方面早期筛查,一方面在PH患者中筛查CLD;另一方面在CLD及低氧血症患者中筛查PH。对于高度疑诊及确诊患者需早期干预,除对于原发疾病针对性治疗外,推荐长期家庭氧疗;虽然有研究显示使用靶向药物部分获益,但不常规推荐。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慢性肺部疾病 低氧性疾病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相位对比技术(PC-MRI)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肺动脉形态的价值。方法抽取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7月至2020年3月就诊的72例COPD合并P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右心导管等检查,参照相关标准,将肺动脉形态异常患者纳为肺动脉形态异常组,其他患者纳入肺动脉形态正常组;全部患者均接受PC-MRI检查,比较两组主肺动脉PC-MRI相关检查参数(血流峰值速度、血流速度、血流量、顺应性),并分析主肺动脉PC-MRI相关检查参数预测COPD合并PH患者肺动脉形态异常风险价值。结果72例COPD合并PH患者,24例肺动脉形态异常,占33.33%;肺动脉形态异常组主肺动脉血流峰值速度、血流速度、血流量、顺应性均低于肺动脉形态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主肺动脉血流峰值速度、血流速度、血流量、顺应性预测COPD合并PH患者肺动脉形态异常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当四者cut-off值分别取57.095 cm/s、6.363 cm/s、52.208 ml、25.625%时,可获最佳预测价值。结论PC-MRI技术对COPD合并PH患者肺动脉形态有一定评估价值,其相应参数可预测患者肺动脉异常风险,未来可考虑用PC-MRI技术评估COPD合并PH患者肺动脉异常风险。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的120例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6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并以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为依据,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轻中度组和重度组,轻中度组患者80例,重度组患者40例。两组患者在CT肺动脉成像的基础上。对比对比两组患者胸部CT其他影像学表现、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心血管径线的测量结果以及计算值。结果中轻度组患者的MDAP、ADA、rPD以及rPA明显小于重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中度组患者的DAD略小于重度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中度组在肺部发生渗出性病变及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低于重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早期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住院的CTEPH患者,所有患者经多学科讨论确定无法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具有BPA手术指征。BPA术前评估6 min步行距离(6MWD)、检测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行右心导管检查获得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指数和肺血管阻力(PVR),将BPA治疗前与最后一次BPA时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行BPA治疗的CTEPH患者25例,共行67例次BPA治疗,其中男10例(40.0%),女15例(60.0%),年龄(57.8±7.1)岁,诊断CTEPH到BPA治疗间隔时间20.0(9.0,48.5)个月,共治疗肺动脉302支,18例患者BPA≥2次,术后随访时间5.0(3.5,8.3)个月,术后6MWD、心指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均显著改善[(425±74)比(345±109)m、(1.99±0.45)比(1.62±0.35)L·min-1·m-2、(68.1±6.5)%比(61.2±6.3)%](均P<0.05),术后血浆NT-proBNP、mPAP、PVR均显著低于术前[259(93,739)比806(148,2 159)ng/L、(40.6±8.3)比(47.3±10.7)mmHg(1 mmHg=0.133 kPa)、(11.9±4.9)比(17.2±6.5)WU(1 WU=80 dyn·s·cm-5)](均P<0.05)。咯血5例次(7.5%),再灌注肺水肿(RPE)2例次(1.5%);1例因RPE需无创呼吸机治疗,1例围手术期因咯血加重右心衰竭导致死亡。结论BPA能显著改善不能行PEA的CTEPH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肺动脉高压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明确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中施以舒适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 研究纳入2023.02-2024.02中综合临床各项检查结果满足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诊断标准的68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安排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35、33例患者,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舒适护理干预,对不同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浆BNP含量及肺动脉压数据值均更低,P值结果<0.05,统计学差异大。结论 于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中施以舒适护理措施,有利于维持血浆BNP含量及肺动脉压稳定。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呼吸衰竭 舒适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升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颈部颅底区域走行规律及其在血管内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10%甲醛固定并用乳胶灌注的8具(16侧)成人颅颈部标本,自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向上解剖至颅底骨质,分离显露咽升动脉及周围相关结构,观察咽升动脉的起源部位及主要分支,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依据咽升动脉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分为颈动脉鞘内、外2组,观察2组分支血管的走行规律及解剖分布特点。结果8具16侧标本中:咽升动脉13侧自面动脉起始点平面以下的颈外动脉发出,2侧起源于枕动脉,1侧与枕动脉共干起源于颈外动脉;14侧咽升动脉沿颈内动脉腹侧上行(15.39 ± 3.20)mm后发出主要分支咽干和脑膜干,2侧变异。脑膜干自咽升动脉主干发出(9.32 ± 3.20)mm后均穿入颈动脉鞘,上行分叉后经舌下神经管或颈静脉孔或鼓室小管下口或枕大孔入颅;咽干则在颈动脉鞘外走行并分布于咽旁、椎旁等区域。颈动脉鞘内组包括脑膜干和鼓室下动脉,均穿入颈动脉鞘后沿颈内动脉内侧上行;颈动脉鞘外组包括咽干和肌支,于鞘外走行。结论咽升动脉及其分支变异显著、走行复杂,可按照咽升动脉各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对其进行分组描述;该分组描述在头颈部病变患者个体化血管内外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证实。

  • 标签: 咽升动脉 咽升动脉咽支 颈动脉鞘 解剖学,局部
  • 简介:作者在1例学生局解实验男性尸体上发现,左椎动脉起始于主动脉弓后壁,且在其行径中有两支异常分支,报告如下:主动脉弓发出四支分支,从右向左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外径分别为1.55cm、0.5cm、0.35cm、0.95cm;其中头臂干和左椎动脉起于主动脉弓后壁,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起于主动脉弓的凸缘。

  • 标签: 左椎动脉 分支异常 左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主动脉弓 男性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