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再植改良血管吻合技术对降低血运、恢复延迟现象的发生和缩短血运恢复时间的效果。方法改良组为2017年10月-2018年3月10例14指,静脉动脉化的方式为近端动脉与远端的2条静脉中直径较粗的1条吻合;对照组为2016年12月-2017年9月20例21指,静脉动脉化的方式为近端动脉与断指远端直径较细的静脉吻合。计算2组的血运恢复延迟现象发生和血运恢复时间,并作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改良组和对照组的血运恢复延迟现象发生分别为35.7%和71.4%,血运恢复时间为(23.8±21.1)min和(58.5±3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手术可降低静脉动脉化再植血运恢复延迟现象发生,缩短血运恢复时间。

  • 标签: 断指再植 静脉动脉化 血管吻合 血运恢复 延迟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断指再植术患儿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行断指再植术患儿56例作为研究对象,再植指88只断指,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42指,与对照组28例、46指。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术后疼痛情况、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情况及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术后疼痛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管危象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再植指患儿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儿术后疼痛,降低血管危象发生,改善患儿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断指再植术 术后疼痛 血管危象 再植指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305例妊娠糖尿病产妇病例资料。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收集行剖宫产术的妊娠糖尿病产妇的一般资料。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305例行剖宫产术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有30例发生产后大出血,发生为9.84%,出血量为(1 635.02±235.74)ml。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瘢痕子宫、胎盘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是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发生较高,孕前BMI、瘢痕子宫、胎盘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是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影响因素。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剖宫产术 产后出血 产妇 影响因素
  • 作者: 李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3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盐城市第二人民院,江苏盐城 224003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血透室采取流程护理对护理质量和发生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以2021.2-2023.1作为本次研究时间范围,采取红篮球分组方法,对该时间范围内我科室收治的血透患者56例进行分组,常规组和研究组(n=28),分别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及流程护理模式。对比观察2组的护理质量、发生不良事件情况。结果:研究组在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书写、病房管理能力、技术水平方面,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可见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发生下机拔错针、穿刺针脱落、穿刺针与管路接错位漏血等不良事件,发生均比常规组低,组间可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流程护理干预应用于血透室,不但可以大幅度提升护理质量,而且可以使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友好关系,保障患者安全,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从而减少护患纠纷,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流程护理;血透室护理;护理质量;不良事件
  • 作者: 宋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6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江苏省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启东226200
  • 简介:目的:分析系统护理对血透室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血透室进行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以电脑随机的方法将其对半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试验组采用系统护理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中对在血透室进行治疗的患者采用系统护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血透室;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手术是否适合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临床上争议颇多。本文从眼底检查手段的进步、视觉质量检测方法的发展、生物测量精确度的提高、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优化、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设计的改进及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改进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随着各种白内障摘除手术技术的发展,在选择好适应证的前提下,通过严格的术前检查、精确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精准微创的手术操作以及长期规范的临床随访,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在高度近视中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3-27)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吞咽功能评估在降低脑卒中患者误吸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预防误吸;观察组患者入院24 h内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进行初步筛查,并针对不同风险人群除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外增加穴位按摩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发生及吞咽功能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吞咽困难改善为(86.53%)高于对照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发生(3.85%)、(1.92%)均低于对照组(13.46%)、(7.69%),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吞咽功能评估简便易行,可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功能评估 穴位按摩 误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肺移植的167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标准诊断肺移植术后7 d内是否发生AKI,计算AKI的发生,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对患者短期及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肺移植术后早期AKI发病为65.9%(110/167)。其中AKI 1期25.7%(43/167),AKI 2期21.6%(36/167),AKI 3期18.6%(31/167)。性别(男性)、术前血清肌酐(sCr)基础值高和肾小球滤过(eGFR)基础值低、术前应用有创机械通气(MV)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术中或术后出现严重低血压、心血管事件以及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2 d、再次插管等均是肺移植术后早期发生AKI的危险因素(P<0.05)。预后分析结果显示,肺移植术后早期并发AKI受者的术后MV时间、ECMO支持时间以及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较未发生AKI受者明显延长,肺移植术后短期及长期死亡显著增高(P<0.05)。结论肺移植术后早期AKI发生高,明显影响受者预后。应重视高危受者的早期预防,以降低其AKI发生,改善其预后。

  • 标签: 肺移植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脐静脉置管后7 d内不同时间点脐静脉导管(umbilical vein catheter,UVC)管端移位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成功留置UVC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置管后记录UVC管端位置、脐带残端长度、体重、腹围,并分别在置管后2、24、48、72 h及7 d进行监测。分析管端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腹围及体重变化情况。根据UCV管端是否发生移动以及移动的方向分为非移位组、向内移位组和向外移位组。采用χ²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57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向内移位51例,向外移位62例,未移位44例。3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剖宫产、置管时龄、镇静、喂养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置管后2、24、48、72 h及7 d UVC管端移位分别为0、27.4%(43/157)、27.2%(31/114)、25.3%(21/83)和29.0%(18/62);24、48、72 h及7 d累积移位分别为27.4%(43/157)、47.1%(74/157)、60.1%(95/157)和72.0%(113/157)。与非移位组相比,置管后24、48 h向内移位组脐带残端长度较短[分别为0.5 cm(0.4~0.5 cm)与0.6 cm(0.5~0.8 cm)、0.4 cm(0.3~0.5 cm)与0.5 cm(0.5~0.6 cm),Z值分别为-5.55和-3.69,P值均<0.05],置管后48、72 h腹围增加较少[分别为0.6 cm(0.5~1.0 cm)与0.9 cm(0.7~1.2 cm)、0.6 cm(0.3~0.9 cm)与0.9 cm(0.7~1.3 cm),Z值分别为-2.03和-2.09,P值均<0.05]、体重下降百分比较多[分别为-4.7%(-6.0%~-3.6%)与-3.1%(-3.7%~-2.2%)和-6.0%(-7.5%~-5.0%)与-3.9%(-5.1%~ -2.4%),Z值分别为-3.75和-2.96,P值均<0.05];与非移位组相比,置管后24、48、72 h及7 d向外移位组腹围增加较多[分别为1.6 cm(0.9~1.9 cm)与0.7 cm(0.5~0.9 cm)、1.5 cm(1.2~1.8 cm)与0.9 cm(0.7~1.2 cm)、1.7 cm(1.3~1.9 cm)与0.9 cm(0.7~1.3 cm)和1.6 cm(1.1~1.9 cm)与0.9 cm(0.6~1.3 cm),Z值分别为-4.82、-4.79、-3.74和-3.09,P值均<0.05]。结论UVC使用期间管端移位发生较高。脐带干燥回缩、腹围、体重变化会影响UVC管端位置。

  • 标签: 脐静脉 导管,留置 中心静脉导管 异物游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超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PIVH发生情况及相关临床指标,按是否发生PIVH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早产儿发生PIVH的危险因素。结果304例超早产儿中共发生PIVH 101例(33.2%),其中重度(Ⅲ~Ⅳ级)PIVH 44例(14.5%)。出生体重<750 g超早产儿PIVH发生为50.6%,重度PIVH发生31.0%;胎龄<26周超早产儿PIVH发生为51.4%,重度PIVH发生27.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增加(OR=0.697,95%CI 0.543~0.895,P=0.005)是超早产儿PIVH的保护因素,生后第1周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增加(OR=1.121,95%CI 1.007~1.249,P=0.037)、生后第1周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OR=1.373,95%CI 1.040~1.812,P=0.025)是超早产儿发生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早产儿PIVH及重度PIVH发生高,胎龄小、生后第1周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长、生后第1周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增加发生PIVH的风险。

  • 标签: 超早产儿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ABO血型患者下肢闭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8月至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 951例下肢骨折患者,男924例,女1 027例;年龄中位数为63(46, 78)岁(16~102岁)。按照血型分组:O型组572例,A型组564例,B型组609例,AB型组206例。入院12 h内常规行双侧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比较所有下肢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近骨折患者、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以及< 60岁骨折患者、≥60岁骨折患者不同血型组的DVT发生。结果O型组、A型组、B型组、AB型组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分别为26.75%(153/572)、28.72%(162/564)、34.32%(209/609)、29.61%(61/206),其中B型组DVT发生显著高于O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膝关节以近骨折患者按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分别为28.74%(98/341)、28.99%(100/345)、39.45%(144/365)、30.97%(35/113),其中B型组DVT发生显著高于O型组和A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8)。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及<60岁患者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患者按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分别为30.99%(97/313)、33.33%(108/324)、45.22%(156/345)、34.74%(33/95),其中B型组DVT发生显著高于O型组和A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不同ABO血型下肢骨折后DVT的发生不同,B型血DVT发生最高。血型对于下肢骨折后DVT发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膝关节以近骨折和60岁以上的患者。

  • 标签: 下肢 骨折 血型 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持续高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重症监护病房(ICU)非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非ALI/ARDS)全麻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用计算机检索PubMed、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Cochrane图书馆、Embase、Medline、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发表的关于不同水平PEEP治疗ICU患者(未合并ALI/ARD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研究(CCT)。检索时限为1990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试验组较对照组采用相对高水平的PEEP治疗。结局指标为住院病死或28 d病死、氧分压、ARDS发生、肺不张发生、肺炎发生等。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均为RCT研究;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10篇。Meta分析显示:不同水平的PEEP对患者病死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病死:优势比(OR)=1.06,95%可信区间(95%CI)为0.57~1.96,P=0.85;28 d病死:OR=0.34,95%CI为0.09~1.32,P=0.12〕。与低PEEP相比,持续高PEEP可增加患者的氧分压〔加权均数差(WMD)=48.27,95%CI为22.56~73.97,P=0.000 2〕,预防ARDS的发生(OR=0.32,95%CI为0.13~0.82,P=0.02),降低肺炎发生(OR=0.52,95%CI为0.30~0.89,P=0.02),而两组间肺不张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9,95%CI为0.23~2.06,P=0.51)。结论治疗ICU非ALI/ARDS全麻机械通气患者时,采用相对高水平PEEP(10~16 cmH2O,1 cmH2O=0.098 kPa)较低水平PEEP(≤8 cmH2O)能明显提高氧分压,显著降低ARDS和肺炎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气末正压通气 重症监护病房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5A"护理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采用"5A"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护理满意。结果对照组7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为12.73%,研究组2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为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床活动平均时间为(2.94±0.67)h,研究组为(2.13±0.29)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平均时间为(16.87±2.54)d,研究组为(13.12±1.8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价平均分为(82.33±3.54)分,总满意47例,满意为85.4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价平均分为(94.87±3.17)分,总满意52例,总满意为94.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A"护理能够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和预后,提升护理满意

  • 标签: "5A"护理 骨科手术 下肢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儿童语言发育障碍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抽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儿童273名分成试验组(ADHD患儿组,n=40)和对照组(非ADHD儿童组,n=233);比较两组儿童的语言发育障碍发生,分析儿童ADHD与儿童语言发育障碍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ADHD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3,P=0.616);对儿童语言发育障碍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HD不是影响儿童语言发育障碍的独立因素(OR=0.920,P=0.325)。结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儿童语言发育障碍发生不具有统计学相关性。

  • 标签: 儿童语言发育障碍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病例对照研究 相关性
  • 作者: 姜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7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上海长征医院,上海200070
  • 简介:目的:评价加强手卫生依从性管理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效果观察。方法:研究调查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调查对象为在我院15个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共统计出412名,照临床干预模式的不同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教育,观察组实施手卫生依从性管理措施,分析两组医护人员在不同季度汇总的手卫生依从情况、管理质量以及洗手的执行与合格和卫生手消毒的执行与合格、院内感染等。结果:观察组医护人员管理实施后各个季度的各方面手卫生依从性显著比对照组高,各组管理后各方面管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的洗手执行与合格、卫生手消毒执行与合格明显比对照组的更高,管理期间发生的院内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手卫生依从性管理可以显著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和合格,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 标签: 手卫生依从性管理;医院感染;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近视患者在暗视到明视状态下瞳孔中心位移情况以及瞳孔直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病例系列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9—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70例140,使用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获得从暗视(0.017 lx)到明视(10.400 lx)下的瞳孔中心位移和轴向,并对其进行矢量分析,同时获得暗视和明视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参数。结果暗视和明视状态下双眼瞳孔直径均呈明显正相关(暗视:rs=0.85,P<0.001;明视:r=0.85;P<0.001),双眼间从暗视到明视瞳孔直径变化量呈明显正相关(r=0.75,P<0.001)。右眼在暗视、明视状态下瞳孔直径及瞳孔直径变化量均明显大于左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由暗视转变为明视状态,瞳孔中心主要向鼻上方向移位。68例受试者右眼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在0.2 mm以内;66例受试者左眼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在0.2 mm以内;所有受试者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均在0.3 mm以内。瞳孔直径的变化量与年龄和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双眼瞳孔中心位移与年龄、屈光度以及瞳孔直径变化量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从暗视到明视状态下近视患者的双眼瞳孔中心位移具有对称性,主要向鼻上方移位。

  • 标签: 近视 瞳孔 暗视 明视 光照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增生型糖尿病虹膜病变(PDI)对侧糖尿病虹膜病变及视盘新生血管发生。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2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接受虹膜荧光血管造影(IF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的PDR合并PDI患者36例72只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34只,女性19例38只;平均年龄(62.3±4.7)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FA联合FF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分析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根据PDI分期,将患者分为早期虹膜红变(RI)组和新生血管性青光(NVG)组,分别为28、8例。与NVG组比较,RI组患BCVA更优,眼压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3、10.619,P=0.000、0.011)。对比观察两组对侧PDI发生和双眼视盘新生血管发生,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IFA检查结果显示,RI组患眼瞳孔缘虹膜表面可见新生血管性芽状或斑片状强荧光;NVG组患眼瞳孔缘和虹膜中部可见新生血管性团状强荧光。RI组对侧眼中,PDI (RI期)6只(21.4%,6/28),非PDI (NPDI)21只(75.0%,21/28),无糖尿病虹膜病变1只(1/28,3.6%)。NVG组对侧眼中,PDI5只(62.5%,5/8),其中RI期4只,NVG期1只(12.5%,1/8);NPDI 3只。NPDI者IFA影像表现为瞳孔缘虹膜自身局部小血管点状荧光。RI组对侧PDI发生小于NV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FFA检查发现,RI组患、对侧合并视盘新生血管分别为9 (32.1%,9/28)、8 (28.6%,8/28)只;NVG组患、对侧合并视盘新生血管均为6只(75.0%,6/8)。两组患、对侧视盘新生血管发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40)。结论PDR合并PDI者,RI者对侧PDI及视盘新生血管发生均较NVI者低。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虹膜疾病 视盘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农村社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HC)中HBV再激活的发生强度和特征。方法分别于2018、2020年对济南市章丘区农村社区人群体检中发现的IHC进行随访调查,比较2次随访结果,分析基于社区人群的IHC的HBV再激活发生和分布特征。结果424名IHC完成了2次随访,发现HBV再激活者47例,累积再激活发生为11.08%,发病密度为5.46/100人年;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及肝病家族史和慢性病史与HBV再激活不相关(P>0.05),基线HBV DNA载量与再激活相关(P<0.05),当HBV DNA基线水平≥1 000 IU/ml时,累积再激活发生可达18.92%。发生再激活后,ALT平均水平较基线升高且异常增加,再激活者肝功能趋于异常。4例(8.51%)再激活者发生肝炎,其中1例(2.13%)为黄疸型肝炎。结论济南市农村社区IHC中HBV再激活发生较高;大部分再激活者处于无症状或轻度再激活状态;应加强对IHC的随访并密切监测其ALT和HBV DNA水平变化,并适时采取正规的治疗措施。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 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质量改进措施对极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7年7~12月和2018年7~12月收治的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时间分为改进前组和改进后组,质量改进措施包括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umbilical cord ligation,DCC)、生后早期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nCPAP)和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pulmonary surfactant therapy,MIST)。比较两组极早产儿及孕母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数据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204例极早产儿,改进前组96例,改进后组108例。改进后组1 min Apgar评分、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时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房复苏用氧、出生时气管插管和收入NICU时气管插管低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组气管插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比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BPD发生低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CC(aOR=0.261,95%CI 0.091~0.718,P=0.023)、nCPAP(aOR=0.284,95%CI 0.123~0.667,P=0.015)、MIST(aOR=0.276,95%CI 0.114~0.627,P=0.011)等质量改进措施为BPD的保护性因素,机械通气(aOR=2.023,95%CI 1.048~3.918,P=0.036)为BPD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极早产儿实施由DCC、早期nCPAP和MIST组成的质量改进方案,可降低BPD发生

  • 标签: 延迟脐带结扎 肺表面活性物质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早产儿