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4 个结果
  • 简介:湘西北江坪地区志留系小河坝发育了大量与风暴作用有关沉积构造,如渠模、风暴丘状体、波状侵蚀面、介壳层、递变层理和振荡波痕等。在垂向厚度不足5m地层中连续发育了3期垂向结构特征不尽相同风暴岩序列:Ⅰ.具波状侵蚀面的风暴丘状体序列;Ⅱ.具渠模构造递变层理段+块状层理段:Ⅲ.具波状侵蚀面的递变层理段+水平层理段。上述风暴沉积都具有原地或近原地特点。该套风暴沉积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早志留世小河坝期湘西北地区古地理环境为古海水深度相对较小、接近于正常浪基面的临滨环境。

  • 标签: 风暴沉积 渠模 志留系 湘西北
  • 简介:湖南邵阳市邵阳大道侧出露龙潭下段(中二叠世茅口期晚期)发育一套地质特征典型、沉积序列明显重力流沉积。重力流沉积以块状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层为主,砂岩底面发育有重荷模、槽模、工具痕及冲刷充填构造,砂岩内部有块状层理、平行层理、包卷层理及粒序层理,互层泥岩中见类似于古网迹痕迹化石。可识别出砂质碎屑流、浊流与滑塌沉积。剖面下部含泥砾块状砂岩发育,剖面中上部以发育薄到中厚层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为特点。根据重力流沉积物特征及其垂向序列特征,建立了重力流沉积模式,将海底扇划分出内扇、中扇与外扇。通过与附近短陂桥矿区龙潭下段沉积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华南地区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位于华南盆地范围邵阳地区,在中二叠世茅口期晚期(龙潭下段)发育重力流沉积,可能意味着华南盆地在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之间深大断裂在中二叠世末期曾经发生拉张,形成裂谷盆地。

  • 标签: 湖南邵阳 重力流沉积 茅口期晚期 龙潭组下段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15年10月出版《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兹将《古地理学报》2014年主要定量评价指标(表1)及地球科学综合类、地质类和石油天然气工程类中部分地质学期刊综合评价总分及其排序、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表2)列表如下。敬请广大读者、作者和同行专家参阅。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地球科学 地学类 总被引频次 核心版 天然气工程
  • 简介:牙形石广泛分布于寒武纪至三叠纪古海洋里。三叠纪牙形石种类、形态、大小和产出频率受海水盐度、深度、温度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不同牙形石生态特征即牙形石相反映不同沉积环境,所以根据三叠纪牙形石相和牙形石特征属种丰度,不但可区分三叠纪不同沉积相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和盆地相区)和恢复三叠纪古地理面貌,而且可划分出牙形石生物地理区。中国早三叠世牙形石归属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并可进一步划分出个生物亚省和若干生态区。

  • 标签: 三叠纪 古环境 古地理 牙形石动物 海洋动物
  • 简介:沂沭断裂带纵贯山东省中部,属郯庐断裂带中段。在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新元古代—新生代沉积地层中,到目前,已识别出25个地震事件层位。这些地震事件层位名称取自不同年代或年龄含地震记录岩石地层。大多数地震记录是震积岩,少部分为震火山岩,它们时空分布支持该断裂带生成—活动与发展历史分2个阶段:古郯庐断裂带阶段(新元古代—古生代)和中—新生代阶段。新元古代初鲁中至苏皖北部NNE向韧性剪切带形成,沟通了秦岭大别与苏鲁洋间NEE走向转换断层,可能是沂沭断裂带或古郯庐断裂带成因机制。在纵向上,古郯庐断裂带阶段形成了8个地震事件层位,其中5个地震事件层位较密集地分布于南华系至中下寒武统;中—新生代阶段形成了17个地震事件层位,其中12个层位较密集分布于白垩系—古近系。因此,南华纪—早中寒武世、白垩纪—古近纪分别为2个发展阶段强地震事件频繁发生时段。在这2个发展阶段,该断裂带地震活动动力来源不同:古郯庐断裂带阶段主要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相向运动与碰撞;中—新生代阶段主要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俯冲。在横向上,有15个(占60%)地震事件层位分布在此断裂带内或由该断裂带内向侧延伸,这体现了沂沭断裂带一直是研究区内发震构造主体。所有地震事件地层分布于该断裂带纵中轴线侧150-180km以内同沉积盆地,这证明该深大断裂带侧近区是强构造地震活动区。作者关于地震事件层位时空分布论述和图解,展示了该断裂带自形成以来地震作用过程与历史,清晰地勾绘出了这条长期活动地震带影响范围,这不仅对分析此类深大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由地震引发软沉积物变形与地震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评价此类地震带对地表和建筑�

  • 标签: 沂沭断裂带 地震事件地层 震积岩 震火山岩 时空分布
  • 简介:树木年轮密度(树轮密度)分析作为树轮气候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提取更准确环境信息,应用范围更广,在过去环境变化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广泛重视。讨论了树轮密度测量技术与树轮密度分析方法在过去气候变化研究中发展历程及最新研究成果,认为X射线分析法仍然是目前被广泛采用树轮密度分析手段,基于树轮密度数据过去温度变化重建仍是树轮密度研究主要方向。相关研究表明:森林上限和高纬度地区树木年轮最大晚材密度对夏季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可以用来重建过去几百年、乃至千年不同空间尺度温度变化;树轮早材密度或最小早材密度对降水量响应比较显著,但目前主要集中于重建区域小尺度降水量变化方面。另外,树轮密度分析结果还可以用来研究某些气候要素分量变化(季节变化、气候事件爆发早晚和持续时间等)、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因子以及海气动力机制、气压异常等。

  • 标签: 树轮气候学 树木年轮密度 气候变化
  • 简介: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主要发育庙坡、宝塔、临湘(涧草沟)、五峰和观音桥。笔者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石、古生物、生态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将其划分为潮坪相、浅海陆棚相和深水盆地相3种沉积相类型。潮坪相以沉积灰岩、白云岩、钙质粉砂岩和粉砂岩等为特征。浅海陆棚相主要沉积龟裂纹灰岩、瘤状灰岩、页岩和粉砂质页岩。深水盆地相主要岩性为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与硅质页岩,产以营漂浮生活笔石为主生物组合。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晚奥陶世桑比-凯迪早中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内碰撞挤压作用显著,汉南隆起、川中隆起、川西-滇中-黔中-雪峰隆起不断抬升扩大,中上扬子地区表现为海平面相对上升,原本镶边型碳酸盐台地被淹没,沉积了大范围浅海陆棚相龟裂纹灰岩和瘤状灰岩。凯迪晚期-赫南特期,隆起面积继续扩大,构造围限作用加剧,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大面积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和硅质页岩。尤其川东南宜宾-泸州,川北旺苍-南江及黔北渝东武隆道真地区五峰黑色碳质和硅质页岩,具很好生烃潜力,应视为下一步烃源岩及页岩气勘探开发重点研究区域。

  • 标签: 中上扬子地区 晚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油气地质
  • 简介: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期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强弱主要受燕山晚期运动所形成各种构造控制,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展布方向为NNE向,地层展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厚度中心位于断层上盘。

  • 标签: 临清坳陷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剥蚀量 原型盆地
  • 简介:东谷坨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边缘,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和出土遗物最多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对遗址湖滨相沉积物易溶盐类测试和分析表明,此剖面代表泥河湾古湖易溶盐为Na+-CO32--SO42--HCO3-型,属于淡水湖—半咸水湖,处于半干旱区湖泊演化早期碳酸盐湖泊阶段。K+、Na+、Ca2+、Mg2+、HCO3-和Cl-等6类离子含量变化曲线表现出较大相似性,且它们与含盐量变化大体一致。CaCO3含量及含盐量变化与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细颗粒含量较高时期对应CaCO3含量和含盐量相对较高时期。根据含盐量和各主要离子比值并结合CaCO3含量变化,将湖泊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期对应于湖泊演化前3个阶段。该项研究对探讨东谷坨遗址利用者生存行为与环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易溶盐 古环境 东谷坨遗址 人类活动 泥河湾盆地
  • 简介:黔东铜仁地区寒武系清虚洞和娄山关中分布有多处热液白云岩,其形态包括块状、透镜状、角砾状等。通过露头及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温度测定、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分析,笔者探讨了研究区不同类型热液白云岩形成机制、热液性质与来源及其与铅锌成矿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热液白云岩由中粗晶—巨晶鞍状白云石组成,形成温度为96~223--℃,平均为155.86--℃;盐度为8.28~16.15wt%NaCl,平均为12.30wt%NaCl;具有轻稀土富集和Ce负异常特征,LREE/HREE为16.51,δCe为0.79,87Sr/86Sr为0.708662。(2)块状和透镜状热液白云岩形成于交代作用较完全环境,角砾状热液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水力破裂作用;白云石化流体可能来自包括震旦系碳酸盐岩在内下伏地层,断层和裂缝为其运移通道。(3)白云石化流体与区域铅锌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和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来源相同或相似;热液白云岩中含有少量成矿物质,应形成于铅锌主成矿期前后。

  • 标签: 贵州省 热液白云岩 水力破裂 铅锌矿
  • 简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地形图、地质图数据结合实地踏勘,分析并计算了张家界地貌主要分布区潆水流域河谷形态特征和侵蚀积分值(HI),探讨了流域地貌侵蚀发育阶段特征。研究发现:潆水干流比降沿程基本上逐渐减小,纵剖面呈上凹形,凹度值约为0.70;主要支流比降明显大于干流,凹度值介干0.12~0.98;潆水干流河谷宽度和宽深比沿程向下表现出上升趋势、深度表现出下降趋势;漾水河谷横剖面凹度值上游较低,中游较高,近河口又降低,平均值约为0.63,都大于0.5;上中游主要支流河谷相对窄深,下游支流河谷相对宽浅;支流河谷横剖面的凹度值变化范围较大,平均值大于0.50。说明这一地区在地壳迅速抬升之间有较长时间地壳相对稳定,横向侵蚀形成一定宽度河漫滩,河谷为U型谷,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或壮年期中晚期。河谷侧蚀,河谷凹度值大于0.5,是张家界地貌独立峰柱得以形成重要条件;潆水流域上游下段和中游Ⅲ值较高,下游Ⅲ值较低,最高值出现在天子山周围;没有发现地势和基岩特性对潆水流域Ⅲ值分布存在显著影响;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发育地区集中于潆水上游下段和中游上段泥盆系砂岩分布区,这一地区Ⅲ平均值为0.46,处于地貌侵蚀旋回壮年期。

  • 标签: 张家界 溹水 河谷形态 侵蚀积分值 地貌
  • 简介:第20届国际沉积大会(ISC)于2018年8月13—1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会议中心召开,来自53个国家130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500多位代表做口头报告,480余人做展板交流。其中中国学者300多名,分别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18所高校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国际沉积大会是国际沉积领域最重要学术会议之一,由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主办,每4年织一次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

  • 标签: 沉积学 魁北克 加拿大 国际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石油大学(北京)
  • 简介:传统沉积相分析方法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对于相同沉积构造、曲线形态及地震反射特征,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认识,而岩性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并且能通过精密仪器准确获得,因此,利用岩性数据进行沉积相判别,可以避免沉积相分析过程中人为认识相标志不同造成差异。作者以珠江口盆地三角洲沉积岩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能够反映沉积速率、沉积物供给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不同岩性地层厚度和层数统计,选取单层厚度、地层厚度比、出现频率及层数比等统计参数,以交汇图、岩性百分含量三角图及箱线图为依托,最终建立各沉积亚相定量判别标准。通过检验,其准确率在75%左右,可见该方法基本可行,为沉积相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方法。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三角洲 沉积亚相 岩性统计 定量判别
  • 简介:在内蒙古自治区白彦花车站附近分布20余个坑塘和1个较大湖泊中,生活着大量叶肢介。对该地区叶肢介生活习性(游动、觅食、交配等)和生存环境(坑塘大小、水温、水体pH值和气温)进行调查显示:叶肢介一般活动在浅水水域,如坑塘和湖泊边缘浅水地带;他们游动非常缓慢,大约1cm/s;当他们交配时就停留在某处,雄性用附肢拨动含有其精子水流,使其流向雌性壳内(即雌性壳体与软体之间),以使卵子受精。这些事实表明,叶肢介只能适应于静水或弱流水环境。叶肢介现代环境与古环境对比研究显示者是非常相似的,因此,现生叶肢介生态和环境研究对恢复他们古生态与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叶肢介 生态考察 古生态 古环境
  • 简介:微生物席是一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复杂性、发育环境和产物多样性,对微生物席属性还存在不同答案。不同答案意味着不同研究领域,因为对一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是微生物席”,要获取一个单一答案几乎是不可能。微生物席定义多重性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框架下一个年轻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最为重要是,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席建造物生长机理和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中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中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属性和特征所蕴含微生物席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年轻分支学科现状和进一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
  • 简介:中国西南部云贵交界地区中上三叠统海相地层以拥有丰富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古生物群落而闻名。近期,笔者在云贵交界地区发现了一个完整中上三叠统竹杆坡至上三叠统小凹剖面,即云南罗平江底剖面。在该剖面中,分别在竹杆坡纹层灰岩段顶部及小凹上部发现了典型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生物组合。为了研究中晚三叠世之交生物群落演化环境背景,对采集97件地球化学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与分析。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竹杆坡纹层灰岩段及小凹处于缺氧环境,产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地层含氧量相对增加,而生物群落之间竹杆坡瘤状灰岩段主要为贫氧环境。中晚三叠世之交海水含氧量变化规律与生物群落演替较为吻合,说明该时期海水含氧量变化对生物演替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 标签: 云南 贵州 中上三叠统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 简介:川西南荥经坳陷开展了多口页岩气调查井及参数井(CYY1,YD1和YD2)钻探。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在中下奥陶统识别出大量软沉积变形构造及脆性变形构造,包括重荷模、火焰构造、球—枕构造等负载相关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泥砾等液化构造,以及布丁构造、卷曲变形、震裂缝、震裂角砾、同沉积断层等,具有典型地震导致同生及准同生构造变形特征。记录显示至少发生了2次地震事件,并引发海啸以及多次余震。该区震积岩发现表明早中奥陶世曾发生明显构造活动,是加里东早期都匀运动一次构造运动幕响应,这对川中隆起具有重要意义。构造运动导致荥经坳陷周缘断裂活动并引发地震。地震对沉积地层改造极大地改善了研究区油气储集层条件,更利于油气运移。

  • 标签: 震积岩 软沉积变形构造 早中奥陶世 加里东运动 都匀运动 荥经坳陷
  • 简介:华南上扬子区中部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大量发育,形成于特殊古气候、古海洋环境,但其沉积环境和成因上存在争论。基于细致野外和室内沉积研究,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中-上寒武统覃家庙群、三游洞群划分出8个岩相类型和3种沉积旋回类型,主要沉积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潮下带和页岩盆地环境。采用沉积旋回叠置方式和Fischer图解方法,分析了上扬子区中-晚寒武世可容纳空间变化历史,识别出18个四级旋回和7个三级旋回,并初步建立了高频海平面变化曲线。中-晚寒武世沉积相时空间展布规律表明,扬子台地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经历了从页岩盆地(或深潮下带)到浅潮下带环境演变,沉积类型从较深水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变化为较浅水碳酸盐沉积。中、晚寒武世扬子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与全球性沉积特征表现一致,反映了该时期独特全球“超暖期”气候和台地内部较高盐度古海洋条件。

  • 标签: 上扬子区 中-上寒武统 白云岩 沉积环境
  • 简介: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IASMeetingof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碳酸盐与化学岩沉积、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等研究领域。会议主要研究进展表现为:波浪再悬浮作用(waveresuspension)与异重流(hyperpycnalflows)是陆架边缘斜坡快速进积主要因素;海啸发生周期为14~35ka,后积层理(backset-bedding)为海啸沉积识别标志;海底滑坡多由海底地震、天然气水合物泄露等触发,其块状搬运沉积物(MTD)包括滑塌头部、滑动底面、滑塌主体以及滑塌后期浊流沉积;玄武岩等基岩风化作用提供硅与富镁碱性水,有利于菱沸石与白云石形成;受构造作用影响,隆起剥蚀区与沉积区可互为转化;物源性质、供给量及搬运或分散过程控制了沉积面貌(源汇系统);构造活动直接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地貌变化、源区剥蚀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等。最后,本文对比了中外沉积发展差异,讨论了中国沉积发展方向。

  • 标签: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 研究热点 陆相沉积环境 滨岸与浅水沉积 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 碳酸盐沉积
  • 简介:中三叠统顶部溶蚀型喀斯特在什邡金河剖面及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已有报道。在近期野外工作中,在川西北地区绵竹汉旺观音崖、江油黄莲桥和江油马鞍塘剖面天井山近顶部、顶部也识别出这一古特提斯面,其形成与强烈构造活动或全球海平面下降造成岩层长时间暴露有关。其表现形式主要为:(1)暴露溶蚀间断沉积面;(2)溶沟、溶缝及其内碳酸盐、陆源碎屑充填物;(3)暴露期黏土层;(4)喀斯特角砾。其中暴露溶蚀间断沉积面上沉积构造以鸟眼、层状孔洞构造最为典型,在绵竹汉旺观音崖剖面最为发育,孔、洞充填物主要为亮晶方解石和白云石;溶沟、溶缝及其内碳酸盐、陆源碎屑充填物在江油马鞍塘、汉旺观音崖、什邡金河等剖面均有发育,这些溶缝、溶沟一般近于竖直发育,宽度及深度不一,被碳酸盐角砾、亮晶方解石、白云石或陆源黏土等所充填;暴露期黏土层主要见于江油黄莲桥剖面,共发育2套,厚5~20cm,与铁质矿物共生,其上下发育深灰色潟湖沉积;喀斯特角砾主要见于汉旺观音崖剖面,喀斯特角砾最大可达15×20cm大小,呈棱角状充填于富含泥质和有机质暗色碳酸盐基质中。天井山近顶部溶蚀型喀斯特发现可为区域地层等时对比提供依据,与其有关古岩溶作用可在天井山(或雷口坡)顶部碳酸盐岩中形成以溶蚀孔、洞、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古岩溶型储集层。

  • 标签: 喀斯特 天井山组 三叠系 碳酸盐岩储集层 川西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